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3|回复: 1

[汉士启蒙与文化辛亥] 视频·华夏文化中独有的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7-8-1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士,是华夏独有的一个阶层和文化概念。从古至今,士在中国起到了巨大的社会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士?士是如何产生的?士是如何养成的?士的主要责任是什么?士的精神是什么?士需要具备那些素质?当今社会条件下,还有没有士?士在当今社会如何定义?士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请点击下面的视频了解详情!

一般人认为,士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就是士大夫,就是地主阶级。其实,这是建国后教育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源自于满清入关灭亡了华夏文化。而在真正的华夏文明中,士,是指为社会公利而奋斗的人。汉士,就是为汉民族的公共利益而奋斗的人。国士就是为国家公共利益而奋斗的人。士在古代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上辅天子、下安黎民。也就是说,士,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平衡王与民。而在当今社会,汉民族急需要士,也就是为汉民族公共利益而奋斗的人,为汉民族的利益而说话,为汉民族的不公而鸣冤,宣扬汉民族的文化,复兴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保持汉民族的整体团结,反击侵略者的武力攻击和文化侵蚀,这些,正是汉民族所需要的。也是中国所需要的。

沙舟 发表于 2025-3-27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华夏士道之本真与当代价值》

士者,国之桢干,道之载体。考其源流,肇端于三代,成形于春秋,至孔孟而大彰。士非止于读书人,更非地主阶级之附庸,实为"志于道"(《论语·里仁》)的践行者。周公制礼作乐,首开士人弘道之端;孔子有教无类,遂使士阶层突破贵族藩篱。

士之养成,首重六艺。礼以立身,乐以和性,射御强体,书数启智。然其核心在"修身以俟命"(《中庸》),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成内圣外王。子产不毁乡校,晏婴节俭力行,范仲淹"先忧后乐",皆显士之精神:以道统抗衡政统,以仁义节制权力。

今之所谓士,当承"为天地立心"(张载语)之志。在全球化浪潮中,士人应:一持文化主体性,以经史为根柢创新传统;二守社会公义,如东汉太学生"清议"般监督时政;三践民族大义,如顾炎武所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当代之士,非狭隘民族主义者,而当效法钱穆"温情与敬意"之态度。其使命在于:以学术正本清源,如乾嘉学者之考据精神;以实践活化传统,如王阳明"知行合一";更要以开放胸襟会通中西,如徐光启之"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士之精神不死,唯形式随时代而新。真正的士,永远是文明火种的守护者与传递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