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在山東曲阜落下帷幕。在兩天的時間裡,來自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學者圍繞『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展開演講和討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基石,更是聯結世界人民命運的文化紐帶。人類命運終將成爲一個整體,而儒家思想將爲社會整合、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思想文化的支撐。
1.世界文明的聯結需要『統合爲一』的紐帶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大會致辭中說道,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孫子、墨子、莊子、管子等,都先後出生於此,或曾在這裡著書立說,開創了百家爭鳴、兼容並蓄的學術先河。儒家創始人,被譽爲『天之木鐸』的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爲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倡導『溫良恭儉讓』『禮之用,和爲貴』,強調『爲政以德』,經由歷代儒者不斷闡發,培育了『仁者愛人』的人本觀念,凝練成『民爲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理念,匯聚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追求。這些寶貴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對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儒家思想對當代社會到底有何意義,這是中外學者都關心的主題。誰來承擔聯結不同文明的紐帶?學者們就圍繞『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的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人類學研究室主任、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名譽教授金光億做了題爲【儒教禮樂論與當代世界文化現實: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對話】的發言,認爲『禮』認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關係,以認可多樣性和差異性的方式來實現『和』的道理,即『和而不同』;『樂』是調和了各種不同的聲音、韻律發出的和諧聲音,並不認可多樣性,但主張『兼收並蓄』。『禮』和『樂』看似矛盾,實際經過適度調和、均衡,最終能『統合爲一』,形成一個大的和諧。
來自美國大河谷州立大學、俄羅斯歐洲研究所等單位的學者紛紛暢所欲言,他們關注的話題既包含了儒家和諧觀對於建設穩固有效全球秩序的意義、古典儒家傳統與『個人-社會-國家』關係、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具體到中非關係與中非雙向的交流、功夫倫理與人類共同價值以及從『分析的儒學』角度強調儒學反思、省察。條理清晰的邏輯都將聯結不同文明紐帶的責任指向了儒學,正如厄瓜多國家高級研究所教授、研究員王棟所說:『儒家思想觀念在改變社會力量、全球心態(教育和政治層面的倫理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也爲思想家和決策者提供了經驗,以此促進和諧國家關係的構建,改善世界秩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儒家思想2000多年以來的不懈追求。而在人類需要共同應對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以儒家思想爲代表的中華文明不僅要『關乎人文』,更要關乎人類命運;不僅要『化成天下』,更要實現世界和諧、共同發展。這是時代賦予儒家思想的責任。
2.個體的修爲要『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爲仁』,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對個體的修爲提出了要求。儒學即『仁學』,論述做人的道理;儒學即『人學』,指示人格塑造之途徑,揭示人格理想之真諦。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把『禮』『樂』與『仁』這一核心概念緊密關聯,並將其作爲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在儒家的文化語境匯總,禮樂教化成爲個人修爲提升的主要手段,這也成就了數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造就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譽。對於個體來說,千百年來儒家『克己復禮』『修齊治平』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尤其具體到現代社會儒家思想如何指引個體實現價值,越來越成爲社會關注的話題。
『儒學理想與鄉村建設』的專題論壇是本屆儒學大會的一大看點,從2013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趙法生、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顏炳罡等人組成的義工講師團就在曲阜尼山周圍開始下鄉講授儒學。大學教授下鄉講儒學,看上去很浪漫,其實不然。趙法生說:『我們這批義工講師大多出生在農村,深知傳統人倫的瓦解給鄉村帶來了嚴重衝擊。爲鄉村文明的重建和儒學的靈根再植闖出一條新路,這就是我們當初開始鄉村儒學的想法。通過儒家的孝道和五倫教育,重建鄉村的倫理秩序和文化生態。我們將這一理念變成定期化的課程,每半月開課一次,以課程爲基礎建立一套儒家教化體系,通過教化活動將理念變成農民的生活方式。』
鄉村儒學的效果出乎很多人意料,村民開始品嘗出儒學的味道,連村民話語系統也有了明顯改變。據趙法生介紹,一次學習積極分子開會時,有人提議年底對好媳婦進行表彰,一位村民馬上接口說:『【弟子規】上說得好:道人善即是善。』一位學習小組組長看到有人在練毛筆字,順口就說『你是「有餘力,則學文」』,看到這些變化,義工講師團的教授們感慨:『言行變了,風氣變了,這正是儒學教化的力量。』鄉村儒學得到山東的大力支持,多個地區開始設置鄉村儒學講堂。如今,鄉村儒學又走進了世界儒學大會。山東省省委宣傳部部長孫守剛說:『以孔孟故里爲圓心向山東各地推廣鄉村儒學,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儘快使鄉村儒學在齊魯大地開花結果,把山東建成儒家文化示範區。』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個體人生的價值問題是儒學論述的中心問題。個體究竟該如何實現價值?『己欲達而達人』,立己才能立人,『克己復禮』才能『仁者愛人』,儒家的答案就在『禮樂』之中。
3.儒家思想的闡釋與傳播要『日新』
儒家思想的創新性闡釋及世界傳播等問題成了學者們熱議的核心話題之一,在大會的閉幕式上,台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山東大學訪問學者林安梧在學術報告中,總結在五個重點討論話題中,就有兩個涉及儒家思想的創新闡釋及傳播——創造性詮釋與理論創新、儒學發展的義理闡釋與世界傳播。
關注儒家思想的創造性詮釋與理論創新,北京大學杜維明教授把儒家詮釋爲一種『精神人文主義』,認爲是一種綜合而整全的人文主義;清華大學陳來教授從文化繼承的角度說,德性倫理因普遍化性格,比較容易處理繼承的問題,而角色倫理中與特定時代、特定社會的特殊性相聯結的成分,在現代人的繼承時必須加以明確揚棄;華東師範大學陳衛平教授認爲,儒學之『道』具有宇宙和人生兩個領域相融合的普遍原理之道和將真善美集於一身的價值理想之道,由此表現了哲學的自覺和個性,這兩方面意義圍繞『性與天道』而展開;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認爲,在『儒家生生倫理學』系統中,內覺先於智性,只有內覺才能成爲這門學說可靠的邏輯起點,所謂內覺簡單說就是在倫理學範圍內人的一種自我覺知能力,通過內覺我可以覺知到自己正在思考『我應該如何成就道德』這個問題。
山東大學王新春教授以張載【西銘】爲例對儒家視域下的個體價值作了闡發,認爲與西方鮮明的生命個我意識不同,中華文化語境下儒家有其獨特責任使命擔當下的個體意識;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伍曉明教授對『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是實然之心還是超然實體作了深入闡發;美國哈佛大學派屈克·孟迪斯教授認爲中國文化和儒家哲學啟發了美國的開國元勛,他們在儒家思想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商業共和國文明及其古絲綢之路發展的貿易關係;法蘭西公學院程艾蘭教授介紹了赫伯特·芬格萊特所著【孔子:即凡而聖】,認爲該書實現了對【論語】的革命性詮釋,開啟了對孔子儒學的第二次全球性傳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儒家思想發展進步的動力。儒家思想的內在價值是其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基礎,但要真正成爲有效推力,仍然需要迎合時代和世界要求,創新闡釋,積極傳播。唯有如此,儒家思想才能真正成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思想文化支撐。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本報通訊員 李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