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0|回覆: 0

[樂器] 如何欣賞古琴曲(上)

[複製連結]
柳岸青青 發表於 2017-8-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琴韻味辨微 就籠統的聽覺感受來說,古琴的韻味並不神秘,因為無需多高的音樂修養就能輕而易舉地感知到它。但是,若要進一步對這『韻味』加以說明,指出什麼才是韻味,如何才能有韻味,這『韻』和『味』有什麼不同,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在以往的藝術理論、藝術批評和藝術鑑賞中,人們常常使用『韻味』這個概念,但卻很少有人試圖對這個概念本身以及它所具的內涵加以辨析,以揭示其內在的奧秘。這一現象在音樂美學乃至古琴美學中也同樣存在。毫無疑問,這對中國音樂美學的建設與古琴藝術的進一步發展不利。本文即擬對『韻味』這一美感現象從學理上作一初步的探究,以期引起理論界和古琴界同人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重視,將這一問題的探討引向深入。

但是,『韻味』是一個具有廣闊涵蓋面和普遍性的美學範疇,不僅音樂,其它藝術樣式如文學、繪畫、書法、雕塑等也都具備,它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又有着不同的表現形態,這就使對它的研究帶來難度。其實,即就一門藝術本身來說,其韻味也還存在着層面的差別。即如在音樂中,樂曲的韻味和樂器的韻味就不是一回事,雖然它們常常互相聯繫、相輔相成。

樂曲的韻味更多的是指通過旋律、節奏、和聲、結構等音樂的形式因素而產生的特殊風格與魅力; 樂器的韻味則更多的是指通過音色、音質和演奏技法等物理因素而產生的特殊風格與魅力。本文所論之『韻味』,即專指後者。

bd29cc8600cfee06b9c45397ef592d42.jpg

一、韻:餘音的非自然狀態 在講到『韻』、『味』這兩個字時,我們往往將它們連稱,以表示某件藝術作品或藝術品種所具的特殊的風格與魅力,因為它們確實有其相通之處。但是,『韻』、『味』同時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就其在古琴這一樂器身上的表現來說,它們無論在表現形式上,還是在聽覺效果上都有着明顯的區別。所以,要弄清楚韻味的內部奧秘,必須對它們分而論之,將各自的內涵和特徵剔抉出來。

我們先來談『韻』 對於古琴的韻,人們常常採用一種最簡單的說法,即認為韻就是『餘音』。古琴的韻足,就因為它的餘音特別長。如果不進一步加以深究的話,我們很容易接受這樣的說法;但若稍加思考,便會發現其中明顯地存在着問題。眾所周知,鋼琴的低音區,大提琴、吉它等長弦樂器的空弦撥弦,其餘音也都很長,但我們不說它是韻。其實不僅在西洋樂器,即在中國樂器,甚至就在古琴本身也是如此。當我們彈奏出古琴的空弦散音時,很少有人直接將這種持續較久、綿長不絕的餘音說成是『韻』,而只是稱它『餘音長』。這表明,即從直觀上看,我們也是不能接受,也不會滿足於用『餘音』來解釋『韻』的。這就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工作,對『韻』作深入細緻的分析。

但是,我們說用餘音還不足以解釋韻,這並不意味着餘音與韻沒有關係,並不意味着從餘音出發來解釋韻這條路走錯了。實際上,餘音正是韻的基礎和前提。韻雖然不就是餘音,但它卻實實在在是從餘音中產生的。換句話說,韻不就是餘音;餘音只是音的一種自然狀態,而韻卻是一種特殊的非自然狀態;前者是靜止的、呈發散和瀰漫狀態的、鬆弛的『音暈』,後者則是運動的、具有線型軌跡的、光滑堅挺的『音束』[1]。

40a59a31e4e7f06d0d9e2f50aba3a131.jpg

古琴的餘音在其音樂表現中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呈以下幾種狀態:1、保持『自然音』: 即右手彈弦後,左手不再加以任何力量,只是讓它自然持續並減弱,如空弦散音、泛音以及左手按弦不動時所彈出的音。這類餘音的特點是頻率始終不變,只是振幅逐漸地由大變小,音量漸微,以至消失。

2、製造『走手音』: 即右手彈弦後,左手按指在其餘音中通過上、下、進復、退復等技法在弦上移動一或數個音位,構成音樂的旋律。在這種狀態下除了弦振動的幅度逐漸地由大變小即音量逐漸減弱之外,振動的弦長和頻率也隨着手指的移動而發生變化,形成一條連貫的旋律線。

3、製造『腔化音』: 即右手彈弦後,左手按指在其餘音中通過吟、猱、綽、注、撞、逗等技法在弦位上移動,通過弦長的變化使點狀的音線化,使它或者呈拋物線型,或者呈波浪線型。這就是『腔化音』,亦即聲腔化了的音。但這種音不構成旋律,而只是一個音本身的變化形態。

4、製造『震吟音』: 即右手彈弦後,左手按指仍保持在原音位不變,只是利用手的顫動使弦長發生微弱的變化,造成音的細密的波狀振動。這種音隨着自身的弱化能夠產生出飄逸的效果。

在這四種狀態中,第1種是自然狀態的餘音,我們說過,它不是古琴的『韻』。而其它三種均是古琴的韻之所在。

但是,為什麼說後三者才是韻之所在?『韻』又究竟是什麼?筆者曾經為『韻』下過這樣一個描述性的定義:『「韻」是通過線或面或光的圓轉所造成的一種動勢,這種動勢能夠製造出某種韻律,產生某種旋繞着的、但又似乎是凝固了的音樂感。』[2] 這個定義雖然是就一般的『韻』而言的,但仍然可以用在古琴聲音之『韻』上,只不過要稍微換一下表述的方式和角度。我想可以這樣說:韻是餘音中一種飄逸而又似乎凝固了的線狀律動。在這個定義中,有以下三點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這個音必須是線狀的,而不能是點狀的。古琴作為彈撥樂器,它的自然出音狀態是點狀的;儘管它的餘音特別長,也仍構不成線的效果。線是點的運動軌跡,它必須運動才能出現線的狀態,而餘音僅僅是持續的時間長,它沒有運動的效果,所以是靜止的。韻首先是一種運動的形式。正是根據這一點,我們才說,上述第1種狀態不是韻。

其次,光有線的軌跡還不夠,韻還要求這種線必須是有變化,純粹的直線不會有韻。這線的變化,最常見的有兩種形式:一是曲線形式,一是波線形式。

曲線形式: 是指音在其運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軌跡不是一條僵硬的直線,而是通過某種變化手法便其彎曲,形成一個弧形軌跡。例如在古琴的上、下、進復、退復等技法中,即由於音程的變化而使其線條發生彎曲和轉折,在綽、注等技法中則由於速度的變化而使其線條呈拋物線型或反拋物線型。[3] 只有彎曲和轉折才能體現出運動與變化,體現出活的生命力。而韻,從根本上說,正是生命的一種張力形式和節律狀態。

波線形式: 則是指音在其運動過程中通過按指的來回移動使弦長發生反覆性變化,從而使音線呈現出波浪型軌跡。清人陳幼慈曾論述過音的波動同韻的關係,他說:『夫音韻者,聲之波瀾也。蓋聲乃天地自然之氣,鼓盪而出,必綢直而無韻,迨觸物則節族生,猶之乎水之行於地,遇狂風則怒而涌,遇微風則纖而有文,波瀾生焉。聲音之道亦然。』[4] 可見,韻是建立在聲音的波動的基礎上的。在古琴中,由吟、猱等技法所產生的音跡就正是這種波形的曲線。正是根據這一原理,我們才說,上述第1種狀態不是韻的狀態。

但是,僅僅有了曲線和波線還不能保證有韻,它還必須具備另一個條件,那就是:這類線必須是在餘音上實現出來的。餘音是一種虛音,它不同於按彈時當下所發出的實音。虛音的波動能夠產生『飄逸』的效果,它是立體的;而實音只能產生『蜿蜒』的軌跡,它是平面的。前者就如抓在手中迎風飄舞的綵綢,後者則似刻在地上的曲線。

我們在彈古琴(尤其是好琴)時,能夠很清楚地感覺到,隨着左手手指的移動,其韻便立刻飛起,圍繞着、包裹着手指,久久不散。這飛起而纏繞着手指的效果,就是『飄逸』,它只有在餘音狀態中才能實現。這一點,我們只要同其它樂器作一比較即可明白。在其它弦樂器上,音的線化和曲化、波化與古琴一樣成熟完備和豐富多樣,但它們卻不可以說有韻(至少是古琴這樣的韻)。例如二胡,作為弓弦樂器,它的一個長弓所拉出來的就是一條線化的音跡,在拉弓時左手所作的上下滑音、大滑音、輪指和揉弦等技法所產生的就正是曲化或波化的音跡,但我們卻不說它是韻。為什麼?就因為它是實音,而非虛音的變化。二胡的演奏,一旦弓子停止擦弦,聲音也就立即停止。所以,它的音的線化和曲化、波化就不可能是在虛音,亦即餘音中完成的,而只能是在實音中展開。而在實音中展開,就只能是『蜿蜒』,而不可能是『飄逸』。與之相比,古箏由左手製造的按滑音之所以有韻,也就因為它是在右手彈弦後的餘音中完成其曲化和波化的。不同的則是,古箏的餘音較古琴短一些,也弱一些。我們常常有這種體驗:遠聽音樂往往比近聽更美、更有韻味,其原因就在:較遠的距離和空間的氣流會使音虛化、弱化,使音樂獲得飄逸的效果。因為『飄』就是波動,就是非靜止和僵直的狀

態;『逸』則包含着漸輕、漸微、漸淡、漸遠的張力方向,是要脫出現有狀態,向幽微深遠處飄忽、遊走。有了『逸』字,就要求這個音不能是彈弦時當下的實音,而只能是其持續狀態的不斷虛化的餘音。而『蜿蜒』只是表示一種彎曲的軌跡,它始終是實在的,沒有由重到輕、由實到虛、由近到遠的變化。在音樂上,它只能組成實音的波動和起伏。

正是根據這一原理,我們才說,前述四種狀態中,除第1種為非韻狀態外,其餘三種均為韻的狀態。

但是,這三種韻的狀態實際上又是有區別的。我們發現,韻的這三種狀態恰好就是三種類型的韻,我把它們稱之為『線韻』、『腔韻』和『餘韻』。

47bc0ebb3f1551f66cb347355984d157.jpg

線韻:

主要是指通過左手上、下、進復、退復等技法製造的,它屬於上述第2種餘音狀態。線韻是指由旋律線所形成的韻。就彈撥樂器來說,它的旋律構成應該是點狀的,即每一個音之間是有間隔的。但古琴則以其特有的『走手音』技法在其餘音中使其線化,並在其音的逐漸虛化過程中製造虛靈、飄逸的效果,從而產生出韻來。所以,線韻實際上是旋律之韻,是樂曲在其旋律進行上附帶產生的美。

腔韻:

則不是一種樂曲旋律上的,而是樂音構造上的特質。它主要通過吟、猱、綽、注、撞、逗等技法製造出來的彎曲的或波浪型的音線。吟、猱、綽、注、撞、逗所產生的效果,與上、下、進復、退復相似,也是將點狀的出音變為線狀出音,使音跡呈一光滑圓柔、富於彈性的曲線或波線。這光滑圓柔、富於彈性,就是『線』而能夠有『韻』的所在。不同的是,這裏的線不是樂曲旋律之線,而只是展示出每個音的特殊的造型與結構,只是一個音自身的運動變化形式。由於其結構形式類似於人的聲腔,特別是類似於漢藏語系語音上的聲調變化,故稱之為腔韻。就好像漢語中只表示一個個字的讀音而並不表示一個完整的話語一樣,古琴的腔韻也只是一個個特殊形態的樂音,而不是樂句。但雖然不是樂句,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樂意或音樂形象,卻仍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和魅力。

餘韻:

則同線韻、腔韻又不相同。它所發出的雖然也是一種波狀的音,與吟猱相似。但是其波動的頻率特別高,幅度特別細密,以致於我們聽上去好象僅僅是一種餘音狀態。這種高頻率的波音是通過左手的高頻率顫動,亦即『震吟』技法製造出來的。在古琴的吟猱技法中,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吟是按指在弦上作小幅度的來回移動,猱則為大幅度的來回移動。如果這個標準能夠成立,那麼,按其移動的幅度衡量,震吟就是按指按定弦上幾乎不作移動的振動。它比吟幅度更小,而頻率更高。從原理上說,它也是吟的一種;但從效果上說,它卻較少有聲腔感,而更多地只是給我們一種呈飄逸和顫動狀態的、迴旋繚繞的餘音。

932ae7715eab950f8938c0977b8e82b4.jpg

古琴韻味辨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