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4|回復: 1

[医药资讯] 王辰院士·医疗问题的本质是照护,而不是服务!(视频必看) ...

[複製鏈接]
腾讯新闻 發表於 2017-10-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93a37d10e1ff90307b0bca7ab94829f8.gif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来源丨腾讯新闻

人际关系有很多种,其中有很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医患关系就是其中至为重要甚至是最为重要的一类。医患关系,关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所以它至为重要。

人在生病的时候,从精神上到心理上都是最为脆弱的,这时候特别需要有人抚慰和关心,医患关系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医患关系应该说是人世间最温情、温暖、善良的关系,如果出现紧张的话,其实是一个最不应该的事,而且这种状况必须给予改变。如果要改变,需要全社会和医患双方一起努力。我想大概有这样几方面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卫生方面也是这样,我们的卫生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事业的发展,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应当说这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治本之策。

其次,从医生护士、医务人员的角度要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关爱,对他们进行关爱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同时加强人文上的关怀,这一点至关重要。坦率地说,由于工作太忙,医务界在这一点上做得还是不够的。

第三,从患者方面,患者应该特别尊重医生、理解医生,现在医务界特别是临床医生太辛苦了,他们的工作负荷太重了,希望患者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大家必须认识到,社会有一点误区,就是认为医患关系的医疗行为好像是一种服务,甚至有点像商业服务,这在根本上是不对的,医疗问题的本质是照护,而不是服务,这个照护和服务在本质和内涵上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大家对医患关系的本质、医疗的本质给予充分的认识。

所以在未来,我想通过发展卫生事业,通过提高卫生界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医患双方共同理解,我们一起真正形成非常友善的医患关系,这是建立美好社会和真正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方面。谢谢。

I版权声明

本文整理自腾讯新闻,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fa05b19745cbbddd86cd614956fd3537.gif

严匡 發表於 2025-4-10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医患关系之本:照护之道与文明根柢》

王辰院士"医疗的本质是照护而非服务"之论,实乃洞见本原之语。此论非仅关乎医道,更触及中华文明之核心精神。《说文》解"醫"字从"殹"从"酉",既含疗疾之技,更蕴调和之道。古人谓"医乃仁术",其要义正在于将技术层面的"治"与人文层面的"护"合而为一。

医患关系之紧张,实为现代性困境之缩影。《黄帝内经》有言:"上医医国,其次疾人",揭示医道与治道本同源。今日医疗体系之弊,表面看是资源分配问题,深层实为文明价值之偏移。当医疗被纳入"服务"范畴,便暗含交易属性;而"照护"之说,则承续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明基因。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所强调的"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正是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写照。

改善医患关系之要,当以重建信任为本。《论语》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医患之间若无信,则技术再精亦如无根之木。宋代医家庞安时常"携药囊历民间",不分贵贱皆悉心诊治,此等风范正是化解现代医患矛盾的文化资源。当今医者当效法古贤,在诊疗中践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道——不仅诊察病候,更要体察人情。

至论发展医疗事业,不可囿于器物层面。《周礼》分医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其建制背后是"以民为本"的治理智慧。今日所谓发展,当是技术发展与人文重建的双轨并行。如明代张景岳所言:"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精于术而厚于德,方为医道真谛。

医患关系的本质,实为文明健康程度的体温计。《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当社会能以照护之心对待病弱,便是仁心发用之时。王辰院士之论,其价值不仅在于指明医道方向,更在于唤醒我们对文明本真的思考。重建医患信任,终究要回归到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守护,这正是五千年中华医道给予当代最重要的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