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0|回覆: 2

[考古發現] 破譯遠古農業生產『密碼』 聚焦寧夏鴿子山考古新發現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admin 發表於 2017-10-30 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編者按

遠古農業是怎樣起源的?一萬年前的先民們如何用火、怎樣居住?遠古人類迄今最小的裝飾品是怎麼加工出來的?寧夏青銅峽鴿子山考古最新發掘成果給出了尋找這些答案的線索。

2017年9月初,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高星等中國舊石器考古界專家來到寧夏青銅峽,對鴿子山遺址2017年度考古發掘進行驗收。本期光明視野深度解讀鴿子山遺蹟,並邀請高星和寧夏考古所研究員王惠民撰文,從不同角度找尋一萬年前的人類記憶。

2017年,考古界的目光聚焦於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隨着考古發掘的進一步深入,更多人類秘密正被揭開。

這是考古界首次在西北沙漠邊緣地區建立距今約12000年至4200年,即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文化演化序列。

考古揭開遠古先民在原始農業萌生期的生產圖景

『在1990年至1997年間,我們在鴿子山發現了諸如磨盤、磨棒之類的對植物種子進行加工的磨器。』寧夏考古所研究員王惠民說,磨盤是以穀物加工為主的器物,在中國發現數量如此之大的磨盤是絕無僅有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揭開了距今1.2萬年到1萬年之間,這一地區遠古先民在原始農業萌生期的生產圖景。

在已有的發掘成果中,通過對土壤的浮選,還得到了大量豬毛菜、蒿屬、小麥族等可食性的炭化草類植物種子,同時對原地埋藏出土的磨器進行了殘留物分析,發現了植物澱粉的殘存。

『通過大規模的水洗和浮選,現在已經發現了距今12000年前的草類植物種子,這是否具備了早期人類利用或栽培草類植物的跡象?如果具備了這些跡象,那就可以初步判斷鴿子山遺址是一處與我們研究中國古代農業起源直接相關的遺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趙志軍認為,鴿子山遺址會為人們探討農業起源提供重要線索。

這些證據似乎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遠古先民進行原始農業生產的圖景:隨着地球末次冰期最後一個極冷事件新仙女木期的來臨,鴿子山的原始先民們艱難地跋涉在賀蘭山山間的曠野上,尋找着食物。由於氣溫驟降,動物數量減少,許多植物也開始變得矮小,為了生存下去,古人類不得不開始使用一些特殊工具來獲取植物種子。在第四文化堆積層出土的植物種子、數量眾多的磨食器以及磨食器上的植物殘留物等,都為農業起源研究提供了最新的早期材料。

另外,以往研究者認為,年平均溫度在12.75℃至15.25℃範圍之外的區域,不會存在大量的食物生產和加工活動,而鴿子山地區的年平均溫度遠低於該範圍,這刷新了人類當前的認知。

火塘及疑似建築遺蹟展現古人類多樣化生存模式

寧夏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李鵬介紹,隨着考古發掘的繼續深入,鴿子山發掘出了數個結構性火塘。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彭菲認為,火塘的發現彌補了中國考古領域在距今10000年到4800年或8300年這一階段對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域文化演化認識的缺失。

火塘是一種相對難以完整保存的遺蹟,在存在用火行為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相當一部分僅發現了用火相關遺存而不是完整的火塘,像鴿子山如此完整和大規模火塘的發現,在世界舊石器考古史上實屬罕見。

鴿子山出現的結構性火塘已經具備比較完整的用火結構。而鴿子山出土的數萬件燒石也是同期遺址中數量最多的,這更表明多種用火方式與熟食、熟水在這裏已經成為古人類成熟的生存方略。

彭菲猜測:『遠古先民在火塘邊點火、烤肉、煮肉、禦寒,甚至可能會把潮濕的地面烤得暖和一些去睡覺。』

在一些火塘旁,一排排疑似柱洞的遺存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種疑似房屋建築遺蹟的柱洞與火塘的分佈可能有一定的關係,古人類搭建棚子,在棚子的旁邊建火塘,用以居住取暖。

鴿子山遺址考古發現的這些跡象都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適應環境能力增強,生存模式更加多樣化。

最小飾品見證早期人類對美的追求

李鵬告訴記者,鴿子山遺址考古發掘的精細、縝密程度令人難以置信。第10地點1000立方米探方土樣,經過篩選水洗、浮選等環節採集後,竟然發現了直徑1.2毫米串珠,比去年鴿子山發現的直徑1.69毫米串珠還要小,再次刷新世界範圍內舊石器時代最小人工裝飾品紀錄。

耐人尋味的是,其內孔與自動鉛筆的鉛筆芯一樣細,即使在今天,使用精密車床來加工如此細小的工藝品也是一件難事,人類在10000多年前的石器時代,究竟是如何將易碎的鳥類蛋皮製作成如此精美的裝飾品的?

近年來,晚更新世人類認知與審美能力的探討成為考古界的研究熱點。鴿子山出土的鴕鳥蛋皮裝飾品無論在形態大小還是在製作工藝上,都展示了古人類高超的工藝和精緻的審美能力,刷新了人類的認知。

『這個石片上有被連續擊打的疤痕,而且呈現出比較規則的放射狀痕跡,這是典型的石器時代人類使用過的石製品。』美國匹茲堡大學考古學博士曹俊陽指着一塊石片說。

鴿子山出土的兩面器和尖狀器是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最典型、精美的器物。其中,兩面器的精美程度絕無僅有,最薄之處僅1毫米左右,長寬分別達到17.8厘米和6.6厘米。據王惠民推斷,這是遠古先民用來切割、加工獸皮的工具。

『在鴿子山同時發現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雖然不能推斷這群人是一脈相承的,但能說明新、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在這裏長期繁衍生息。』王惠民解釋。

鴿子山考古目前已進入室內整理和實驗室分析階段。專家認為,鴿子山對研究中國西部古人類文化傳播、植物採集加工馴化和原始農業的萌生,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

(本報記者 王建宏)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7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寧夏鴿子山遺址考古發現之學術價值芻議

鴿子山遺址之發掘,實為探究我國西北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之關鍵鎖鑰。遺址所呈現距今12000至4200年之文化堆積層,恰填補了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之重要缺環,其學術價值可從三方面論之:

一、農業起源研究之新證
遺址出土之磨盤、磨棒等加工器具,其數量與保存完整度實屬罕見。此類器物非惟反映先民植物加工技術之成熟,更暗示原始農業萌芽之可能。王惠民研究員所言"絕無僅有",正道出其在農業考古領域之特殊地位。

二、微加工技術之突破
遺址中發現迄今最小之遠古裝飾品,其加工精度達毫米級。此物不僅體現先民之審美意識,更彰顯其掌握精細石器加工技術之能力,為研究人類認知發展提供重要物證。

三、環境適應之典範
遺址地處西北乾旱區邊緣,先民在此持續活動近八千年,其用火遺蹟、半地穴式居址等發現,揭示出人類適應極端環境之智慧。高星教授團隊建立之文化演化序列,尤具區域文化演進研究之範式意義。

此發現啟示吾輩:華夏文明之根系,實深植於多元地域文化之交融。未來研究當注重多學科交叉,尤需結合植物考古、微痕分析等手段,方能全面破譯這黃土封存之文明密碼。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8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寧夏鴿子山遺址考古發現確為探究遠古農業起源提供了重要實物佐證。從學術視角觀之,該遺址呈現三大關鍵價值:

其一,填補了西北地區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過渡期的文化序列空白。遺址地層連續堆積形成的"時間膠囊",為研究末次冰期後人類適應模式轉變提供了關鍵節點,其年代跨度(12000-4200BP)恰覆蓋了農業起源的關鍵階段。

其二,出土磨器群具有農業考古標誌性意義。磨盤、磨棒等加工工具的高密度出現,暗示該地區可能已存在系統性植物利用行為。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器物的加工痕跡與西亞納吐夫文化存在技術趨同現象,卻早於華北地區同類發現,或可重構我國北方植物加工技術的傳播路徑。

其三,微痕分析揭示的加工技術令人矚目。遺址出土的2毫米級串珠,其鑽孔工藝精度達到舊石器時代晚期飾品的工藝巔峯,這種精細化生產能力的出現,往往與定居生活形態密切相關,為探討農業起源所需的技術儲備提供了新證據。

當前研究尚需解決兩個關鍵問題:磨盤殘留物分析能否直接證實栽培作物的存在?遺址季節性居住證據與農業定居的關聯性如何?這些問題的解答,將直接影響我們對西北地區在農業起源譜系中的定位。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澱粉粒分析與GIS空間建模,進一步還原史前人類對植物資源的利用強度與方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