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太陽神與遠古華夏民族
我們首先來研究太陽神在中國神話和古史傳說中的諸種變相。
在古書中,有一奇特之女名握登,據傳說其人是堯、舜之母氏。此名來歷,舊皆不解。按,【詩經•秦風•終南】『顏如渥丹』,注謂『渥丹即太陽』。『渥丹』音轉即握登。這可以看做古代華夏族以太陽為圖騰的一個確切證據。
中國神話中的太陽神,為學者所熟知的名字叫『羲和』。羲和的演化故事,可以說是中國古神話中一個最複雜,但也最重要的故事。讓我們先從『伏羲』談起。
在中國歷史上,伏羲是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又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漢書•古今人表】稱伏羲為『上上聖人』,列居古今一切人物之首,可見其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而在傳說中,伏羲又具有一種人首蛇身的異相。關於伏羲,其名號至多。但基本可劃分為如下兩個類型:
1.伏羲型。又寫做伏犧、伏戲、赫胥、包羲、庖羲、宓羲、虙犧、羲皇等。
2.大昊型。又寫做太昊、泰昊、大(太)、大皓等。
伏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皇甫謐【帝王世紀】中有這樣一段話:
大昊帝包犧氏,……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
張舜徽【鄭學叢書•演釋名】曾指出:【易經】中的『帝出于震』一名,帝指太陽。震,當訓作晨。所以『帝出于震』,就是日出於晨。張舜徽詳說如下:
『帝』字的本義,在西漢學者們尚能認識清楚;到了東漢,便很含糊,從許慎、鄭玄一班人的書裏,可以看出。至於漢以後解說【易經】的人,乃至王弼,尚能言不離宗,那恐怕都是沿用西漢經師的舊義了。所以『帝』之字源為『日』,在故訓上也是講得通的。再拿聲韻來說,『娘』、『日』二字,古讀都歸併到『泥』母,早已成為定論。『日』字古讀當為舌頭音,和『帝』音本近。今日南人小孩學語,尚時時讀日為舌頭音,和『帝』音相似,便是一個實證。
『帝』為『日』的別名,在古書裏可以找到很多的證明。【易經】上說:『帝出乎震。』注家都道:『震,東方也。』這不很明顯地指出了它的本意嗎!『益卦六二』:『王用享於帝。』王弼注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那麼,更非日不能有這威力。大約古人對這點都已明確,因此引申起來,便用為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尊稱。這顯然揭示了奴隸制社會的思想意識:平日拿統治者比之如日,便有『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的話;怨恨到統治階級的嚴重剝削,而希望其早死,便有『時日曷喪』的詛咒。其實在當時如用本義,即寫作帝字也無不可,徒以日字寫來簡單,便習用而不改。猶之今人每喜用『天』、『日』二字連稱,古人便拿『天』、『帝』二字對舉。【詩經】『君子偕老』篇:『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舊注都不甚明了。【毛傳】說:『尊之如天,審諦如帝。』後來許慎作【說文解字】,便根據這個定義解釋『帝』字說『諦也』,而沒有說明其所以然。我們詳細玩味【毛傳】的意思,實精簡而明確。天地間只有太陽是最顯明審諦的東西,毛公作傳時,實在已經以『日』訓『帝』。到了鄭玄作箋的時候,硬說:『帝,五帝也。』便附會到後起之義了。(張舜徽【釋帝字受義的根源答友問】)
張先生的說法認為,帝、日二字是同源字。其說甚確。上古稱『帝』者與日神崇拜有關,這一點是無疑問的。
『太昊』,導言中已經說過,是太陽神之名。所以在【帝王世紀】的這段話裏,正透露了伏羲——太昊與太陽神的關係。但是,漢儒對伏羲一名的解釋卻頗不同。他們說:
取犧牲以供庖廚,食天下,故號曰庖犧氏。①
伏,服也;戲,化也。②
下伏而化之。③
也就是說:
(1)庖犧就是庖廚肉食。
(2)伏戲就是馴化走獸。
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不合伏羲名號的真義,而是出自後人望文生義的杜撰。
治上古音者知道,上古音中fú、báo二音本來相通,但後來卻分化為兩音。這是伏羲的名號分化為伏與包兩大系統的原因所在。伏羲名號中的『伏』與『包』,之所以可寫成許多形體,就是因為它們均無實義,而純是表音之字。而以音求之,我認為伏與包都是『溥』字的同音通假字(此字可讀fú,亦可讀báo)④。【說文】:『溥,大也』,『丕,大也。』丕、溥音通。溥、博、薄、礴諸從『蒪』之字皆有廣大之義。溥就是偉大。而所謂伏羲或包羲,其實就是『偉大的羲』。
那麼,『羲』的意義又是什麼?昔人解釋此字所以多入謬說,是因為不知道『羲』之古音與今音也大不相同。凡今音xī者,先秦古音均讀做雙音節的xi-e⑤。若連讀即成為『xiē』,亦即『羲俄』或『些』⑥。王念孫【廣雅疏證】:『犧,古讀如娑(suō)。』犧亦或讀為xiān(古音歌寒通轉,【周禮•春官】司尊彝註:獻讀為犧。又洗音從先,此先——洗古音通轉入今例)。
弄清了這一關鍵問題,我們立刻可以知道這位偉大的羲——這位曾與女媧相併列,而被古人尊奉為人類始祖的神秘人物,其真實面目究竟是什麼了。
原來,這位偉大的羲,或者更確切地按古音應讀作『偉大的羲俄』的人物,不是別人,正是在先秦典籍中那位赫赫有名的太陽神——羲和⑦。由此可知他與【尚書•堯典】中那位其名曰『析』的春天之神以及甲骨文中那位東方之神『析』,也正是同一個人。⑧
伏羲的第二型名號即太昊。昊,漢代【緯書】釋作天帝之名(昊天上帝),【說文】及【爾雅】釋作春神或夏神之名⑨。春神名『析』,即羲。所以大羲(即伏羲)當然也可以稱大昊(大、太二字古通用)。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指出:太昊之昊無定字,可寫做皓、皞、顥、浩,而凡此諸字皆有光明盛大之義。『大昊者,大明也。』
丁惟汾【俚語證古】卷一說:『太陽,大明也。』太昊又可寫成『帝嚳』⑩。帝嚳,又名『帝夋』⑪。帝夋,正是中國神話中太陽神的另一系名稱(說見後文)。凡此皆可確證,上古時代人們所崇拜的神明伏羲——太昊,其實是太陽神。
1942年,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一件繒帛書。書中記載,有一位古帝顓頊,命帝夋運行日月。據【大戴禮•五帝德】,顓頊是黃帝的後裔,又是夏禹的祖父,大鯀的父親,因此是夏族的祖先⑫。顓頊之名舊無釋,許多人認為不可解。今按,『顓』通『耑』,具有元首的意義。而頊以音求之,通於須、需。須、需古可通用。而需就是儒的本名,在古代乃是主持禮樂的大祭師。【國語•楚語】記顓頊曾『絕地天通』,發動了上古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宗教改革: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由此可見,釋顓頊作需,亦即首席大祭師,是典有明證的(至今楚地稱巫師為『端公』)⑬。
由此可見,顓頊實際上是一位祭師,主管對太陽神的祭祀,並觀測日月的運行⑭,正因為如此,顓頊又有號稱作『高陽氏』⑮。
在這裏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據【左傳】及【帝王世紀】等許多古代典籍的記載,都說伏羲與龍有密切關係:『太昊氏以龍紀。』(【左傳】)『庖犧氏蛇身人首。』(【帝王世紀】)『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拾遺記】)
這裏特別應當指出『蛇』在上古漢語中,並不專指今日人們所言之蛇。事實上,蜥蜴、鱷魚等爬行動物,在古代均可稱蛇。先秦古諺:
為虺弗摧,為蛇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