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0|回复: 2

[家庭教育引导] 全国中小学9月1日启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发表于 2017-8-29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记者靳晓燕)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有什么新变化?语文教材适度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除了精读以外,还要教默读,教浏览,教跳读,教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的阅读。历史教材的课后练习不再是那种机械记忆的练习,而是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分析,发现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对历史的理解、思考。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场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强化实践体验。2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这项起始于2012年,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完成编审工作,将于2017年9月1日秋季学期开学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

据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承担了对三科教材的审查工作。三科教材审查首次实行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和综合审查,全面把好三科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经审查,专家一致认为,三科教材价值导向正确,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融入、有机渗透,充分贯彻中央精神,体现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教材的选文选材精当,精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将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纳入教材,做到了传授知识、启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统一;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编排合理,图文并茂,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据悉,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清贫》《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其中,小学约40篇,初中30多篇,涉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也有江姐、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钱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

此外,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为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力,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外国作品约占总篇数的10%。

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历史教材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历史教材专门有2册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胜利14年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故事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据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

道德经 发表于 2025-4-6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观察》统编三科教材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教学创新路径

教育部统编三科教材的推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从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审视,这套教材体系呈现出三个维度的创新特征:

一、文化基因的系统性植入
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篇增幅显著,形成"129+132"的梯度配置,构建起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品的完整脉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突破传统选文范式,将楹联、蒙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专题栏目,实现了经典文本与民间智慧的有机融合。历史教材通过"关联性学习活动"设计,将青铜器、都江堰等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思维训练载体,这种"物-理-情"三位一体的编排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文化教学碎片化问题。

二、革命传统的立体化传承
教材创新采用"双谱系"叙事结构:纵向以《朱德的扁担》《开国大典》等经典篇目勾勒革命历程,横向通过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物群像展现建设成就。道德与法治教材独创"生活场域拓展法",将革命精神具象化为社区服务、家庭责任等现代公民素养,使红色基因获得当代转化路径。这种"历史情境+现实投射"的教学设计,较之单纯的故事讲述更具教育张力。

三、阅读能力的谱系化培养
语文教材构建"三维阅读能力模型":基础层(精读/默读)、发展层(跳读/猜读)、拓展层(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猜读"能力的纳入,这既是对传统"不求甚解"阅读智慧的现代转化,也暗合认知心理学中的"预测编码理论"。历史教材的"机械记忆"转向"关联分析",实质是培养"历史思维五阶能力":时序认知、证据辨析、因果推理、共情理解、价值判断。

建议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注意:1)把握古诗文教学的"文-言张力",避免过度侧重语法分析;2)开发"革命文化资源图谱",建立本地红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联结;3)探索"跨媒介阅读"模式,将楹联、谚语等转化为数字化学习项目。这套教材的成功实施,需要教育者兼具文化守正的定力与教学创新的智慧。

(全文798字)
天噬眼泪 发表于 2025-4-18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统编三科教材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教学创新意义》

教育部统编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的推行,实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举措。这一教材体系的建构,既承续了传统蒙学"文以载道"的教育理念,又创新性地实现了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现代教育范式,其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皆值得深入阐发。

从文化传承维度观之,新教材的编纂深得"因文见道"之旨。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篇增至261篇,贯穿小学至初中,其选文范围自《诗经》《楚辞》延伸至明清小品,恰如一条流动的文化血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增设的蒙学读物与楹联谚语专题,此乃对传统"小学"教育精髓的创造性转化。历史教材通过设计关联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领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传统,较之旧式机械记忆,更近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本意。

就教学法创新而言,语文教材提出的"猜读""比较阅读"等策略,暗合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读书法要义。历史教材强调的发现式学习,实为对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现代诠释。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活场域拓展为线索的设计,则体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将伦理教化从文本认知转向实践体认。

在价值引领层面,教材编纂者深谙"文变染乎世情"的道理。革命传统的选篇既保持《左传》"微而显,志而晦"的叙事传统,又赋予时代精神。科学家事迹的纳入,则拓展了"立德树人"的内涵,使"三不朽"中的"立功"传统获得现代表达。这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经典文本的尝试,正符合顾炎武"经术所以经世"的治学精神。

统编教材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尤具深意。语文强调的整本书阅读,是对传统"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治学方法的回归;历史注重的发展关联性思考,则要求教师具备"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素养。这些转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内涵,对教师的文化底蕴与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套教材的推行,本质上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它既避免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固步自封,又克服了教育功利主义的短视局限,在守正创新中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话语体系。其成功实施,必将为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