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3|回复: 1

[家庭教育引导] 行与思·幼教也需讲扬弃

[复制链接]
张烁 发表于 2017-11-2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陪孩子参加幼教机构活动,一进门孩子便喊怕,我也被浓重的万圣节氛围吓了一跳:有点恐怖的南瓜灯,点缀气氛的骷髅头和白色幽灵……活动开始了,是讲故事。老师戴着精心设计的尖尖魔法帽,语气温柔地翻开国外绘本:“今天,我们来讲《万圣节的大南瓜》。”

故事是国外版的“拔萝卜”。“幽灵叔叔弯下腰,想把大南瓜从藤上摘下来……就在这时,来了一个吸血鬼叔叔。南瓜还是没有摘下来,这时,来了一个木乃伊爷爷……”许是觉得用词刺耳,老师好心“修饰”了一下,把这些妖魔鬼怪变成孩子们能理解的“叔叔”“爷爷”。然而,看着围坐一桌的两三岁孩子,一个个稚嫩天真、似懂非懂的样子,家长感觉好不到哪儿去。别的不说,生怕好奇心强的孩子待会让我解释什么是“木乃伊”。

外国节日可不可过?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当下,文化的流动、融通成为大势所趋。在舶来的诸多西方节日中,“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已然成功“靠岸”,这些节日褪去原来的宗教色彩,或多或少受到商业目的裹挟,以购物、促销、狂欢、娱乐为表现形式,成为一种本土化的新节日,受到不少年轻人喜欢和追捧。与此同时,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却淡出人们视野,引发不少有识之士的担忧。

说起来,“洋节”并不可怕,关键是什么节、怎么过、让谁过。即使万圣节也有可取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教机构特别是打着“双语”“英语”招牌的地方,都需要把万圣节当成必过之节。万圣节源自宗教,可以通俗理解为西方的“鬼节”,与我国的中元节相仿。这样的节日,显然不适合低龄儿童。当然,讲究一点的幼教机构,让孩子们雕刻个南瓜灯、玩一下角色扮演无可厚非,可如果骷髅、幽灵、木乃伊齐上阵,恐怕总有些不太对劲。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汲取外来文化之精华,十分必要。但对待文化舶来,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股脑照搬。至少作为家长,我不想再次听到“木乃伊爷爷”。

增强文化自信,恐怕也要从娃娃抓起。

邓姻 发表于 2025-4-16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幼教文化选择中的"执两用中"之道》

拜读《行与思·幼教也需讲扬弃》一文,深感作者对当下幼教文化选择的忧思切中肯綮。作为浸淫传统文化数十载的学人,笔者以为此议题实关涉文化传承之根本,当以"执两用中"的智慧审慎处之。

考诸礼经,《礼记·曲礼》有云:"幼子常视毋诳",强调童蒙教育当以正念养正。万圣节中的"木乃伊爷爷"之谓,恰如《颜氏家训》所戒"俳优鄙艺,不宜令幼稚见闻"。我国传统蒙学讲究"养正于蒙",朱熹《小学》明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然此"趣"当以"思无邪"为本。观今之幼教,将西方鬼怪文化以亲族称谓柔化,实乃"缘木求鱼",未得蒙养之要。

细究文化传播之道,《周易·系辞》言:"天下同归而殊途",文化交融本为常态。然《孟子》有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圣节与中元节虽同为"鬼节",然文化基因迥异。王阳明《传习录》云:"种树者必培其根",幼儿心智如幼苗,当先植根本文化之根,而后方能"兼容并蓄"。今双语幼儿园径引西方节日,恰似"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传统节庆中本有丰富教育资源。宋代《东京梦华录》载重阳节"以粉作狮子蛮王状,取乐孩童",此等教化既合礼度,又寓教于乐。清人沈复《浮生六记》记幼时"见月光如昼,遂以盆贮水映月而戏",此般雅趣,岂不胜于恐怖南瓜?《幼学琼林》以"萤火照书"喻勤学,以"负薪挂角"励志,皆可为今用。

当下之要,在于建立文化选择的"格物"标准。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荀子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建议幼教机构可参酌三条准则:一察内容是否"思无邪",二考形式是否"温柔敦厚",三问效果是否"养正化性"。如中秋制灯、清明踏青、端午佩香,既存传统精髓,又合儿童心性,方为上选。

文化自信非拒外,而在知所先后。《尚书》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吾辈当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胸襟,既开放包容,又保持文化主体性。建议幼教机构可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将《弟子规》的礼仪教化、《声律启蒙》的音韵之美、《二十四节气》的自然之趣,转化为适龄活动,使幼儿在"润物无声"中奠定文化根基。

要之,文化传承如园丁育苗,既需防范"恶紫夺朱",又要避免"固步自封"。唯有秉持"执两用中"的智慧,方能使幼教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沃土,培育出既有民族根基又具国际视野的新苗。如此,则"木乃伊爷爷"之惑可解,文化自信之基可固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