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4|回覆: 0

[中醫世家] 柳少逸談醫經學派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0-25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柳少逸,山東省名中醫,山東省萊陽康復醫院顧問。1943年出生,山東名醫柳吉忱之子,世醫牟永昌之高徒。幼承庭訓,長有師承,兼習律呂、曆法、數術及諸子之學。他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從中國傳統文化及【內經】醫學思想、方法和概念,闡發醫經學派學術結構和學術特點,學術研究注重『溝通』。

中醫學的傳承,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當問及柳少逸『何爲醫經學派有序傳承』時,他用一句諺語形象地回答:『根朝下扎,樹往上長。』這位對醫經學派研究頗豐、造詣頗深的名中醫,先後撰寫【內經中的古醫學——中國象數醫學概論】【經絡腧學原始】【五運六氣三十三講】【<內經>針法針方講記】【成人推拿講稿——醫經學派傳承錄】等。

記者:什麼是醫經學派?其學術地位如何?

柳少逸:首先弄清什麼是『醫經』?從【漢書·藝文志】中可知,『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此段文字表述了『醫經』是推究中醫學的知識結構,即藏象、經絡、陰陽、五行、病因病機等學說及辨證施治體系。按照這個學術結構、辨證體系和治療方法從事中醫,就是醫經學派。簡言之,醫經學派即知方藥,知針灸,知推拿。

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爲中醫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故後世有『醫家之宗』之譽。明·宋謙嘗云:『古之醫師,必通三世之書。所謂三世者,一曰【針灸】,二曰【神農本草經】,三曰【素女脈訣】。【脈訣】所以察證,【本草】所以辨藥,【針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醫。』【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由此可見,【黃帝內經】之所以流傳至今,說明了其乃醫理之總匯,臨證之極則。

記者: 醫經學派學術體系源遠流長,請您談談其發展脈絡。

柳少逸:『醫經』有【黃帝內經】【外經】【扁鵲內經】【外經】【白氏內經】【外經】【旁經】,計『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白氏內外經】【扁鵲內外經】【黃帝外經】及【旁經】均已失傳,但其內容多存於現今的【黃帝內經】之中。從現在的【黃帝內經】一書中可知,其引用了古代21種醫書,計有【脈變】【針經】【陰陽】【金匱】等,多爲扁鵲學派所承傳之醫籍。

在黃帝時期,醫藥有很大的進步,相傳名醫有岐伯、雷公、俞拊等。鑑於黃帝時期的醫藥,尚處於中醫藥學的萌芽時期,在扁鵲秦越人之前並無黃帝醫學流派存在。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稱『扁鵲言醫,爲方者宗』,說明以扁鵲爲代表的醫學流派,是集先秦醫學之大成者。

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知,扁鵲以其獨特的脈色診法和臨床療法,治癒了趙簡子和虢太子之病。他不但具有很高的診斷技術,同時尚掌握了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內服法與外治法等技術。因其典案多系急症,故多用針灸、藥熨、按摩等外治法,以救其急,待病緩,再以湯劑,圖其愈病。故有『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兩大法門。

先秦時期,藥物方法多是單味藥應用,配伍應用尚處萌芽狀態,故有【本草經】形成。該書標誌了經方之起源,在『湯液經法』、『經方十一家』形成以後,標誌了經方理論的形成,至【傷寒論】傳世,經方理論體系則得以完善。

禮記】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唐·孔穎達【禮記正義】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三世之書』提示了自古就形成了中醫學的三大知識結構,一是以伏羲氏制九針的傳說,到總結成【黃帝針灸】;二是從黃帝、岐伯討論臟腑經脈的傳說,到總結成【素女脈訣】;三是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到總結成【神農本草經】,於是形成了後世所稱謂的『三世醫學』。由於書名的變更,『三世之書』即今天我們所說的三大經典著作:【素問】、【靈樞】、【神農本草經】。從【史記】中所記載的扁鵲所承傳的診療技術,【漢書】中所記載的扁鵲的醫學著作,及傳【難經】爲扁鵲所著來看,廣義之『方』,含概了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及臨床診療技術。

記者:醫經學派有何學術特點?

柳少逸:包括診斷技術、治療技術以及治未病三個方面。

一是診斷技術。從『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案繩墨,調陰陽』,及『合色脈表里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可知,醫經學派一是具有四診合參的學術特點。從『色脈表里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關,乃可以論』;及『與天地相應,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可知,是具有天人相應系統整體觀的學術思想。

必審診 即用一定的方法探求致病的原因、病變的所在,及病情變化和證候特點,從而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以決定治療方針,即今天所謂的診法。此亦是扁鵲醫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從聞治虢太子、望診齊桓侯有疾;預見趙簡子疾『不出三日必閒』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扁鵲是運用『切脈、望色、聽聲、寫形』四法,來完成『言病之所在』,即『必審診』,從而奠定瞭望、聞、問、切四診的基礎,並逐步形成了【內經】診法。

起度量 即制定一定的尺度並以此建立規矩,確立準則。對『起度量』的重要性,【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中有『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恍惚之數,生於毫氂,毫氂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的記載。

與天地相應,參合與人 倉公爲漢代扁鵲醫學之承傳者,在該【】中,倉公有『聖人爲之脈法,以起度量,立規矩,懸權衡,案繩墨,調陰陽,別人之脈各名之,與天地相應,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之言,來闡述扁鵲醫學的學術思想,此即天人相應的系統整體觀。古人把超越人體適應能力的自然變化和能夠導致人生病的其它外在因素稱爲『邪』,把人體的調節機能和抗病能力稱爲『正』。疾病的發生與否,就決定邪正雙方勢力的消長。如晝夜的變化對人之疾病亦有明顯的影響。

合脈色 即色脈合參診法,即四診合參法,此乃形神論的象論。通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知,色脈診法是秦越人的主要診斷技術。對色脈合參法,至【內經】時期則已形成較完善的四診合參法。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切脈動靜而視靜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故清·陳修園有『善診者。當先察其精氣神,而後切其脈也』之論。亦即『色脈大要,以神爲主』之謂也。

立規矩、懸權衡、案繩墨、調陰陽 陰陽爲八綱辨證之總綱。制定規矩,公布準則,考察法度,測算陰陽之意,是指治療的原則,即『治則』。它是以『必審診』、『起度量』、『合色脈』之四診中獲得的客觀資料爲基礎,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提出臨證的治療規律。不同類的疾病,只要在病變過程中具有共同的病理機制,可運用同一的法則進行處理;反之,雖同一疾病,因病變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病理機制的不同,而治療原則也不同,此即『懸權衡』。亦即今天之『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法則。

由此可見,【倉公傳】中所述之扁鵲診法,已寓有了【黃帝內經】學術思想之雛形,即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形神統一的生命觀,太極思維的辨證觀。就扁鵲醫學的內容而論,已具有了【黃帝內經】中醫學的結構,即『夫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形與神俱』,及『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中醫學結構。其『道』即『廣義中醫學』,是由醫道、醫術、醫學組成。醫道:指醫學哲學,即醫學辨證法,講究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屬太極論的道論範疇。醫術:即術數。中國特有的象數哲學在醫學上的應用,屬三五論的數論範疇。醫學(狹義醫學):指人體的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及診察、治療、預防和保健。其主要內容是醫療,屬形神論的象論範疇。

二是治療技術。『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此乃扁鵲醫學中的治療方法。如治虢太子『暴厥』時運用『厲針砭石』(石針)、『五分之熨』(熱熨)、『八減之劑』(藥劑),而使太子『起死回生』。扁鵲時代還有如下治療技術:『湯液』即湯劑。『醴灑』即酒劑。『鑱石』又稱『砭石』,古代的針刺術,以石針行杵針、砭針治病。『撟引』即導引術。『案扤』即按摩推拿術。『毒熨』:毒,指藥物;熨,是熱敷法。毒熨即應用藥物燙貼的熱敷之法等等。

綜上所述,扁鵲時代或【黃帝內經】時代的治療方法,是由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組成。倉公得扁鵲醫術之再傳,有『熱蹶』『刺其足心』『灸其足厥陰之脈』,治癒『病氣疝』。並有運用『下氣湯』、『火劑湯』、『苦參湯』治病之醫案。由此可見,倉公以前至扁鵲時代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非藥物療法及藥物外治法,至漢初倉公時代,『坐堂醫』形成,方使以【神農本草經】及【經方十一家】爲學術內容的『經方派』得以發展,藥物內服法才被廣泛的應用於臨床。

三是治未病的學術思想。『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此乃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表述了扁鵲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治未病有兩種意義:一是防病於未然,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前者主要內容是攝生,即養生之道;後者是疾病得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其主要內容是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記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從【扁鵲傳】中扁鵲過齊診齊桓侯之疾時,預見齊侯之病機,闡明其『既病防變』的學術思想。它如【難經·七十七難】中有預防疾病傳變的論述:『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對此,【黃帝內經】中嘗有詳盡的論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及『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攝生觀點。此即闡明了調攝精神形體,增強身體健康,對人體能否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以防禦疾病的發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周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