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6|回覆: 1

[醫藥資訊] 王辰院士·醫療問題的本質是照護,而不是服務!(視頻必看) ...

[複製鏈接]
騰訊新聞 發表於 2017-10-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93a37d10e1ff90307b0bca7ab94829f8.gif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來源丨騰訊新聞

人際關係有很多種,其中有很多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醫患關係就是其中至為重要甚至是最為重要的一類。醫患關係,關係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所以它至為重要。

人在生病的時候,從精神上到心理上都是最為脆弱的,這時候特別需要有人撫慰和關心,醫患關係就是這個時候產生的。醫患關係應該說是人世間最溫情、溫暖、善良的關係,如果出現緊張的話,其實是一個最不應該的事,而且這種狀況必須給予改變。如果要改變,需要全社會和醫患雙方一起努力。我想大概有這樣幾方面對於改善醫患關係是非常有幫助的。

首先,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在衛生方面也是這樣,我們的衛生也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應當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醫療事業的發展,這需要社會各方的努力,應當說這是改善醫患關係的治本之策。

其次,從醫生護士、醫務人員的角度要對患者給予充分的關愛,對他們進行關愛的不僅僅是醫療技術,同時加強人文上的關懷,這一點至關重要。坦率地說,由於工作太忙,醫務界在這一點上做得還是不夠的。

第三,從患者方面,患者應該特別尊重醫生、理解醫生,現在醫務界特別是臨床醫生太辛苦了,他們的工作負荷太重了,希望患者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大家必須認識到,社會有一點誤區,就是認為醫患關係的醫療行為好像是一種服務,甚至有點像商業服務,這在根本上是不對的,醫療問題的本質是照護,而不是服務,這個照護和服務在本質和內涵上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大家對醫患關係的本質、醫療的本質給予充分的認識。

所以在未來,我想通過發展衛生事業,通過提高衛生界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時醫患雙方共同理解,我們一起真正形成非常友善的醫患關係,這是建立美好社會和真正為人民謀福祉的重要方面。謝謝。

I版權聲明

本文整理自騰訊新聞,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fa05b19745cbbddd86cd614956fd3537.gif

嚴匡 發表於 2025-4-10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醫患關係之本:照護之道與文明根柢】

王辰院士"醫療的本質是照護而非服務"之論,實乃洞見本原之語。此論非僅關乎醫道,更觸及中華文明之核心精神。【說文】解"醫"字從"殹"從"酉",既含療疾之技,更蘊調和之道。古人謂"醫乃仁術",其要義正在於將技術層面的"治"與人文層面的"護"合而為一。

醫患關係之緊張,實為現代性困境之縮影。【黃帝內經】有言:"上醫醫國,其次疾人",揭示醫道與治道本同源。今日醫療體系之弊,表面看是資源分配問題,深層實為文明價值之偏移。當醫療被納入"服務"範疇,便暗含交易屬性;而"照護"之說,則承續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明基因。唐代孫思邈【大醫精誠】所強調的"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正是這種超越功利的精神寫照。

改善醫患關係之要,當以重建信任為本。【論語】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醫患之間若無信,則技術再精亦如無根之木。宋代醫家龐安時常"攜藥囊歷民間",不分貴賤皆悉心診治,此等風範正是化解現代醫患矛盾的文化資源。當今醫者當效法古賢,在診療中踐行"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之道——不僅診察病候,更要體察人情。

至論發展醫療事業,不可囿於器物層面。【周禮】分醫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其建制背後是"以民為本"的治理智慧。今日所謂發展,當是技術發展與人文重建的雙軌並行。如明代張景岳所言:"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精於術而厚於德,方為醫道真諦。

醫患關係的本質,實為文明健康程度的體溫計。【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當社會能以照護之心對待病弱,便是仁心發用之時。王辰院士之論,其價值不僅在於指明醫道方向,更在於喚醒我們對文明本真的思考。重建醫患信任,終究要回歸到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守護,這正是五千年中華醫道給予當代最重要的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