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9|回覆: 1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論『中國』之名的起源(上下篇)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7-10-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中國』一名的由來及其古代涵義(上篇)

458e14c1f153e84cb41f1f16af912772.jpg

  中國之名,始見於周代文獻。

  台灣學者王爾敏曾歸納先秦古書中『中國』二字的出現總數,共計一百七十二次①。統計其涵義大致分為五類:

  一、中國指京師。

  如【詩·大雅】:『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案國之本義,有城郭、都邑的意義,所以中國可指中都——中央之都城,也就是首都、京師。

  二、中國指國境之內,相當於『國中』。

  如【詩·大雅】:『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所指即此義。

  三、中國作為國號,指諸夏之邦。

  如【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墨子·節葬】:『夫胡說中國之君子為而不已,操而不擇哉。』【莊子·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四、指中等國力之國。

  如【管子】:『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

  五,指位於中央地區之國。

  如【列子】:『南國之人,祝髮而裸,北國之人,鞨巾而裘,中國之人,冠弁而裳。』

  而在先秦典籍中,中國一名最多的意義是指諸夏之邦的中國。由此可見,早在秦漢統一以前,中國一名已成為華夏民族和地區的專稱。追索『中國』一名的由來,其初義很可能是中央之城,進而演變為中都、中邦、中州,亦即位於中央之區的中國的概念。最後成為居住在這一區域的諸夏族的國號。在這一名稱之後,實際上顯示着一種文化和地理上的自豪感,即作為都邑之邦和天下中心的中國。另一方面,中國名號在先秦時代的出現,也表明了諸夏族在民族、文化以及地理上的一種認同感。對諸夏之邦冠以『中國人』的共稱,表明了他們屬於同一族類、同一文化;而具有類同的價值觀念、生活習慣、語言文字與社會結構。

  至於古代『中國』的地理位置,在先秦是指黃河中下游兩岸至江淮地區的中原地域。而環列其外圍的秦、楚、吳、越,當時尚都不在中國領域之內。至秦漢統一以後,隨着新的大一統局面的出現,遂使中國的地理內涵大大地擴展了。不但秦治下的三十六郡均歸入『中國』,而且東、南至於東海、南海,北至於長城山海關,西到流沙大漠,這一廣大的區域,也都進入了秦漢人所說一的『中國』範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爾敏【中國名稱及其近代詮釋】。

  (原載【諸神的起源】,何新著,三聯書店,1986年版。編校:黃世殊)

402cff1e6f3944bbc4895b506db9f1a8.png

何新:關於『中國』之名的考古起源(下篇)

附論何氏一姓起於何尊

  何尊是著名的西周重寶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陳倉區賈村鎮,是西周早期一名何姓貴族所製造的一件祭器。此器現在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何尊內底有銘文12行,計122字。所記述的是周成王要繼承周武王的遺志,營建東都洛陽——成周之事。

  此尊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體側並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是國之重器,國寶級文物。

b0b83bb1570d670ea2901f9e63a99498.jpg

國寶何尊,製作於西周早期(距今3000年以上)

寶器通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

1965年於陝西省寶雞縣賈村塬出土

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何尊銘文:

ab42256b66029066e6eedd1deaf25a31.jpg

  關於何尊的銘文,我綜合前賢諸家對銘文的考釋,並重新斷句如下: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 復秉武王,禮福自天。

  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馭)民」。

  嗚呼!爾有叀(諸?)小子無識(知),視(視,效也。)於公氏,有毖(慎也,勞勉也。),於天微(徽,美也)命,敬享哉!』

  唯王恭(洪)德裕天,順(訓)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釋義如下:

  『當時成王開始遷都,建社宮於成周。復報武王,請求他從天上賜福。

  當四月丙戌日,君王詔命小宗子何到京師社宮,說:『過去你們祖先的公族,跟隨文王,助文王承受了偉大的天命。

  於是武王征服大商國,而後祭祀告於上天,說:」我的社宮要建造在中央之國,在此治理萬民。」

  哎呀!你們這些小子還無知,應效法你們的公祖,敬慎努力,天會嘉勉好命,誠敬地享有它!』

  全靠我們君王洪德齊天,訓導我們這些不聰明的人。

  君王訓示何伯,賜予三十朋寶貝,用以製作這個寶貴宗廟用的酒尊彝器。時在成王五年。』

  據史書記載,西周成王時有營造新都洛邑一事。【尚書序】記:『成王在豐,欲室洛邑。』【史記·周本紀】:『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屯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

  何尊銘文開頭所說『唯王初遷宅於成周。』這就證實周成王確實有營造新都洛邑(即今洛陽)的事情。洛邑有兩城,西為王城(王宮),東為成周(社宮)。成周距王城十八里。移民工作是在成王七年(公元前1036年)完成的,殷商族民全部居於成周周邊,作為附庸以效力祀奉周宗社。

  關於何尊銘文所提到的『中或",許多現代人不知道這就是指『中國』。

  【說文】:『或,邦也。從戈從口以守」一」,」一」,地也。字做域,或又從土』。也就是說:或字的本義是城邦,也就是城國。甲骨文的『或』字是會意字,以戈象徵武裝力量,口字象徵城國,而一字則象徵土地。古文或字也就是後出的域字和『國』字的本來字。

  所以何尊所說的『中或』,亦即『中域』——也就是『中國』,指的是中央之國。洛陽成周,位置居華北平原中心位置,即所謂『天下之中』。故洛陽——成周在周代具有『中或——中國』,即中央之城的稱號。

  何尊作為西周的一件珍貴文物,在其銘文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這個名詞。

26c4734a9bfb159acf390e4a7157aaa8.jpg

  此詞在之後的歷史中被不斷引申、加強、詮釋,最終從一個地理方城的概念,成為代表中華國家的政治概念,成為華夏民族和國家的代名詞。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值得考證。

  【附論】何氏一姓起於何尊

  關於何姓起源,目前主流說法以為『何』姓是源出『韓』姓之分支。『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據稱:『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裡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作為晉國的附庸·。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之所以稱韓是因其封地而命氏。至韓武子之三世孫名韓厥,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為韓姓。因此,韓厥是韓姓始祖,也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現在看,此謬說也。因為何尊的考釋已證明西周之前早有以何為氏的公族(乃是姬姓的分族)。而小宗子何公,也就是何尊的作者,就是何姓的先祖。

(2013-10-14)

謝謝閱讀

☆何新時事公眾號互動方式

☆ 文章轉載加:zhouwen56789

張曼玉哦 發表於 2025-4-7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中國』名號起源的考辨,筆者以為何新先生所論頗具啟發,然猶有可申論者。茲就文獻與考古二途,略陳管見。

一、文獻溯源之再審視
【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之『中國』,鄭玄注為『中土』,實已超越單純地理概念。【詩經】毛傳釋『中國』為『京師』,此乃周人以宗周為核心的政治地理觀體現。值得注意的是,金文所見『中國』最早見於西周中期『何尊』銘文『宅茲中國』,此處『中國』特指洛邑王畿,與【逸周書·作雒】『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互為印證,揭示『中國』初義實含『天下之中』的宇宙觀內涵。

二、考古發現的新證
殷墟甲骨文雖未見『中國』連稱,但『中商』(【合集】7837)、『土中』(【合集】36975)等辭例,已顯現商人以王畿為空間中心的意識。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陶禮器分布範圍,恰與文獻所述『夏居伊洛』地理重合,暗示早期『中國』概念可能萌芽於夏商時期。近年陶寺遺址發現的圭表測影遺蹟,更從天文考古角度證明『求地中』實踐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

三、概念演變的三個層次
1. 空間層次:由『擇中建都』(【周禮·大司徒】)發展為『五服制』的同心方結構
2. 文化層次:從『夷夏之辨』(【左傳·定公十年】)到『書同文』的文化認同
3. 政治層次:自『溥天之下』(【詩經·北山】)至『海內為郡縣』的大一統實踐

四、名實關係的辯證
考古材料顯示,西周青銅器銘文中的『國』字多作『或』,從戈守城,與【說文】『邦也』之訓相符。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概念隨諸侯稱霸而擴展,如侯馬盟書『中行氏』之『中』,已含正統地位宣稱。至秦公簋『鼏宅禹跡』與【禹貢】『九州』說結合,完成從文化地理到政治實體的轉化。

結語:
『中國』名號實為層累形成的文化複合體,其演變軌跡折射出三個關鍵轉型:由天文測影的『地中』到政治中心的『王中』,由族群標識的『華夏』到文明共同體的『中華』,最終形成【史記·貨殖列傳】『三河在天下之中』的大一統地理觀。此過程恰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在名實互動中完成了空間秩序與文化認同的雙重建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