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2|回覆: 1

[武術資訊] 傳統武術漫談【四】

[複製連結]
武術萬里行 發表於 2017-8-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b07267bb02e7e46842bbfb73a48fc64.jpg

我們人的身體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筋骨皮肉血,眼耳鼻舌口相互之間關聯密切: 肺與大腸一表一里進氣出便以順爲要,開竅是鼻,同皮毛關聯; 肝與膽一表一里相互照應,開竅是眼睛,同筋關聯; 腎與膀一表一里上通下達,開竅於耳朵,同骨頭關聯; 心與小腸一表一里吸收輸送營養,舌爲心之苗,同血關聯; 脾與胃一表一里溫和互濟,開竅於口,同肉關聯。 肺屬金、肝屬木、腎屬水、心屬火、脾屬土,它們之間遵循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因此,想骨頭硬必須首先使自己腎藏健康。 五臟六腑遵循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腎藏健康不能獨得,因此必須注意五行的系統關聯。

肺屬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爲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心屬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腎屬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強水得木,方泄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被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脾屬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爲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肝屬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爲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從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不難看出恰到好處的必要性! 因爲恰到好處的需要,性格和習慣同樣同五臟六腑有著關聯。骨頭想硬更不可隨便!

金因(貪)爐火【怨】而成『殺』器; 木因(瞋)嗜肥【恨】而生『盜』根; 水因(痴)注及【惱】而藏『淫』穢; 火因(慢)積集【怒】而興『妄』相; 土因(疑)私載【煩】而結『酒』友。 金行義道肺腸順,鼻通皮韌濕怨空; 木行仁道肝膽照,目明筋舒風恨少; 水行智道腎膀通,耳聰骨堅寒惱了; 火行禮道心腸好,舌軟脈穩燥怒平; 土行信道脾胃和,口實肉柔署煩消。 從上面的文字我可以總結出一點,人的身體各個系統相互關聯,相互生化,相互制約。五臟六腑之間的生克制化,本身就是可以給我們智慧的啟示。 討論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對【多、少、有、無】進行認真揣摩,這便開始了細節決定成敗的探索了。原先的要如何如何,必須改變思路了,【要】同【本來就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戴威 發表於 2025-4-13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修煉中的臟腑五行觀】

中國傳統醫學以"天人相應"爲核心理念,將人體視爲與自然同構的有機整體。武術修煉者尤當深諳此理,方能臻於"形神合一"之境。今觀所述臟腑五行之理,實爲武術內功修煉之要旨,試爲申論之。

一、臟腑表里相合之道
肺與大腸相表里,其氣機貴在宣肅。武術呼吸之法,講究"氣沉丹田",實爲肺金肅降之功。鼻爲肺竅,故習武之人尤重呼吸調息,如形意拳之"三體式",即通過特定姿勢調節呼吸,使肺氣宣暢。肝主筋而開竅於目,故少林拳譜云:"目隨手動,筋隨氣行",眼神與筋力之配合,實爲肝膽系統協調之體現。腎主骨而開竅於耳,太極拳強調"聽勁",正是通過訓練耳識以強化腎氣,進而增強骨力。

二、五行生剋之辯證
五行生剋非機械循環,實爲動態平衡。金(肺)生水(腎)之理,在武術表現爲呼吸(金)深沉則能養腎(水),此即內家拳"以氣催力"之生理基礎。然水多反致金沉,故練功過度反傷元氣。心火生脾土,故武術講究"心靜意專",意念專注則脾胃健運,此即"形意拳"得名之由。然火過旺則土焦,故急躁練功反傷脾胃。五行制化之理,提示武者須掌握"中和之道"。

三、情志調攝之要義
所述"貪嗔痴慢疑"五毒與五行相應,實發前人所未發。肺金主義,貪念起則金氣偏亢,易生咳嗽;肝木主仁,嗔怒傷肝則筋攣目赤。武術大家孫祿堂在【拳意述真】中特別強調"練拳先修德",正因情志失調必致氣機紊亂。少林【易筋經】十二式,每式皆配以特定呼吸與意念,即是調身與調心並重之典範。

四、修煉實踐之啟示
1. 腎骨訓練當兼固肺金:站樁時配合逆腹式呼吸,使金水相生
2. 肝筋鍛鍊需涵養腎水:壓腿時意守命門,取水生木之意
3. 心火調節宜兼顧脾土:發力時舌抵上齶,使火土相濟
4. 整體觀照務求平衡:如八卦掌走轉,暗合五行相生之序

結語:
傳統武術之精髓,正在於將臟腑五行之理轉化爲具體修煉方法。明代張景岳【類經】有云:"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武者若能參透臟腑生克之機,把握情志調節之要,方可謂得武術真諦。然切記【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之訓,任何修煉皆當遵循"無過不及"之中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