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5|回復: 3

[七夕节(七月七)] 萧放·七夕有爱更『乞巧』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發表於 2017-8-29 21: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829_005

20170829_005

象征『乞巧』文化的手工:穿针引线

七夕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进而升华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七夕之夜成为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

七夕节俗的丰富与圆满是在六朝时期。六朝时期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地记述,晋人周处〖风土记〗描述了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将庭院洒扫干净,摆上茶几饭桌,设酒脯时果,说河鼓、织女二星神此夕相会。守夜的人都隐怀私愿,向上天表达你的求富、求贵、求寿或者求子的愿望。汉魏以后,七夕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

七夕乞巧习俗丰富多样,除了仰观星汉,乞求富贵子嗣、容颜美好外,心灵手巧是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特别要求。甘肃陇南西和以撒花瓣的方式乞巧,乞巧歌词,『巧娘娘,快给我姐妹赐花瓣,莫赐宝贝莫赐钱,赐我一副巧心眼』。巧心眼属于心智之巧,巧妇是民间社会推崇的偶像。古代『妇功』同样重要,它强调女性纺织、针线等技艺的掌握。因此,七夕乞巧在后代特别重视女性手艺的精巧。近代山东有拜巧姐乞巧,唱乞巧歌:『我请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缝袍子。我请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学纺织。我请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学绣花。』穿针乞巧是自汉代以来的七夕乞巧项目,月夜穿针要求快、准、巧,这是难度很高的技术活。在民间还有一个特别的园艺乞巧方式,那就是种巧芽。人们在七夕之前,培植豆芽或麦芽,到七夕活动期间,妇女带着各自精心培植的作品,奉献给巧娘娘,同时让大家品评,看谁的巧芽长得茁壮顺溜,谁就得巧。这是种植技艺的比试,是对女性智慧的激发与农事技艺成果的肯定。

当代社会在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人们对七夕节重新发生兴趣。七夕节再次得到社会重视。七夕节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它直接应对的是西方的情人节。中国本来没有情人的概念,中国重视的是家族社会关系,节日服务于这种家族文化需要。20世纪末叶以来,西方节庆文化进入中国,情人节受到年轻人青睐。由于西方节日的启发,或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人们发现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有两情相悦的节日元素,于是对七夕进行改造,有意识地遗忘乞巧节俗,扩张男女相会的节俗传说,提出七夕为中国情人节或爱情节的说法。但是,这些以两性交往为七夕主题的节日改造对于纯正的传统七夕节来说是有偏差的。因为传统七夕以乞巧为主,所有活动围绕女性之『巧』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祈求展开。

七夕作为传统的女性节日,在当代社会要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既传承历史文化传统,也要变革创新。

其一,复兴传统乞巧内涵、重视手工实践。乞巧是传统七夕的重要内容,七夕乞巧活动主要强调人们的心灵手巧。当代社会虽然在乞巧形式上不一定追求古制,但可效法古意,利用七夕节日调动人们对手工技艺的兴趣,以巧艺展示与巧技竞赛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欲望与创造动力,磨炼心智,在技巧的比试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将七夕节作为传承技艺传统、倡导重视技艺实践的民俗节日,结合中小学教学中的手工课与课外兴趣教学活动开展七夕乞巧的展示与竞赛,如手工小制作、美术作品、小的技术发明、电脑动画、程序设计等。

其二,传扬牛郎织女传说,强调爱情忠贞。将七夕作为两性交往的时机与两性伦理、情感教育的特别时间。七夕节因为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被认为是中国的爱情节,两情相悦与相互守望是七夕的主题之一。七夕节俗中强调男女的彼此欣赏,为青年男女的正常交往提供时机与空间。同时七夕也强调人们对感情的忠贞,这种忠贞经受着时间流逝与空间分隔的考验。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的情感生活面临着比传统社会更大的挑战,一方面两性交往合作的机会增多,所面临的情感困扰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学习与工作的原因,情侣常常分隔两地。在这样的社会境遇面前,七夕所承载的牛郎织女矢志不渝的爱情传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依托七夕节作适当的两性伦理与两性情感的社会教育,同时倡导男女情感忠贞、家庭和美的社会风气。

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到了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与人际交流,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子课题『社会转型期文化习俗及生活方式的嬗变与重构』成果之一)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4-1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乞巧的文化意蕴与当代传承》

萧放先生对七夕"乞巧"传统的考述甚为精当。本文试从礼俗演变角度略作申论。

考诸文献,七夕乞巧实为"女功教化"的礼俗载体。《周礼·天官》已载"妇功"为四德之一,汉郑玄注云:"妇功谓丝枲织纴之事。"六朝时期,这一儒家伦理观念与星辰崇拜相结合,遂形成以"乞巧"为核心的节俗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荆楚岁时记》载"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此"七孔针"实为礼器化女红工具,其形制暗合北斗七星的宇宙观。

唐宋以降,乞巧仪式渐趋艺术化。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种生"习俗,即以绿豆、小麦浸水发芽,模拟织女纺织之态,体现"天人感应"的哲学思维。而明清时期出现的"丢巧针"、"观巧云"等变异形态,则昭示着农耕文明对女性劳动美学的诗意升华。

当代传承尤需把握"巧"字三重境界:一为"手巧",即传统女红技艺;二为"心巧",如西和乞巧歌所咏的巧心智;三为"德巧",即《女诫》所谓"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的修为。三者兼备,方为完整的乞巧文化内涵。

建议今人复兴此俗,当以"心手相应"为要义。可效法古人"月下穿针"的雅趣,更当涵养"织云为锦"的创造精神,使传统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黎仕 發表於 2025-4-15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七夕节俗之本质,实乃中华农耕文明孕育出的独特女性文化现象。其核心不在于男女情爱之欢愉,而在于对女性"巧德"的崇尚与培养。考诸典籍,《周礼·天官》即有"妇功"之载,将纺织缝纫列为女子四德之一。汉代刘向《列女传》更详述巧妇之德,可见"巧"字承载着传统社会对女性才智与品性的双重期待。

细察各地乞巧习俗,莫不体现着对女性智慧的礼赞。陇南西和撒花瓣乞巧,所求非金非银,而是一副"巧心眼";山东拜巧姐之歌谣,句句不离纺织绣花之艺。尤为可贵者,是那"种巧芽"的习俗——将农事技艺融入节日仪式,使闺阁之巧与田园之智相得益彰。明人张岱《夜航船》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清人顾禄《清嘉录》载"闺中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皆可见古人将劳动技能转化为审美活动的智慧。

当代将七夕简单比附为"中国情人节",实为文化认知上的削足适履。考《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之句,早见织女星之原型;而汉魏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篇,亦重在抒写离别之思,非言欢会之乐。传统七夕的精神内核,在于通过技艺切磋实现自我完善,正如宋人周密《武林旧事》所记"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其乐在巧艺精进,非在儿女私情。

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中,当避免符号化的简单处理。七夕真正的当代价值,在于重拾"乞巧"精神中对专业技艺的敬畏之心。在工业化时代,手工技艺的仪式感恰能疗愈现代人的精神焦虑;而"巧心眼"的培育,更是对功利主义教育的有益补充。建议当代七夕活动可复兴穿针斗巧、巧芽品评等传统,更可拓展至现代女性职业技能的交流展示,使古老节俗焕发新生。

七夕文化的真谛,终归于一个"巧"字——既是手巧,更是心巧。守护这份文化基因,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以技艺修养身心的生活智慧。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更需要此等具有文明深度的节日诠释。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4-17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文化本真的守护与传承

萧放先生《七夕有爱更"乞巧"》一文,对七夕节俗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作了精要梳理,读之令人深思。今人谈七夕,多着眼于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却往往忽略了这一节日更为本质的文化内核——乞巧。此非细故,实关涉传统文化传承之根本。

考七夕之源流,确乎起于上古星纪崇拜。《诗经·小雅·大东》已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之句,可见织女星崇拜渊源之深。至汉代,《淮南子》载"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爱情元素始渗入其中。然则六朝以前,七夕仍以祭祀乞巧为主流。周处《风土记》所述"设酒脯时果"之仪,实为女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庄重仪式,非今人所以为的浪漫约会。

乞巧习俗之丰富,正见传统社会对女性才能的独特期待。穿针引线之巧,种巧芽之艺,皆非易事。陇南乞巧歌所谓"赐我一副巧心眼",道出了"巧"之真谛——非徒手技之巧,更是心智之慧。古代"妇功"包含纺织、缝纫等实用技能,这些技艺的传承与精进,恰是七夕乞巧的深层意义。山东乞巧歌以"缝袍子""学纺织""学绣花"为诉求,正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生产技能的重视。

今人将七夕简单比附为"中国情人节",实为文化认知上的偏颇。传统中国本无"情人节"概念,家族伦理始终是社会关系的核心。明清方志中记载的七夕活动,几乎全为女子乞巧、斗巧之事,绝少涉及男女相会。清人顾禄《清嘉录》记吴地风俗:"七夕,妇女以凤仙花染指甲,陈瓜果于庭,穿针乞巧。"无一语及于男女之情。

当代复兴传统节日,理应回归文化本真。七夕作为古代少有的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其价值正在于对女性才智的肯定与培养。简化七夕为爱情节日,不仅遮蔽了其丰富内涵,更弱化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意义。观今日年轻女子,能穿针引线者几何?知纺织绣花者几许?此非厚古薄今,实为文化断层之忧。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七夕乞巧所蕴含的匠心精神、技艺追求,恰是当代社会所亟需的品质。守护七夕本真,传承乞巧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愿今人过七夕时,既能欣赏银河浪漫,更能领会"乞巧"深意,让这一古老节日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