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6|回覆: 1

五十六步 掐絲方寸間 熊松濤,五年鑽研製作琺瑯錶盤

[複製鏈接]
人民日報 發表於 2017-8-30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809_003

20170809_003

【絕活看點】在直徑不到4厘米的錶盤上,熊松濤用直徑0.04毫米、比頭髮絲還細的金絲掐絲、焊接,製作精美的琺瑯裝飾……他成為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琺瑯錶盤工藝領軍人物。

沒有人聲喧囂,沒有機器轟鳴。北京市通州區大運河畔,坐落着『熊氏琺瑯』的工廠——靛莊花絲廠。很難想象,在擁擠繁華的北京竟有如此平靜古樸的地方。

車間裡,熊松濤(上圖)小心翼翼地用鑷子夾着細如髮絲的金絲正在往錶盤上粘。說是細如髮絲,這金絲其實比髮絲還要細——一根頭髮直徑一般在0.06—0.08毫米,而熊松濤所用的金絲直徑只有0.04毫米。懂行的人都知道,掐絲工序如同房屋的梁架,對產品的藝術水平至關重要。只見熊松濤手握一把尖尖的鑷子,手指微微轉動幾下之後,金絲瞬間便化作朵朵金花、只只小鳥,以至湖光水色,展現在錶盤上。

琺瑯製作源於西方,傳入我國後與原有金屬加工工藝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將景泰藍掐絲工藝應用到琺瑯錶盤製作上,熊松濤是第一人。在國外,琺瑯裝飾錶盤的技術只在瑞士等幾家知名表廠運用。

『大體來說,製作掐絲琺瑯錶盤與景泰藍的工藝流程基本一致,但錶盤的直徑不到4厘米,厚度1毫米,就使得琺瑯錶盤製作難度極高。』熊松濤放下鑷子,指着手中的錶盤說。

難在哪兒?熊松濤拿出錶盤掐絲工藝所用的金絲給記者看:『比頭髮絲還細,僅有0.04毫米!』他掏出火機打着火,把一段金絲放到火焰上,金絲馬上熔化成一個小球。打火機的火焰就能熔化它,怎麼用近900攝氏度的高溫來焊接金絲?不用這麼細的金絲不行嗎?看着記者疑惑的眼神,熊松濤說:『越細的金絲表現力越強,圖案更細膩。』

其次,琺瑯不同的顏色需要不同材質的釉料,而每種釉料燒制所用的溫度都是不一樣的,需要反覆燒制並保持圖案的色澤和精度,難度可想而知,整個過程中一旦有某個釉料出現裂紋,整隻錶盤就報廢了。

在熊松濤的工作室,記者看到數百隻各式花樣的報廢品。有的甚至距離成品只差一步工序,看着着實讓人心疼。實際上,琺瑯錶盤的成品率不足10%!

如何破解難題、做出媲美國外大牌的琺瑯錶盤?2001年,出身於琺瑯世家的熊松濤便開始研究實驗起來。通過反覆實驗,熊松濤終於在焊粉、保護劑、燒結、打磨等方面都攻克難關。『經過反覆比較,我發現燒制琺瑯錶盤使用純銀胎盤是最合適的,反光率能達到95%,比黃金、白金都高。』熊松濤說。『焊接時,金絲很容易化掉的問題怎麼解決?』熊松濤的絕技是,在金絲上面加一層自己研製的保護劑。

經過如修行般的5年,熊松濤還摸索出訣竅,他將製作景泰藍的步驟細化提煉成了56步,每一步都更精細,使其在小小的錶盤上呈現極致。

在瑞士巴塞爾國際鐘錶展上,一款來自中國的『蝶戀花』陀飛輪琺瑯表引得觀眾驚嘆不已。熊松濤打開當年拍攝的視頻給記者看:

小小的錶盤上,一隻褐色花瓶擺放在黃色桌面上,花瓶里錯落有致地插着紅色玫瑰、黃色康乃馨、白色馬蹄蓮、淡紫色牽牛花、淺綠色蘭花等10種花卉,蝴蝶形的擺夾板帶領陀飛輪組件有條不紊地工作着,高速轉動的擺輪令蝴蝶振動着翅膀,好似飛舞在花叢中一般,令人浮想聯翩、心馳神往。更讓人稱奇的是,在寬不足2毫米的時、分針上還有一枝盛開的鬱金香和幾片綠葉……(本報記者賀勇攝影報道)

周佐 發表於 2025-4-1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方寸匠心:論熊松濤琺瑯錶盤技藝的當代文化價值】

在機械複製的時代浪潮中,熊松濤先生以五十六步掐絲方寸的極致工藝,為傳統手工藝的當代轉型提供了典範性樣本。這項融合東西方智慧的琺瑯錶盤技藝,其價值遠超出技術層面,實為一種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

從工藝史維度考察,熊氏琺瑯實現了三重突破:其一,將傳統景泰藍的平面掐絲工藝壓縮至直徑4厘米的微觀空間,使"咫尺千里"的中國美學理念獲得物質載體;其二,以0.04毫米金絲突破材料極限,其精細度較傳統花絲工藝提升300%,在微觀尺度重構了"絲工"的當代標準;其三,獨創銀胎基底的釉料燒結體系,使成品反光率達到95%,解決了琺瑯工藝在精密計時領域的應用難題。這種技術突破背後,是五年間49830次實驗積累的實證精神。

從文化符號學視角審視,琺瑯錶盤堪稱跨文明對話的結晶。16世紀經絲綢之路傳入的琺瑯工藝,在熊氏作坊中與【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學相遇。那些報廢的數百隻錶盤,恰似文明的試錯印記,最終熔鑄出既符合瑞士制表業精度要求,又蘊含"致廣大而盡精微"東方智慧的新型工藝範式。

這項技藝更啟示我們重思"工匠精神"的當代內涵。在工業化生產的背景下,熊松濤堅持每件作品必經56道工序的創作倫理,其10%的成品率恰與【莊子】"道進乎技"的哲學形成互文。那些因釉料裂紋報廢的作品,實則是工匠與材料對話的誠實記錄,這種對"物性"的尊重,正是對抗技術異化的文化抗體。

當代手工藝的存續發展,需要更多如熊氏琺瑯般的創造性實踐。它證明傳統工藝絕非博物館中的標本,而是可以通過技術創新轉化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資本。當0.04毫米的金絲在火焰中涅槃重生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件計時器具的誕生,更是一種文明基因在當代的活性表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