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6|回覆: 3

[考古發現] 鴿子山,史前遺址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複製連結]
高星 發表於 2017-11-1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年4月12日,中國文物考古界和新聞媒體熱切關注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從25個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爲文物考古界一顆耀眼的明珠。

在此之前,鴿子山遺址並不知名。雖然它在2006年被確立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即使在考古界,也鮮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位置和學術價值。201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第10地點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連續4年的系統發掘和多學科協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重大成就,讓考古人驚喜,讓學術界震撼。

這項田野工作不但解決了困擾學術界30餘年的有關鴿子山遺址地層、年代和文化性質等若干基礎問題,還帶來了一系列令人驚奇的重大發現和突破性成果。通過精耕細作的發掘,輔之以現代科技手段的精密記錄和高解析度的測年技術,發掘隊在約200平方米的區域內辨識出三個年代分別爲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史前文化層位,揭示出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演變、過渡的文化序列,獲取數萬件石製品和大量動物化石,還發現一批用石料、獸牙和鴕鳥蛋片製作的精美裝飾品。

出土的石製品包括小巧精緻的細石核、細石葉和用細石葉加工而成的工具,精美、對稱、兩面加工的尖狀器,形制多樣、用於研磨的磨盤和磨棒,刃口鋒利的刮削器、端刮器和鋸齒刃器等。在最下面的文化層中揭露出兩組呈條帶狀分布的柱洞,柱洞內多有木炭、石塊,應爲簡易居住性建築(窩棚)的遺蹟。這種建築遺蹟在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在整個東亞地區也十分罕見,爲窺探當時人類的適應生存方式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數枚直徑不足2毫米、難以捏拿的串珠用鴕鳥蛋片加工而成,形圓周正,中心鑽孔,造型美觀,工藝精巧,是目前世界範圍內舊石器時代同類裝飾品中的最小者,在昭示製作者獨特的匠心和高超的工藝水平的同時,也彰顯了發掘工作的精細和縝密。在同層還揭示出一系列用火遺蹟,遺蹟範圍內分布著密集的炭屑、灰燼和燒骨、燒石,有的遺蹟顯示出火塘的複雜結構,表明當時的人類對火和熱能具備了嫻熟的控制、利用能力。該遺址出土的磨盤—磨棒數量巨大,造型多樣,在同期遺址中鮮有可比者,表明對工具、食物、顏料、皮革等的研磨加工在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從部分磨盤、磨棒和石器上成功提取到植矽體、澱粉粒等微體植物遺存,系統的浮選工作也提取到大量炭化的植物果殼和種子。

這些植物材料以及豐富的動物化石是當時人類食物的殘留嗎?當時這裡的人類是否已在狩獵—採集過程中積累了足夠的動植物和生態知識,對可以被開發利用的動植物資源進行過某種程度的管理乃至馴化?那些火塘中泛著油褐光澤的木炭、沙土是否包含著更多古人類食譜的信息?相信通過對這些材料的科技檢測、分析,未來的研究將會爲我們描繪出生活於賀蘭山腳下的先民們一幅幅生息勞作的鮮活畫卷:他們穿著獸皮衣飾,佩戴著串珠項鍊,在噴涌的泉水邊製作工具、搭建營地、構築火塘,在炊煙與火光的映襯下分享食物、載歌載舞……

需要指出的是,鴿子山是一個大型曠野遺址群,目前已經發現和標記了15處地點。上述重大發現僅僅來自第10地點。其他遺址,或僅做過有限的試掘,或僅在地表做過調查、採集,地下的文化寶藏和學術謎底,尚待被發現、發掘、研究和破譯。因而,目前在第10地點的考古發掘僅僅揭開了鴿子山遺址遠古文化遺產和學術價值的冰山一角;未來還會發現什麼,不可估量。

『12000~10000年前』,這是鴿子山遺址的關鍵詞,是其最重要的文化遺產與學術價值所依託的時代。這一時期,環境變化和人類演化,都在向『現代』的方向快速奔跑著。當時大自然剛剛掙脫末次盛冰期嚴酷氣候的桎梏,冰雪消融,大地回春,雖然還有新仙女木事件的短暫波折,但自然環境總體上一路向好;人類在這樣適宜的氣候和生態中,帶著百萬年文化的積澱,猶如脫韁的駿馬,從舊石器時代一頭闖入了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孕育在加速進行著:許多新的技術被發明和創造,更多工具、用具被製作出來,打制石器開始讓位於磨製石器,陶器呈現星火燎原之勢,精美的骨器、裝飾品成爲人類的新寵,遷徙遊動的狩獵—採集生計模式漸被定居的農業生產所取代,人口增加,社會複雜化,人類演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賀蘭山腳下的『鴿子山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歷史的舞台。這裡山前盆地開闊的地貌環境和生態多樣性,不遠處的黃河所帶來的水汽和石器原料,區域內汩汩流淌的泉水,在豐盛的水草中覓食的動物和豐富的可食性植物果實、種子、根莖,吸引著先民來此製作工具,狩獵採集,宴飲小憩,進而安營紮寨,勞作繁衍,生生不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生產、生活的遺物、遺蹟被一層層的沙土掩埋、封存,成就了今天考古學家的業績,也成爲子孫後代珍貴的遺產。有了這樣的文化遺產,今天的人們才得以了解、研究古人,才得以憑弔紀念先祖,才得以知曉現時在歷史長河中的短暫與渺小,並得以在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注入一份健康、有深厚底蘊的基因,發揮它們知識積累、科普教育和社會名片的作用。過去的歷史,正在造福於當代人類!

鴿子山,這顆史前遺址中的珍貴明珠,定將更加璀璨奪目!

(作者:高星,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發表於 2025-3-26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鴿子山遺址考古發現的文化史意義芻議】

青銅峽鴿子山遺址之發掘,誠爲近年來考古學界之重大突破。其價值不僅在於填補了西北地區史前文化序列之空白,更以三疊文化層之完整呈現,爲研究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提供了關鍵性實證。

考其地層,自上而下4800年、10000年、12000年之文化層疊壓關係明確,恰如一部無字地書,將人類技術演進之軌跡鐫刻於黃土之中。尤以12000年文化層所見細石器工藝爲要,其壓制技術之精良,已暗含新石器時代磨製工藝之先聲。而鴕鳥蛋片飾品之出土,更昭示當時先民已發展出原始審美意識與精神追求。

此項發現之學術價值有三:其一,證實賀蘭山東麓實爲遠古人類遷徙之重要通道;其二,出土數萬件石製品構成完整的技術演變譜系;其三,多學科協作研究模式爲田野考古樹立新範式。昔年王國維先生倡言"二重證據法",今觀鴿子山發掘,實已發展爲地層學、類型學、年代學與科技考古之"多重印證"。

遺址所現獸牙飾品與細石器共出之現象,尤值得深思。此非惟工藝之進步,更是原始思維由實用轉向象徵之重要標誌。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鴿子山先民於末次冰期間冰階即發展出裝飾文化,恰爲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早期註腳。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1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鴿子山遺址考古發現的文化史意義芻議】

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的考古發現,實爲近年來史前考古領域之重大突破。其學術價值不僅在於填補了西北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期的空白,更以"三重文化層"的清晰疊壓關係,爲探討中國北方早期人類文化演進提供了關鍵性標尺。

從方法論而言,此次發掘體現了當代考古學的三個重要轉向:其一,以高精度測年技術突破傳統地層學的局限,在200平方米的微觀空間內建立起4800-12000年的文化序列;其二,多學科協作模式將石器分析、動物考古與微痕研究有機結合,使靜態遺物得以"講述"動態的人類行爲;其三,對鴕鳥蛋皮串珠等裝飾品的工藝學分析,揭示了早期審美意識與象徵思維的萌發。

尤爲可貴者,遺址中連續的文化堆積猶如一部無字地書,清晰展現了細石器技術傳統的延續與革新。萬件石製品的類型學研究表明,當地先民在末次冰期後適應環境變遷的過程中,既保持了狩獵採集的技術底色,又逐步發展出磨製石器等新工藝特徵。這種技術演進軌跡,恰與歐亞大陸東部"廣譜革命"的總體趨勢相呼應。

該發現啟示我們:中國早期文明的形成絕非單線進化,而是多元文化在特定地理單元內層累交融的結果。鴿子山遺址猶如時空坐標中的關鍵節點,其學術價值將隨研究的深入而愈顯珍貴。建議後續研究可著重探討該遺址與賀蘭山岩畫、水洞溝遺址的文化關聯性,以更全面把握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的整體圖景。

(全文498字)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4-12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鴿子山遺址:解碼遠古文明的精密鑰匙

鴿子山遺址的發掘成果,實爲華夏考古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遺址以三個清晰的文化層位,完整呈現了距今4800年至12000年間人類文明的演進軌跡,其學術價值之重大,堪比一部鐫刻在大地上的史前文明百科全書。

考古工作者於此發現的建築遺蹟,實乃東亞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兩組呈條帶狀分布的柱洞,內蘊木炭、石塊等物,確證了距今12000年前人類已掌握簡易窩棚的建造技藝。此發現一舉填補了我國舊石器時代建築遺蹟的空白,爲研究遠古人類居住形態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實物證據。更令人驚嘆者,是那些直徑不足2毫米的鴕鳥蛋皮串珠,其製作工藝之精良,鑽孔技術之純熟,充分展現了遠古先民驚人的手工技藝與審美追求。此類裝飾品的出土,不僅改寫了世界舊石器時代裝飾藝術的認知框架,更揭示了人類精神生活的早期形態。

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磨盤、磨棒等研磨工具,形制之多樣,數量之豐富,實屬同期遺址所罕見。從這些工具表面成功提取的植矽體、澱粉粒等微體植物遺存,爲重建史前人類的生計模式提供了直接證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顯示出複雜結構的用火遺蹟,炭屑、灰燼與燒骨、燒石的規律分布,表明當時人類已能嫻熟掌控火候,這不僅是烹飪技術成熟的標誌,更是人類適應環境能力提升的關鍵證明。

鴿子山遺址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出土文物的豐富性,更在於它提供了一個觀察人類技術演進與文化發展的完整剖面。從細小石器的精加工到複合工具的製作,從簡單用火到複雜火塘的構建,從實用器具到裝飾藝術的產生,這一系列發現串聯起了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關鍵環節。考古工作者在此採用的精耕細作發掘方法,配合現代科技手段的精密記錄,爲史前考古樹立了新的方法論典範。

此遺址猶如一把精密的鑰匙,正在爲我們打開認識遠古文明的新大門。隨著多學科研究的深入,鴿子山必將爲理解人類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提供更多關鍵線索。這項發現不僅改寫了中國史前史的某些章節,更爲全球史前考古研究貢獻了不可多得的東方案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