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1|回覆: 1

[儒學動態] 先秦『君子』·身份標誌向道德內涵的延伸

[複製連結]
何李 發表於 2017-10-27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君子』一詞具備了多重道德內涵,常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養、端正的言行等含義直接相關。而事實上,『君子』最初只用以指代人物的社會地位,並不具備道德素養的要求。其道德內涵的確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著述。

本義:身份地位的稱謂

【說文】釋『君』爲『尊』,意味著崇高的社會地位。『子』是先秦對男性的稱呼。因此,『君子』原指地位尊貴的男子。甲骨文中未見關於『君子』的記載,西周時期的【尚書】中首次提到『君子』,指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易經】中『君子』一詞共出現20處,皆用來指稱奴隸主。『君子』的使用頻率在【詩經》裡明顯增多,共183例,除了少量作爲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稱謂外,主要用以指代奴隸主貴族。

然而,因爲『君子』往往指身居高位者,所以常與一定的道德素質要求相聯繫,例如【尚書·無逸】要求君子『無逸』,不能貪圖安逸。【詩經·淇奧】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描述君子的才能與品質。當然,這種聯繫是比較鬆散、不固定的,所以【詩經】中也有不少詩句用『君子』來指稱品行惡劣的奴隸主貴族,如【詩經·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詩經·雨無正】的『凡百君子,各敬爾身』等。

總體而言,西周時期的『君子』通常是身份地位的標誌,尚未發展出系統的道德內涵。

沿襲:地位內涵的淡化

春秋戰國時期,『君子』不再單純作爲社會地位的象徵,更是德行的體現與表達。當然,仍有部分『君子』的使用沿襲了先前的用法,指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例如【道德經】26章『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31章『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這兩處提到『君子』,應指在軍隊中擔任一定職位的官員。而道家另一部重要典籍【莊子】中有36處對『君子』的論述,其中與社會地位直接相關的只有【莊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一句,指出『君子』如果不得已需要治理天下的話,那就『莫若無爲』,讓一切順其自然。墨家典籍【墨子】中『君子』共出現115處,僅四分之一的『君子』具有社會地位內涵。儒家代表作【論語】中,僅10餘處含有『君子』的論述明確用以指代社會地位。如【子張】『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說明『君子』從事的是遠大的事業而不是小技藝;『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既要管理百姓,又要『信而後諫』,勸誡統治者。

延伸:道德內涵的確立

如前所述,儘管『君子』仍用以指代男子的社會地位,但這一用法已逐漸爲道德內涵所取代。需要注意的是,各家學說對『君子』的道德標準要求並不一致,其構建的『君子』形象也存在較大的差別。

1.【論語】

【論語】中包含了大量對『君子』的描述,分別從仁、義、禮三個方面勾勒出一個體系相對完整的『君子』道德範式。

仁是『君子』的信仰。【里仁】中提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仁是『君子』一言一行都必須遵守的信條。如果去掉仁,『君子』便不能成爲真正的『君子』。『冒昧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能因爲外在環境而改變。【顏淵》裡對仁的定義是:『克己復禮爲仁。』並且清楚地揭示了儒家理想的終極目標是『天下歸仁』。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則是『篤於親』,因爲孝順長輩、友愛兄弟是仁德的根本,『君子』以此爲本,方能『本立而道生』。

義代表了『君子』的價值取向。義往往與利對舉,代表兩種迥然的價值維度。正如【里仁】所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義的不同選擇,將『君子』與一般人區別開來。『君子』在選擇道義的同時,一方面需要將其推而廣之,即『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另一方面則要處理好勇與義的關係,因爲『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君子應遵循正確的價值取向,否則容易走上歧途。

『君子』立身處世的原則在於禮。【雍也】稱君子『博學於文』,首先要做到知識廣博,然後『約之以禮』,藉助禮法約束自己的行爲,這樣就不會有違正道。【衛靈公】也用『禮以行之』來要求『君子』,認爲『君子』言行必須嚴格按照禮法進行。【季氏】與【堯曰】反覆強調禮是『君子』安身立命的言行規範,因爲『不學禮』與『不知禮』,最終都『無以立也』。

2.【墨子】

相較於【論語】,【墨子》裡『君子』的道德標準更近似於零散的『點』的要求,包含行義、兼愛、無斗等多個方面。例如【親士】指出:『君子自難而易彼』,『君子』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君子』志向堅定,無論處於順境和逆境都不會改變初衷。【耕柱】稱『君子無斗』,認爲君子應胸懷寬廣,與人和睦相處。在【修身】篇里,墨子指出『君子』必須具備廉潔、道義、仁愛、憐憫這四種品質。此外,『君子』還應該做到兼相愛、交相利、明天志、敬鬼神、棄禮樂等。

3.【莊子】

莊子認爲儒家學說中對『君子』的道德要求違背了人的本性,所以即使像曾參等人那樣精通仁義,也『非吾所謂臧也』,不是莊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如伯夷那樣爲了賢名而死,則更是爲莊子所詬病。【駢拇》裡說:『天下盡殉也。』爲了仁義而死的『君子』,與爲財物而死的大盜並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爲了滿足欲望而傷害生命,因此不值得效仿。同樣,遵循禮法也是對大道的背離。【大宗師】中提到道家和儒家對喪禮的不同態度:孟子反、子琴張在好友死後唱歌,子貢詰難這種行爲不合禮制,卻遭到二人的嘲笑:『是惡知禮意!』『君子』嚴格遵守世俗的禮法制度,按照規則處理喪事,意味著失去了人的本真。

【在宥】一文里描述了莊子對『君子』的設想:『從容無爲而萬物炊累焉。』希望君子能夠不顯露才華與智慧,行事合乎天理,對待外物如同煙塵一般自由自在。這種合於道而不拘於仁義,順應自然、保全本性的品質,是莊子對『君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期待。

整體而言,西周時期的『君子』主要用以指稱男子的身份地位,而具備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往往承擔相應的社會職責,因此人們對其道德品質會有所要求。這種地位和品行之間鬆散的聯繫,在諸子著述中逐步變得緊密。儘管不同學派對『君子』的認知不盡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正是因爲諸子學說的關注、討論與闡釋,『君子』一詞的道德內涵才得以構建完善並最終確立起來。

(作者:何李,單位:廈門理工學院)

沙坡 發表於 2025-4-6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先秦"君子"概念的道德化轉型:從宗法身份到倫理范型的哲學考察

(一)宗法制下的原生語義場
考諸甲金文與早期典籍,"君子"作爲複合詞呈現鮮明的宗法特徵。【說文】"從尹發號"的訓釋,揭示了"君"字本義與權力行使的直接關聯。西周金文中"君子"多與"小子"對舉,構成"王-君子-庶人"的等級序列。【大盂鼎】"敏朝夕入諫,享奔走,畏天威"的記載,恰與【尚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形成互文,表明早期"君子"的德行要求實爲職務倫理的延伸。值得注意的是,【詩經】中"君子"的負面用例(如【伐檀】刺剝削、【雨無正】諷偽善),恰恰反證了當時道德評判與身份稱謂的分離性。

(二)軸心時代的語義重構
春秋戰國時期,"君子"概念發生三重嬗變:
1. 道家祛魅:【老子】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完成對軍事貴族的價值解構,【莊子·大宗師】"天之君子,人之小人"更顛覆傳統身份標準。
2. 墨家轉化:【墨子·修身】提出"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將德行與物質條件脫鉤。其115處用例中87例指向道德主體,標誌概念重心轉移。
3. 儒家升華:孔子創造性地將"君子"建構爲"仁"的載體。【論語】中118處"君子"僅12處保留身份義,余皆轉化爲"德位相稱"的理想人格,如"君子喻於義"(【里仁】)、"文質彬彬"(【雍也】)等命題,形成系統的德行指標體系。

(三)倫理范型的確立機制
這種語義轉型根植於深層的社會認知變革:
1. 知識下移:私學興起使道德話語權突破貴族壟斷,【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即典型士人修身範式。
2. 價值重估:"以德配位"思想(【中庸】"大德必得其位")消解了世襲制的合法性基礎。
3. 概念分化:"君子-小人"的對立從身份範疇轉化爲道德範疇,【孟子·離婁】"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即爲明證。

要之,"君子"概念的演變折射出先秦思想從"天命-血緣"到"道德-理性"的範式轉換。這種語義遷移不僅造就了中華文明特有的倫理話語系統,更爲後世提供了人格修養的永恆鏡鑒。錢穆先生所謂"中國理想人格盡在君子一詞",正是對此歷史轉型的深刻洞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