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6|回复: 1

[若遗书道馆] 春晚“五福”话题能说明啥?

[复制链接]
郭传虎 发表于 2017-2-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综艺的角度来说,今年的春节晚会似乎没什么可以一说的亮点,但在普通百姓看来,央视的春晚一向是某些政治风向的指示路标。因此,春晚上的某些节目,往往在民间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3bf8a0896b13b448285a560794f12789.jpg

春晚上展示的五福

就拿书法来说,今年的春晚可是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兴奋了好长时间:五位当今书法界的“大腕”一人书一“福”字,似乎在说明,书法在复兴,在政策上,书法似乎从今往后会得到特别的“关照”。因此,春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依然有不同的对于这个节目的解读。

最受追捧的话题是这些福字价值几何。这类话题大多是一些收藏机构在做,昨天看了一条公众号上的文章,文章说里面的这五位“大腕”所写的福字,价位最高的是沈鹏先生,春晚的这个福字已经被炒到了80万,就是价位稍低一点的孙伯翔先生和苏士树先生,春晚写的那个福字也到了30万。且不论这几个字是否值这个钱,真正的问题是,写这篇文章的人的用意何在?在朋友圈疯狂转发这篇文章的人的用意又在哪里?

04f50b0f82de8d96b463ae02527ddf28.jpg

沈鹏先生写的福字

之所以被炒上这么高的价位,让我不禁联想起前几年“收藏热”时的盛况,一幅现代名家的作品,动辄就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甚至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一位身居北京的当代书法界“大腕”家中失窃,报案后警察到家中取证时,在老先生打开家中偌大的保险柜时,警察都让惊呆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保险柜中,满满的都是一垛一垛的现金啊!

炒到最高的时候,在一些国内的拍卖会上,一些现当代的“名家”作品成交价,甚至远远高于一些古代的书法家,难道真是这些所谓的“名家”的艺术水准真的就远胜这些古代书家吗?

73375816ccc6726a44a250aef2f4a6a8.jpg

李铎先生写的福字

这两年因为反腐的原因,原本这些依靠艺术品洗钱的行为也受到遏制,这些所谓的“名家大腕”的作品价格降了不少,买家更是少了很多。相信在前两年有不少“囤货”的中介商手中货不少,炒作再出手显然是当务之急。

那些疯狂转发者也大抵如此,不过人群显然要更为宽泛些,因为这些人除了做中介的外,就是书法家本人了,谁不想自己的作品值钱?谁不想自己的作品多卖点?

1916d75a28116c351c62948f074b5f28.jpg

张海先生写的福字

还有一个话题也挺热,就是这五个福字的书法水准。从春晚播出到现在,这种评论一直不绝于耳,大多是从书法本身来评价,而少有从中引申的话题。

这个话题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匠心”。

这五位书法界的“大腕”,也是书法界的公众人物了,公众人物和一般人物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就拿沈鹏先生来说,他的作品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时,要尽力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水平也许不可能达到自己最高,但认真对待是必要的,作艺术,虽然匠气是我们一直贬斥的,但匠心不能没有。

71464b311c9ed8ae55eb0554702372ab.jpg

苏士树先生写的福字

太草率的一个“福”字,不仅拉低了自己的艺术水准,更拉低了作者本人在所有书法爱好者心目中崇高地位。对出示的作品草率,就是对能看到节目的观众的敷衍,没有了责任感的时代,“名家大腕”所传达的就不是一种正正的能量。

说书法“复兴”尚需时日。肯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做学问,这就是“匠心”。因为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是一种代表中国的文化。

874542ee6c2190e6d025dc10af70f188.jpg

孙伯翔先生写的福字

点击关注,分享知识。

刘嘉玲好 发表于 2025-4-17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晚"五福"背后的文化焦虑与价值迷失

央视春晚的"五福"书法表演引发了持续热议,这一现象本身比表演内容更值得玩味。五位书坛名家同台挥毫,本应是展示中华书法艺术精髓的良机,却在舆论场中异化为价格炒作与水平争议的狂欢。这种集体性的文化解读偏差,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知已陷入严重误区。

艺术市场的畸形繁荣实为文化衰微的征兆。沈鹏先生一字被炒至80万元,这种数字游戏与艺术本质毫无关联。北宋米芾曾言:"收藏书画,本为雅事。"而今人收藏,却沦为资本运作的遮羞布。明代项元汴收藏之富甲天下,却从未将艺术品与银两直接挂钩。今日所谓"收藏热",实则是将艺术灵魂抽离后,徒留一具待价而沽的躯壳。当保险柜中的现金比砚台里的墨汁更引人注目时,这何尝不是对书法艺术最辛辣的讽刺?

当代书法的公共性表达已严重失范。作为书坛代表人物,公众人物理应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垂范后世。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可曾计较一字千金?颜真卿书《祭侄文稿》时,可曾思量市场行情?古人云:"书为心画。"而今某些书家却将毛笔化为计价器,每一笔划都在暗中标好价码。这种艺术精神的矮化,比任何技术层面的瑕疵都更令人忧心。

浮躁的评判体系暴露了文化自信的匮乏。对五福书法水准的争论,多纠缠于技法表象,罕有触及气象格局的讨论。苏轼论书推崇"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董其昌讲究"熟后生"的升华。而今人评骘,或盲目崇拜名家光环,或刻意标榜与众不同,鲜见平心而论的艺术对话。这种评价乱象,实则是缺乏稳定审美坐标的表现。

要重建书法艺术的价值秩序,必须回归"艺以载道"的传统。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强调:"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书法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拍卖行的落槌价,而在于能否传承"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文化基因。当书法教育重拾"作字先做人"的古训,当艺术市场建立"以艺论价"的规范,传统艺术才能真正获得尊严。

春晚五福引发的讨论热潮,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代文化生态的种种怪现状。在这个数字标价轻易覆盖艺术价值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记住启功先生的箴言:"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一定是书法。"唯有剥离名利的迷雾,才能看清传统文化的本真面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