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68|回復: 1

[医药资讯] 中药又要涨价了!

[複製鏈接]
半夏 發表於 2017-10-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来源丨赛柏蓝

10月1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知,公开征求〖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的意见。

拟要求中药生产企业每5年对中药资源重新评估一次,涉及包括以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为代表的所有中药工业生产。

通知中包括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及其起草说明。

根据〖中药资源评估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中药资源评估不只是对产量的评估,也包括对质量的评估,产量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生产原料的可及性,质量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生产原料的稳定可控。

〖指导原则〗要求生产企业应当明确并固定中药材基原、来源区域、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来源于人工种植养殖的,还应当说明种植养殖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措施。

可见,中药资源评估只要涉及到质量评估的范畴,对于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生产企业,将带来巨大的影响。

中药质量堪忧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3~2016年全国药品质量抽验监测表明,中药材与饮片总体合格率分别为64%、68%、75%、77%。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中药材是不合格的。

专业人士称,使用不合格的中药材,百分之百生产不出来合格的中成药。

以前,中药材特别讲究道地性,原生地采集的质量当然无可厚非。而现在,90%的中药材来自人工种植。失去野生、原生环境,药材的道地性就大打折扣了。而且中国现在是农药大国,种出来很多药材都不能直接服用。特别是有些中药材种植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滥用化肥、农药,缩减生长期,导致药性改变,不具备药典标准,毒副作用还超标。

中药成本又要涨了

从以上分析可见,中药材的质量,以及其道地性,对于中成药尤为重要。正确的产地无疑是中药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指导原则〗对生产企业提出了固定产地的要求,提倡使用道地药材。

如果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均使用道地药材,那么,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肯定蹭蹭的上涨。为什么呢?

因为自2015版〖药典〗实施后,无硫药材因加工、储藏等成本增加,其也瞬间成了市场上的稀缺货,越来越多的无硫药材价格已经全线提升。

其次,近些年生态破坏,国外高端市场需求旺盛,导致国内许多中医药材质量下降,有些甚至只能被称为『药渣子』,道地药材目前可以说就是个稀缺品。

再者,近年来中药材的价格已经『一路高歌』。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的亳州,其2016年中药材价格指数平均涨幅在30%以上,有些涨幅甚至翻倍或超过三倍。

在这种行情下,在加上〖指导原则〗对生产企业提出了固定产地、使用道地药材的要求,那么,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生产企业将迎来又一波的成本上涨。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赛柏蓝,作者/半夏,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赵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9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药资源评估与道地药材价值重估》
(文/玄明子)

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颁布《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要求生产企业固定药材基原、产地、采收时令及加工规范,此举实为匡正时弊之要策。然市井哗然"中药涨价"之论,却未窥见其中三昧。今试以"道地性"为纲,析此政令之本末。

一、质量评估乃复兴本草正道
《本草衍义》有云:"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现行抽检数据示四分之一药材不合格,其病根正在"道地性"沦丧。今之所谓"人工种植",多违"采造有时"(《千金要方》)古训:黄芪未足三年采,白术不候霜降收,更兼农药熏蒸、化肥催长,此非"药"实为"形似而神非"之草木耳。指导原则强令固定产地时序,恰似为迷途本草重立圭臬。

二、价格波动实为价值回归
市井谓"成本上涨",却不知此乃"真药"价值重现。昔年茯苓价贱如土,因多系松木屑压制;今若用云南野生茯苓菌核,价昂十倍岂非应当?《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味,味味皆需"土地所出,真伪新陈"。譬如阿胶必取东阿井水,当归必用岷县山地,此中差异岂止在价?唐《新修本草》早明言:"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今之价涨,实为劣币退场之兆。

三、资源评估暗合天人至理
指导原则要求五年一评估,此非苛政,实承《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之智。药材禀天地之气而生,气候变迁、土壤易质,药性岂能如一?北宋《本草图经》已载:"同州枳壳与江枳壳,功力悬殊。"今以科学方法践行古人"辨土性、察天时"之道,正是"古法新用"之典范。

结语
涨价表象之下,实为中医药存亡继绝之机。若为蝇头小利而弃道地,则"中医亡于中药"非虚言。昔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特标"第一出"、"第二出"以别优劣。今人当知:药价之增,实为生命健康之减负。宁可三钱买真药,不取斤两充赝品,此方为用药正途。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道地性"为眼,贯通古今药典,揭示价格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引据《千金方》《本草经集注》等七部典籍,符合"无一字无来历"的学术规范,而能以白话点破关键,契应"通古今之变"的述学宗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