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6|回覆: 0

[考古方法與思路] 大雲山漢墓出土漆紗研究兼論楚系漆紗冠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7-9-6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7e3b7dd95524c27df99dd0f7579d07a.jpg


————————————————————————————————————

5591a814e4c25a226eda1f129e1ea4ca.jpg

b35173f6ecd9d4999adac8b3ed3fc45f.jpg

全文閱讀

大雲山漢墓出土漆紗研究兼論楚系漆紗冠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王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李則斌 南京博物院 原文刊於:【江漢考古】2017年第4期)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4-28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雲山漢墓漆紗考釋與楚冠制式芻議】

大雲山漢墓出土漆紗實物之研究,誠爲漢代服飾制度與楚文化傳承之重要課題。本文試從形制工藝、文化源流、禮制內涵三端詳加考辨,以就教於方家。

一、漆紗工藝與形制特徵
大雲山M1所出漆紗冠殘件,經顯微觀察可見經緯密度達60×25根/平方厘米,採用"單絲捻線、雙經絞織"技法,與馬王堆一號墓漆纚冠形成明確工藝譜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表層髹漆厚度約0.2毫米,漆膜中檢測到辰砂成分,此與【考工記】"漆欲測,絲欲沈"的記載若合符節。冠體呈現前高后低的"箕形"結構,側面保留三處穿帶孔,實爲漢代武弁形制之變體。

二、楚系冠飾的文化基因
比較考古材料可見,戰國楚墓出土漆紗冠多作"切雲"式高聳造型(如包山M2漆冠),而大雲山標本則呈現由楚式向漢式過渡特徵。文獻所見"南冠""獬豸冠"等楚地首服,其精神內核實爲鳳鳥圖騰崇拜的物化表現。值得深味者,此件漆紗冠內襯殘留硃砂痕跡,恰與【楚辭·離騷】"高余冠之岌岌"的禮制意象相呼應。

三、禮制語境中的身份象徵
據墓中同出銅印"江都宦者"推斷,此冠當屬西漢諸侯王屬官首服。【後漢書·輿服志】載:"武冠,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爲文",大雲山漆紗冠雖無金屬飾件,但其髹朱工藝已彰顯"近臣"身份等級。這種在楚式漆藝基礎上融入漢家禮制的現象,正是武帝時期"文化整合"的實物見證。

要而論之,大雲山漆紗冠既承楚地"雕纖誇麗"(【淮南子·齊俗訓】)的工藝傳統,又開漢代冠服制度之先聲,其價值不僅在於填補了漆紗冠實物資料的空白,更爲我們理解漢初文化政策的實施路徑提供了物質載體。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湖北荊州謝家橋等地出土漆紗標本,進一步構建楚漢服飾制度的演變譜系。

(按:本文論證需結合附圖49994之顯微結構圖、49997之線描復原圖、49998之出土情境照片互證,此處從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丙寅日|黃帝4722年三月三十日戌時| 2025/4/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