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1|回復: 2

[樂器] 半日闲谭·琵琶流淌中华味

[複製鏈接]
文紫啸 發表於 2017-9-21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久前上映的电影〖闪光少女〗,讲述了一所音乐附中民乐系学生『大战』西洋乐同学,为民乐『正名』的励志故事。青春励志题材并不新奇,中外影史中已然甚多。倒是民乐和西洋乐比拼的故事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民乐,成了罕见的电影主角,颇让人有些惊喜。影片中,扬琴、唢呐、古筝、二胡甚至编钟等多种民乐纷纷登台,算得上一次民乐家族的大合照。而当我听到『民乐』二字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琵琶。

民乐类型众多,为何首先想到琵琶?思来想去,或许是源于读书时的记忆。高中时,我的一位同桌是音乐特长生,专业便是琵琶。作为对民乐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和她同桌的那段时间是我难得了解一项民乐的经历。常听她说琵琶、聊琵琶,校内、班级的联欢会上听到她弹琵琶,耳濡目染久了,也就对琵琶艺术印象尤深。这四弦拨弄中形成的千变万化之声,接连着听得的关于琵琶的知识和故事,潜移默化地在我心中扎下了根,以至于光影银幕前看到有关民乐的故事,心中不自然就浮现出琵琶的轮廓。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又称『批把』。汉代〖释名·释乐器〗中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可见,琵琶原是古代胡人马上弹奏的乐器,批(琵)和把(琶)本是两种弹奏的技法。大漠荒原、碧草蓝天,马上弹着琵琶,旷野响彻弦声,那份苍茫辽阔的气韵也合了古代胡人豪迈放达的天性。

历史上琵琶分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两种。直项琵琶又称『秦汉子』,『盖弦鼗之遗制』,秦汉时期已有,我们熟知的『阮』便是其中的一种。而曲项琵琶,于南北朝时期,由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四弦、四相、梨形,横抱于前,用拨子弹奏。在唐代,无论是宫廷礼乐还是民间娱乐,琵琶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敦煌壁画,云冈石刻,皆有琵琶的身影。唐中后期对琵琶的演奏技法进行大幅改革,将横抱改为竖抱,用指弹代替拨子演奏,音位由四个增至十六个,演绎的丰富性和指法的多样性极大提升。琵琶遇唐,可谓邂逅天时,迎得了发展的风口。

这一点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浩如烟海,但于唐代尤甚。『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琵琶泪湿行声小,断得人肠不在多。』〖全唐诗〗中与琵琶相关的诗篇多达百余篇,足见琵琶于唐的影响。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至怎样已清晰显现。『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从京城到浔阳城,从富贵繁华沦落到凄凉境地,琵琶女半生流离起伏的人生遭遇,引得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感慨。声声琵琶,奏出人生的悲喜冷暖,也在帮助『天涯沦落』之人找到惺惺相惜的情感慰藉。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记得第一次听得这曲子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快而不乱、宏阔大气的节奏感,让每一个音符都渲染出垓下之战杀机四伏、紧张激昂的氛围,情绪直抵人心。而听到〖阳春白雪〗,那种优美轻快、清新流畅的曲调让你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十面埋伏〗的同一乐器。这亦刚亦柔、亦静亦动的艺术美感,千变万化、广泛多元的曲调类型,让一众乐器望洋兴叹,中华『弹拨乐器之王』的美称无愧于前。

然而世殊时异,近代以后,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不复往日光彩,日益式微。及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蔚然成风,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琵琶,甚至民乐,在彼时的受众市场,显得有些默默无声。

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唢呐传承的焦虑犹如一个缩影,映衬着民乐发展的尴尬境地。许多人觉得民乐有些老派甚至落伍,受众影响力也远不如钢琴、小提琴。西洋乐洋气又时髦,还能隐隐衬出某种『贵族』气质,自然拥趸愈多。

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大气磅礴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一种人心的反思。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风水轮流转,如今电子琴、钢琴已不复当年光彩,热度渐散,不少同事朋友的孩子在学琵琶、学古筝。理由虽然多样,但是能感受到,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早地接触国乐文化,感受些传统的韵律之美。这其中或许隐含着一种文化自信,相信老祖宗传下来的精品,值得下一辈去传承和玩味。因此,尽管诸多音乐厅依旧回荡着西洋交响乐,但也渐渐有些琵琶声、古琴声在家中、教室中响起。这是民乐在人心中赓续的声音,流淌着中华的味道。

流星 發表於 2025-4-3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弦千载韵:琵琶与中国文心的共振

琵琶之为器,实乃中华文明之精妙结晶。电影《闪光少女》中民乐与西洋乐的碰撞,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文化认同的焦虑与追寻。而在诸多民乐中,琵琶之所以能率先跃入脑海,绝非偶然,实因其与中国文心的深度契合。

琵琶的历史轨迹,恰是一部中外文明交融的微缩史。汉代刘熙《释名》所载"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揭示了其胡乐本源。然此"胡中"之器,经魏晋南北朝的涵化,至唐已完全中国化。唐代琵琶形制的变革——由横抱而竖抱,由拨弹而指弹,不仅是演奏技术的革新,更是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敦煌莫高窟11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反弹琵琶形象,正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绝佳象征。

琵琶音色的独特性,使其成为文人情感的最佳载体。其四弦能模拟自然万籁:大弦之"嘈嘈"可比急雨倾盆,小弦之"切切"恰似私语缠绵。这种音色的丰富性,使琵琶成为文人"借物抒情"的上选。白居易《琵琶行》中"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正是通过琵琶音色与文人境遇的共鸣,构建了跨越千年的情感共同体。

唐代琵琶艺术的鼎盛,反映了一个开放时代的文化自信。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的康昆仑与段善本琵琶竞技,实为丝路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当时长安城"胡乐"盛行,却无文化焦虑,反能"化胡为汉",将外来乐器融入本土审美。元稹《琵琶歌》所咏"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正是这种文化消化力的明证。

当代民乐的处境,与唐代形成有趣对照。《闪光少女》中民乐与西乐的"对决",折射出百年来的文化位势变迁。然琵琶两千年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对抗,而在于如唐人般,以开放胸襟实现创造性转化。今日年轻演奏家将琵琶与电子乐、爵士乐对话,恰是这种传统的当代表达。

琵琶四弦,承载的不仅是音律,更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从龟兹乐工到敦煌壁画,从白居易到刘德海,这条传承之路从未中断。当我们聆听《十面埋伏》的肃杀,《阳春白雪》的清雅,实则是与千百年来无数灵魂共振。此乃真正的"中华味"——不在于固守形态,而在于延续那种海纳百川、化育新声的文化精神。
oppyz 發表於 2025-4-17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弦千载韵:琵琶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对话

电影《闪光少女》中民乐与西洋乐的碰撞,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文化语境下传统艺术的处境。在诸多民乐中,琵琶之所以能率先跃入观者脑海,绝非偶然。这一四弦乐器承载的不仅是音律之美,更是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精神密码。

琵琶的历史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文化交流的史诗。从汉代"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的胡乐,到唐代"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盛世之音,琵琶完成了从"弦鼗之遗制"到"华夏正声"的华丽转身。南北朝时期传入的曲项琵琶,在唐人的改造下——横抱变竖抱、拨子变指弹——实现了乐器形制与演奏技法的本土化创新。这种开放包容又坚守本真的文化态度,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钥。

唐代堪称琵琶艺术的黄金时代。敦煌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的曼妙姿态,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营造,无不彰显琵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琵琶在唐代既活跃于宫廷宴乐,又流行于市井坊间,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使其成为连接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纽带。元稹"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的记载,更印证了当时琵琶音乐体系的精密与复杂。

《琵琶行》的经典意义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构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怀,使琵琶超越了乐器本身,成为士大夫寄托情怀的文化符号。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熔铸于音乐表达的叙事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美学范式。明清以降,琵琶在《十面埋伏》《月儿高》等曲目中展现的叙事张力,延续并发展了这种"乐以载道"的传统。

当代影视作品中琵琶意象的再现,实质上是文化记忆的唤醒。《闪光少女》中民乐学子的抗争,恰如琵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更新的现代回响。当四弦拨动的不再仅是宫商角徵羽,而是文化认同的深层焦虑时,我们方始领悟:琵琶流淌的不仅是中华韵味,更是一个文明面对时代变迁时的从容与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传承琵琶艺术,实则是守护中华文化创新转化的基因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