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14|回覆: 3

[考古方法與思路] 中國冶鐵技術起源的發現與研究綜述

  [複製連結]
劉學堂 發表於 2017-9-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冶鐵技術的起源,是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問題之一。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鐵器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部和小亞細亞地區,時代為公元前2500 年。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銅柄鐵刃匕首,經檢測為人工冶煉製品,說明安納托裏亞高原居民最早掌握人工製鐵術。公元前1500 年以後,除安納托裏亞高原外,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出土的鐵製品數量逐漸增加。公元前1500 年至1000年間,冶鐵技術通過歐洲、亞洲和北非的部分地區向外傳播。R.F.Tylecote 指出,冶鐵技術自公元前800 至公元前500 年由伊朗傳播到印度和中國。近年來的發現與研究表明,恆河平原中部的居民,早在公元前第2 千紀早已經掌握了冶煉、製作和使用鐵器的技術,且印度冶鐵技術可能是獨立起源的。

中國北方地區曾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平谷劉家河、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和濬縣辛村出土了7 件商周時期(前14~前9 世紀) 銅和隕鐵的複合器。中原地區居民大概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才開始有了人工冶鐵技術的萌芽。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3 件隕鐵製品和3 件塊煉鐵製品;山西天馬—曲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偏晚不成器形的2 件生鐵殘片及春秋中期的條形鐵片;陝西韓城梁帶村兩周時期墓葬的M27 出土鐵援銅戈和鐵刃銅刀2 件鐵器,年代定為春秋早期偏晚。新疆是早期鐵器的發現集中區域之一。哈密焉不拉克墓地31 號墓出土一件殘鐵刀,這座墓的碳十四年代為3240±135 年。輪台群巴克出土鐵器較多,有鐵劍、鐮刀和錐,一座墓中常常數件,不像是鐵器初傳狀態,這一墓地的年代上限在前10 世紀。和靜縣察吾呼溝文化第一期墓葬M98 出土一件鐵刀,年代當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吐魯番洋海墓地一座早期墓葬出土一件銅鐵合體器物,同墓中見有管銎戰斧,銅鈴等,類型考察年代不晚公元前10 世紀。近年來,新疆伊犁河流域發掘上千座早期鐵器時代的墓葬,多隨葬彩陶,鐵器是最常見的隨葬器,多為小鐵刀、鐵錐等,可謂完全普及。窮科克墓地3 號墓葬出土彩陶與鐵刀,碳十四測定其年代在公元前12 世紀。

根據這些發現,陳戈認為新疆地區自公元前1000 年左右進入到早期鐵器時代。唐際根認為中國境內人工冶鐵最初始於新疆地區,時間約在公元前1000 年以前,即中原地區的商末周初時期。韓建業提出公元前2 千紀末期新疆進入早期鐵器時代偏早階段,公元前1 千紀中期進行早期鐵器時代偏晚階段。郭物認為新疆出土最早的鐵器的年代約為公元前9 世紀,並認為這些早期鐵器可能來自伊朗的西北部,其時間在公元前10 至前9 世紀。早期鐵器在中國境內出土的總的情況是,中原地區相對較晚,主要集中在包括新疆在內的偏西地區。西方起源的冶鐵技術,經由新疆傳入中原,成為中國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但鐵器究竟什麼時代傳入新疆,並繼而東傳,仍是一個問題。

2009 年, 甘肅臨潭磨溝遺址的M444 和M633 出土鐵條和鐵鏽塊2 件鐵器。M633 與鐵器共存的有紅陶雙大耳罐、高領圓腹罐和豆,其中還有一件屬寺窪文化為灰陶罐,年代比M444 早,屬於齊家向寺窪文化的過渡階段。這件殘鏽的鐵條是由塊煉滲碳鋼鍛打而成,系人工冶鐵製品。2 件樣品的碳十四測年,樹輪校正後為公元前1430 至1260 年,M633 用人骨測的碳十四並經過樹輪校正為公元前1510 到1310 年,均為寺窪文化早期,鐵器的時代大體可判定在公元前14 世紀左右。這2 件鐵器被認為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土最早的人工冶鐵證據。陳建立認為,如果陳旗磨溝的鐵器是本土製作的,那麼應該具備相應的技術條件,而根據墓地出土銅器的檢測分析來看,冶鐵技術的出現亦有可能。種種跡象表明,中原地區的塊煉鐵技術源自中亞和西亞地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新疆和甘青地區可能是一通道。

e1e7a5a1cf9e363403ea3635658a3220.jpg

2015 至2016 年,勒克吉仁台溝口發現一處青銅冶煉有關的大型聚落遺址。其中遺址中發現與冶煉有關的遺蹟房址F2,房址的面積180平方米(長15.3、寬11.8 米),內有成排規整的柱洞、火塘、灰坑、卵石坑、原煤堆放點。火塘位於房的中部, 用長條卵石圍砌(長徑2.25、短徑1.75 米),房內出土有大量獸骨和陶、石器,另有銅刀、銅顆粒、陶范等。陶范是2 件可以拼合的銅鏡和銅錐的一體合用范。F6 房址建築面積更大,達374 平方米,室內面積240 平方米,是一座更大的大型公共房屋建築,火塘用薄石片栽埋,長方形,長2.8、寬1.6 米,火塘周邊見對稱分佈的柱洞,火塘北部發現有堆煤跡象。房內有灰坑、石堆、卵石坑、爐渣等,另見有2 件小銅刀。遺址中的大型房子,保留面積數平方米的火塘,還發現有礦石、陶風管、爐渣、坩堝殘部,燒結的爐壁殘塊,還伴出鑄銅的陶范和小塊石范,以及銅器。阮秋榮等認為,吉仁台溝口大型聚落遺址顯然與冶煉有關,是一處重要的冶銅聚落址。煤塊、煤堆、煤渣和未燃盡的原煤和煤的堆放點等的發現,證明已經使用煤為冶煉的燃料。

c7afd3100212e44b4eea9f004e5036ce.jpg

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為夾砂灰陶,少量夾砂紅陶。器物有筒型罐、鼓腹罐、折肩罐、小陶杯等平底器,有帶管流和鋬耳的圜底罐。陶器以素面陶為主,鼓腹罐口頸部多附加泥條,泥條上飾指甲紋或壓印紋,形成花邊口沿。遺址的整體文化面貌,依舊反映安德羅諾沃文化系統特徵,只是其中的鼓腹陶器,可能受到了中國西北、天山地區史前文化的影響。那些刻劃紋、戳印紋、弦紋、珍珠紋、由內向外戳刺形成的乳丁紋、指甲紋、幾何狀斜線紋等,則是傳統的歐亞草原陶器裝飾風格。經北京大學和美國Beta 放射性實驗室碳十四測定,經樹輪校正後的遺址上限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6 世紀左右。遺址中出土3 件鐵塊。是目前中國境內有準確層位關係和科學測年鐵器中最早的3 件。

孫危認為,是吐火羅人把鐵器從西亞經歐亞草原帶到新疆,然後隨着吐火羅人向東遷徙,傳播到中原地區,顏那亞文化的晚期階段(公元前2500 年以後) 正是源自西亞地區的早期鐵器向外傳播的時期,而南俄草原地區又與小亞細亞地區毗鄰。我們推斷,吐火羅人有可能在此時接觸到了並開始使用鐵器。其後,屬於印歐人種集團的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和安德羅諾沃文化,把歐亞草原的冶銅技術推到一個新的高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兩支文化的人群,學會冶鐵的可能性完全存在。新的考古發現表明,孫危提出早期鐵器自西而東傳播的時間和線路存在的可能性凸顯出來。約在公元前2 千紀中葉以前,安德羅諾沃文化聯合體的成員,再向天山地區遷徙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銅礦資源,青銅冶鑄技術步入輝煌鼎盛階段,並開始冶煉鐵器,冶鐵技術最早在伊犁河流域普及開來。在公元前2 千紀下半葉的時候,人工冶鐵技術斷續地東向傳播,經天山通路,傳播到甘肅,繼而東傳,公元前1 千初開始出現在中原地區。(作者單位:新疆師範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來源:中國考古網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7年9月22日6版)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7-9-30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鐵器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部和小亞細亞地區,時代為公元前2500 年。

西亞,『現代』科學研究,越來越和漢族歷史無關了
遊客  發表於 2019-3-29 07:11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鐵器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部和小亞細亞地區,時代為公元前2500 年。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銅柄鐵刃匕首,經檢測為人工冶煉製品,說明安納托裏亞高原居民最早掌握人工製鐵術。公元前1500 年以後,除安納托裏亞高原外,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出土的鐵製品數量逐漸增加。公元前1500 年至1000年間,冶鐵技術通過歐洲、亞洲和北非的部分地區向外傳播。R.F.Tylecote 指出,冶鐵技術自公元前800 至公元前500 年由伊朗傳播到印度和中國。

這一大段本身還需要詳細考察,近代以來的國外考古普遍不太可靠吖!
遊客  發表於 2019-3-29 07:11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鐵器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部和小亞細亞地區,時代為公元前2500 年。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銅柄鐵刃匕首,經檢測為人工冶煉製品,說明安納托裏亞高原居民最早掌握人工製鐵術。公元前1500 年以後,除安納托裏亞高原外,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出土的鐵製品數量逐漸增加。公元前1500 年至1000年間,冶鐵技術通過歐洲、亞洲和北非的部分地區向外傳播。R.F.Tylecote 指出,冶鐵技術自公元前800 至公元前500 年由伊朗傳播到印度和中國。

這一大段本身還需要詳細考察,近代以來的國外考古普遍不太可靠吖!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7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冶鐵技術起源研究綜述

中國冶鐵技術的起源問題,是科技考古與冶金史研究的關鍵課題。目前國際學界公認,人工冶鐵技術最早出現於安納托裏亞高原(約前2500年),後經歐亞大陸逐步東傳。中國境內早期鐵器以隕鐵製品為主,如商代晚期(前14-前11世紀)藁城台西村銅柄鐵刃鉞、平谷劉家河鐵刃銅鉞等,經檢測均為隕鐵材質,反映先民對鐵料的認識尚處於"天賜金屬"階段。

中原人工冶鐵的突破約始於西周晚期。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1出土的玉柄鐵劍(前9世紀),經檢測為塊煉滲碳鋼,標誌着冶鐵技術的本土化實踐。春秋時期(前8-前5世紀),甘肅靈台景家莊、陝西隴縣邊家莊等地相繼出土鍛鐵製品,與【左傳】"晉國鑄刑鼎"(前513年)的文獻記載相印證,表明冶鐵技術已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新疆輪台、且末等地發現公元前10世紀前後的冶鐵遺存,其技術特徵與中亞安德羅諾沃文化存在關聯,暗示早期鐵器傳播可能存在"草原通道"。而印度恆河平原(前1800年)與中原冶鐵技術的時差現象,則引發對"多中心起源說"的再思考。

總體而言,中國冶鐵技術經歷了"隕鐵利用→塊煉鐵→生鐵冶煉"的三階段發展,其技術體系在春秋戰國時期趨於成熟,並形成生鐵鑄造這一東亞特色工藝路徑。未來研究需加強早期冶鐵遺存的科學檢測與歐亞內陸的對比分析,以深化對技術傳播機制的認識。

(全文4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