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
我们首先来研究太阳神在中国神话和古史传说中的诸种变相。
在古书中,有一奇特之女名握登,据传说其人是尧、舜之母氏。此名来历,旧皆不解。按,《诗经•秦风•终南》“颜如渥丹”,注谓“渥丹即太阳”。“渥丹”音转即握登。这可以看做古代华夏族以太阳为图腾的一个确切证据。
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为学者所熟知的名字叫“羲和”。羲和的演化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古神话中一个最复杂,但也最重要的故事。让我们先从“伏羲”谈起。
在中国历史上,伏羲是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又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汉书•古今人表》称伏羲为“上上圣人”,列居古今一切人物之首,可见其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而在传说中,伏羲又具有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关于伏羲,其名号至多。但基本可划分为如下两个类型:
1.伏羲型。又写做伏牺、伏戏、赫胥、包羲、庖羲、宓羲、虙牺、羲皇等。
2.大昊型。又写做太昊、泰昊、大(太)、大皓等。
伏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张舜徽《郑学丛书•演释名》曾指出:《易经》中的“帝出于震”一名,帝指太阳。震,当训作晨。所以“帝出于震”,就是日出于晨。张舜徽详说如下:
“帝”字的本义,在西汉学者们尚能认识清楚;到了东汉,便很含糊,从许慎、郑玄一班人的书里,可以看出。至于汉以后解说《易经》的人,乃至王弼,尚能言不离宗,那恐怕都是沿用西汉经师的旧义了。所以“帝”之字源为“日”,在故训上也是讲得通的。再拿声韵来说,“娘”、“日”二字,古读都归并到“泥”母,早已成为定论。“日”字古读当为舌头音,和“帝”音本近。今日南人小孩学语,尚时时读日为舌头音,和“帝”音相似,便是一个实证。
“帝”为“日”的别名,在古书里可以找到很多的证明。《易经》上说:“帝出乎震。”注家都道:“震,东方也。”这不很明显地指出了它的本意吗!“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王弼注云:“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那么,更非日不能有这威力。大约古人对这点都已明确,因此引申起来,便用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尊称。这显然揭示了奴隶制社会的思想意识:平日拿统治者比之如日,便有“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话;怨恨到统治阶级的严重剥削,而希望其早死,便有“时日曷丧”的诅咒。其实在当时如用本义,即写作帝字也无不可,徒以日字写来简单,便习用而不改。犹之今人每喜用“天”、“日”二字连称,古人便拿“天”、“帝”二字对举。《诗经》“君子偕老”篇:“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旧注都不甚明了。《毛传》说:“尊之如天,审谛如帝。”后来许慎作《说文解字》,便根据这个定义解释“帝”字说“谛也”,而没有说明其所以然。我们详细玩味《毛传》的意思,实精简而明确。天地间只有太阳是最显明审谛的东西,毛公作传时,实在已经以“日”训“帝”。到了郑玄作笺的时候,硬说:“帝,五帝也。”便附会到后起之义了。(张舜徽《释帝字受义的根源答友问》)
张先生的说法认为,帝、日二字是同源字。其说甚确。上古称“帝”者与日神崇拜有关,这一点是无疑问的。
“太昊”,导言中已经说过,是太阳神之名。所以在《帝王世纪》的这段话里,正透露了伏羲——太昊与太阳神的关系。但是,汉儒对伏羲一名的解释却颇不同。他们说:
取牺牲以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①
伏,服也;戏,化也。②
下伏而化之。③
也就是说:
(1)庖牺就是庖厨肉食。
(2)伏戏就是驯化走兽。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不合伏羲名号的真义,而是出自后人望文生义的杜撰。
治上古音者知道,上古音中fú、báo二音本来相通,但后来却分化为两音。这是伏羲的名号分化为伏与包两大系统的原因所在。伏羲名号中的“伏”与“包”,之所以可写成许多形体,就是因为它们均无实义,而纯是表音之字。而以音求之,我认为伏与包都是“溥”字的同音通假字(此字可读fú,亦可读báo)④。《说文》:“溥,大也”,“丕,大也。”丕、溥音通。溥、博、薄、礴诸从“蒪”之字皆有广大之义。溥就是伟大。而所谓伏羲或包羲,其实就是“伟大的羲”。
那么,“羲”的意义又是什么?昔人解释此字所以多入谬说,是因为不知道“羲”之古音与今音也大不相同。凡今音xī者,先秦古音均读做双音节的xi-e⑤。若连读即成为“xiē”,亦即“羲俄”或“些”⑥。王念孙《广雅疏证》:“牺,古读如娑(suō)。”牺亦或读为xiān(古音歌寒通转,《周礼•春官》司尊彝注:献读为牺。又洗音从先,此先——洗古音通转入今例)。
弄清了这一关键问题,我们立刻可以知道这位伟大的羲——这位曾与女娲相并列,而被古人尊奉为人类始祖的神秘人物,其真实面目究竟是什么了。
原来,这位伟大的羲,或者更确切地按古音应读作“伟大的羲俄”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在先秦典籍中那位赫赫有名的太阳神——羲和⑦。由此可知他与《尚书•尧典》中那位其名曰“析”的春天之神以及甲骨文中那位东方之神“析”,也正是同一个人。⑧
伏羲的第二型名号即太昊。昊,汉代《纬书》释作天帝之名(昊天上帝),《说文》及《尔雅》释作春神或夏神之名⑨。春神名“析”,即羲。所以大羲(即伏羲)当然也可以称大昊(大、太二字古通用)。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指出:太昊之昊无定字,可写做皓、皞、颢、浩,而凡此诸字皆有光明盛大之义。“大昊者,大明也。”
丁惟汾《俚语证古》卷一说:“太阳,大明也。”太昊又可写成“帝喾”⑩。帝喾,又名“帝夋”⑪。帝夋,正是中国神话中太阳神的另一系名称(说见后文)。凡此皆可确证,上古时代人们所崇拜的神明伏羲——太昊,其实是太阳神。
1942年,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一件缯帛书。书中记载,有一位古帝颛顼,命帝夋运行日月。据《大戴礼•五帝德》,颛顼是黄帝的后裔,又是夏禹的祖父,大鲧的父亲,因此是夏族的祖先⑫。颛顼之名旧无释,许多人认为不可解。今按,“颛”通“耑”,具有元首的意义。而顼以音求之,通于须、需。须、需古可通用。而需就是儒的本名,在古代乃是主持礼乐的大祭师。《国语•楚语》记颛顼曾“绝地天通”,发动了上古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宗教改革: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由此可见,释颛顼作需,亦即首席大祭师,是典有明证的(至今楚地称巫师为“端公”)⑬。
由此可见,颛顼实际上是一位祭师,主管对太阳神的祭祀,并观测日月的运行⑭,正因为如此,颛顼又有号称作“高阳氏”⑮。
在这里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据《左传》及《帝王世纪》等许多古代典籍的记载,都说伏羲与龙有密切关系:“太昊氏以龙纪。”(《左传》)“庖牺氏蛇身人首。”(《帝王世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拾遗记》)
这里特别应当指出“蛇”在上古汉语中,并不专指今日人们所言之蛇。事实上,蜥蜴、鳄鱼等爬行动物,在古代均可称蛇。先秦古谚:
为虺弗摧,为蛇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