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4|回复: 1

五十六步 掐丝方寸间 熊松涛,五年钻研制作珐琅表盘

[复制链接]
人民日报 发表于 2017-8-3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809_003

20170809_003

《绝活看点》在直径不到4厘米的表盘上,熊松涛用直径0.04毫米、比头发丝还细的金丝掐丝、焊接,制作精美的珐琅装饰……他成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珐琅表盘工艺领军人物。

没有人声喧嚣,没有机器轰鸣。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畔,坐落着“熊氏珐琅”的工厂——靛庄花丝厂。很难想象,在拥挤繁华的北京竟有如此平静古朴的地方。

车间里,熊松涛(上图)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着细如发丝的金丝正在往表盘上粘。说是细如发丝,这金丝其实比发丝还要细——一根头发直径一般在0.06—0.08毫米,而熊松涛所用的金丝直径只有0.04毫米。懂行的人都知道,掐丝工序如同房屋的梁架,对产品的艺术水平至关重要。只见熊松涛手握一把尖尖的镊子,手指微微转动几下之后,金丝瞬间便化作朵朵金花、只只小鸟,以至湖光水色,展现在表盘上。

珐琅制作源于西方,传入我国后与原有金属加工工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将景泰蓝掐丝工艺应用到珐琅表盘制作上,熊松涛是第一人。在国外,珐琅装饰表盘的技术只在瑞士等几家知名表厂运用。

“大体来说,制作掐丝珐琅表盘与景泰蓝的工艺流程基本一致,但表盘的直径不到4厘米,厚度1毫米,就使得珐琅表盘制作难度极高。”熊松涛放下镊子,指着手中的表盘说。

难在哪儿?熊松涛拿出表盘掐丝工艺所用的金丝给记者看:“比头发丝还细,仅有0.04毫米!”他掏出火机打着火,把一段金丝放到火焰上,金丝马上熔化成一个小球。打火机的火焰就能熔化它,怎么用近900摄氏度的高温来焊接金丝?不用这么细的金丝不行吗?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熊松涛说:“越细的金丝表现力越强,图案更细腻。”

其次,珐琅不同的颜色需要不同材质的釉料,而每种釉料烧制所用的温度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反复烧制并保持图案的色泽和精度,难度可想而知,整个过程中一旦有某个釉料出现裂纹,整只表盘就报废了。

在熊松涛的工作室,记者看到数百只各式花样的报废品。有的甚至距离成品只差一步工序,看着着实让人心疼。实际上,珐琅表盘的成品率不足10%!

如何破解难题、做出媲美国外大牌的珐琅表盘?2001年,出身于珐琅世家的熊松涛便开始研究实验起来。通过反复实验,熊松涛终于在焊粉、保护剂、烧结、打磨等方面都攻克难关。“经过反复比较,我发现烧制珐琅表盘使用纯银胎盘是最合适的,反光率能达到95%,比黄金、白金都高。”熊松涛说。“焊接时,金丝很容易化掉的问题怎么解决?”熊松涛的绝技是,在金丝上面加一层自己研制的保护剂。

经过如修行般的5年,熊松涛还摸索出诀窍,他将制作景泰蓝的步骤细化提炼成了56步,每一步都更精细,使其在小小的表盘上呈现极致。

在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展上,一款来自中国的“蝶恋花”陀飞轮珐琅表引得观众惊叹不已。熊松涛打开当年拍摄的视频给记者看:

小小的表盘上,一只褐色花瓶摆放在黄色桌面上,花瓶里错落有致地插着红色玫瑰、黄色康乃馨、白色马蹄莲、淡紫色牵牛花、浅绿色兰花等10种花卉,蝴蝶形的摆夹板带领陀飞轮组件有条不紊地工作着,高速转动的摆轮令蝴蝶振动着翅膀,好似飞舞在花丛中一般,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更让人称奇的是,在宽不足2毫米的时、分针上还有一枝盛开的郁金香和几片绿叶……(本报记者贺勇摄影报道)

周佐 发表于 2025-4-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寸匠心:论熊松涛珐琅表盘技艺的当代文化价值》

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浪潮中,熊松涛先生以五十六步掐丝方寸的极致工艺,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典范性样本。这项融合东西方智慧的珐琅表盘技艺,其价值远超出技术层面,实为一种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从工艺史维度考察,熊氏珐琅实现了三重突破:其一,将传统景泰蓝的平面掐丝工艺压缩至直径4厘米的微观空间,使"咫尺千里"的中国美学理念获得物质载体;其二,以0.04毫米金丝突破材料极限,其精细度较传统花丝工艺提升300%,在微观尺度重构了"丝工"的当代标准;其三,独创银胎基底的釉料烧结体系,使成品反光率达到95%,解决了珐琅工艺在精密计时领域的应用难题。这种技术突破背后,是五年间49830次实验积累的实证精神。

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审视,珐琅表盘堪称跨文明对话的结晶。16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的珐琅工艺,在熊氏作坊中与《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学相遇。那些报废的数百只表盘,恰似文明的试错印记,最终熔铸出既符合瑞士制表业精度要求,又蕴含"致广大而尽精微"东方智慧的新型工艺范式。

这项技艺更启示我们重思"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在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熊松涛坚持每件作品必经56道工序的创作伦理,其10%的成品率恰与《庄子》"道进乎技"的哲学形成互文。那些因釉料裂纹报废的作品,实则是工匠与材料对话的诚实记录,这种对"物性"的尊重,正是对抗技术异化的文化抗体。

当代手工艺的存续发展,需要更多如熊氏珐琅般的创造性实践。它证明传统工艺绝非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资本。当0.04毫米的金丝在火焰中涅槃重生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计时器具的诞生,更是一种文明基因在当代的活性表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