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版語文教材古詩文篇目調整的學理思考
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詩文篇目,此乃傳承中華文脈之重要舉措。筆者以為,此舉具有三重文化深意:
其一,遵循"蒙以養正"教育傳統。【周易】有云:"蒙以養正,聖功也。"初中階段正值學生"童蒙求我"之際,通過【論語】"學而時習"的為學之道,【孟子】"浩然之氣"的人格修養,最能培養其文化根基。王陽明【訓蒙大意】強調"歌詩習禮"的教化功能,正與此相合。
其二,構建"文質彬彬"的課程體系。新增篇目涵蓋【詩經】"興觀群怨"的審美維度,唐宋八大家"文以載道"的思想精髓,以及【古文觀止】選篇的章法典範。如韓愈【師說】闡發師道傳承,范仲淹【岳陽樓記】展現士人襟懷,皆可達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的教學目標。
其三,踐行"溫故知新"的學習之道。教材精選【史記】人物列傳培養歷史思維,增錄【楚辭】篇章拓展想象空間。蘇軾【赤壁賦】的哲學思考,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生命情調,均能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實現"告諸往而知來者"的認知飛躍。
建議教學實踐中注意三點:一要把握"循序漸進"原則,按照【學記】"不陵節而施"的要求分階段落實;二要強化"諷誦涵泳"方法,繼承朱熹"熟讀精思"的讀書傳統;三要建立"以文化人"的評價體系,避免陷入機械背誦的窠臼。
古詩文教學當如孔子所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使學生在語言建構中完成文化認同,方不負教材修訂之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