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5|回覆: 0

[文言文] 略談古代文章評點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8-24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文章(這裏主要指散文、駢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評點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種重要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國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與文話相比,文章評點的理論價值絲毫不會遜色。這主要是因為文章評點往往十分細緻、深入,其評點的範圍,大到文章的宗旨、結構,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剖毫析芒,無所不至。可以說,它在文本的分析上,比文話更加細膩,更具有說服力,具有文話無法替代的文獻價值和理論價值。然而,直到今天它都沒有受到應有的、充分的重視。這恐怕多少與傳統的偏見有關。

宋代以降,尤其是在明清時期,一些治經史之學的正統文人,往往十分輕視文章評點,甚至對它進行嚴厲批評。這種偏見的影響十分深遠,可以說直到今天都還沒有完全消除,所以現在依然還有很多人認為,古代文章評點的主觀隨意性很大,缺乏科學性、嚴謹性、體系性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儘管如此,古代文章評點的獨特價值,是怎麼也抹殺不掉的。我們今天要開發和研究它,首先必須消除對它的偏見,並充分承認它的獨特價值與魅力。事實上,真正有生命力的東西,往往是無法扼殺的。儘管遭到很多人的抨擊和輕視,但是文章評點自宋代以後就一直十分興盛,流傳十分廣泛,深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甚至傳播到日本、韓國等。尤其是日本,不僅刊刻了許多中國文章評點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從事中國古文的評點,產生了一些著名的評點家,如賴山陽、竹添光鴻等。

文章評點之所以能廣泛流行,一是由於它形式靈便活潑,文字要言不煩,見解新穎獨到,確實能夠給人以啟發;二是由於它能指導寫作,有助於廣大讀書人提高寫作水平,有助於他們在科舉考試中寫出合格甚至優秀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所以儘管它遭到一些衛道者的鄙視和抨擊,但還是有很多有識之士敢於衝破傳統偏見的桎梏,對文章評點的價值進行了充分的肯定。我們今天要彰顯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本土特色,並在國際舞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很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古代文章評點,並充分吸收它的長處及其蘊含的智慧。

古代文章評點文獻的數量相當龐大,由於目前學界還沒有對它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所以它到底有多少,大家都還是一片茫然。清人王鳴盛說:『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十七史商榷】卷七)因此可以說,我們要開發古代文章評點,首要的任務就是深入開展文獻調查,編制出一個儘量完備的古代文章評點文獻目錄。

我們在系統調查古代文章評點文獻的過程中,至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古代文章評點的存在方式是多樣的,以往我們一般認為評點主要存在於選本之中,但實際上在很多別集之中也有評點。明清時期,形成了一種比較普遍的文學批評風氣,即很多作家在每寫出一篇作品之後,往往會把它寄送給自己的師長、朋友和弟子閱讀,而他們的師友、弟子們閱讀之後,往往會有一番評論,其形式很像今天的微信點讚或微信評論。後來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時,就會把這些評論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後。這樣一來,就使明清時期的很多別集之中也有評點。比如,在康熙年間所刻【醉白堂文集】中,有鞏維城、張賁、董以寧、王士禎、龔百藥等人的評點;在孫學顏所編的【呂晚村先生古文】之中,有旁批,有圈點,不少作品之後還有尾評。類似的例子,可以說舉不勝舉。此類評點蘊藏着大量的文學批評史信息,不容忽視。

其次,在明清時期,有些文獻(如王又朴的【史記七篇讀法】、張秉直的【文談】等)兼有文話和評點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們既有文話的成分,也有評點的成分。對於此類文獻,我們不能只重視其文話部分,而忽視或遺棄書中同樣很有價值的評點。

最後,古代文章評點涉及的對象包括經、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獻,所以我們的視野應儘量放寬一點,不能僅僅局限在某一個文獻類型之中。假如我們只注重散文或駢文評點,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評點,或者我們只注重集部評點,對歷代關於【左傳】【國語】【戰國策】【莊子】【孟子】【韓非子】【禮記·檀弓】【史記】【漢書】【後漢書】等經、史、子部的評點視而不見,那麼,我們肯定不能從總體上把握整個古代文章評點的脈絡和格局。

總之,只有進行全面而徹底的考察,編制出一個儘量完備和詳細的古代文章評點文獻目錄,我們才能比較清晰地展示中國古代文章評點的脈絡和總體面貌,也才能談得上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否則只能是盲人摸象。由於古代文章評點保存非常分散,所以我們在調查和統計時,不能光憑几部有限的書目和一些網上檢索系統,而必須親赴各地大大小小的藏書機構,進行實地查訪和細緻閱讀。毫無疑問,這個任務是十分艱巨的,決非少數幾個人或少數幾個團隊在短期內就能完成得了的。它需要學界同人齊心協力,長期努力,才能最終完成。

    (作者:余祖坤 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