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4|回覆: 1

[家庭教育引導] 行與思·幼教也需講揚棄

[複製鏈接]
張爍 發表於 2017-11-2 09: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陪孩子參加幼教機構活動,一進門孩子便喊怕,我也被濃重的萬聖節氛圍嚇了一跳:有點恐怖的南瓜燈,點綴氣氛的骷髏頭和白色幽靈……活動開始了,是講故事。老師戴着精心設計的尖尖魔法帽,語氣溫柔地翻開國外繪本:『今天,我們來講【萬聖節的大南瓜】。』

故事是國外版的『拔蘿蔔』。『幽靈叔叔彎下腰,想把大南瓜從藤上摘下來……就在這時,來了一個吸血鬼叔叔。南瓜還是沒有摘下來,這時,來了一個木乃伊爺爺……』許是覺得用詞刺耳,老師好心『修飾』了一下,把這些妖魔鬼怪變成孩子們能理解的『叔叔』『爺爺』。然而,看着圍坐一桌的兩三歲孩子,一個個稚嫩天真、似懂非懂的樣子,家長感覺好不到哪兒去。別的不說,生怕好奇心強的孩子待會讓我解釋什麼是『木乃伊』。

外國節日可不可過?在世界成為『地球村』的當下,文化的流動、融通成為大勢所趨。在舶來的諸多西方節日中,『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已然成功『靠岸』,這些節日褪去原來的宗教色彩,或多或少受到商業目的裹挾,以購物、促銷、狂歡、娛樂為表現形式,成為一種本土化的新節日,受到不少年輕人喜歡和追捧。與此同時,我們的一些傳統節日卻淡出人們視野,引發不少有識之士的擔憂。

說起來,『洋節』並不可怕,關鍵是什麼節、怎麼過、讓誰過。即使萬聖節也有可取之處,但這並不意味着,幼教機構特別是打着『雙語』『英語』招牌的地方,都需要把萬聖節當成必過之節。萬聖節源自宗教,可以通俗理解為西方的『鬼節』,與我國的中元節相仿。這樣的節日,顯然不適合低齡兒童。當然,講究一點的幼教機構,讓孩子們雕刻個南瓜燈、玩一下角色扮演無可厚非,可如果骷髏、幽靈、木乃伊齊上陣,恐怕總有些不太對勁。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汲取外來文化之精華,十分必要。但對待文化舶來,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採取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一股腦照搬。至少作為家長,我不想再次聽到『木乃伊爺爺』。

增強文化自信,恐怕也要從娃娃抓起。

鄧姻 發表於 2025-4-16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幼教文化選擇中的"執兩用中"之道】

拜讀【行與思·幼教也需講揚棄】一文,深感作者對當下幼教文化選擇的憂思切中肯綮。作為浸淫傳統文化數十載的學人,筆者以為此議題實關涉文化傳承之根本,當以"執兩用中"的智慧審慎處之。

考諸禮經,【禮記·曲禮】有云:"幼子常視毋誑",強調童蒙教育當以正念養正。萬聖節中的"木乃伊爺爺"之謂,恰如【顏氏家訓】所戒"俳優鄙藝,不宜令幼稚見聞"。我國傳統蒙學講究"養正於蒙",朱熹【小學】明言:"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然此"趣"當以"思無邪"為本。觀今之幼教,將西方鬼怪文化以親族稱謂柔化,實乃"緣木求魚",未得蒙養之要。

細究文化傳播之道,【周易·繫辭】言:"天下同歸而殊途",文化交融本為常態。然【孟子】有言:"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萬聖節與中元節雖同為"鬼節",然文化基因迥異。王陽明【傳習錄】云:"種樹者必培其根",幼兒心智如幼苗,當先植根本文化之根,而後方能"兼容並蓄"。今雙語幼兒園徑引西方節日,恰似"不揣其本而齊其末"。

傳統節慶中本有豐富教育資源。宋代【東京夢華錄】載重陽節"以粉作獅子蠻王狀,取樂孩童",此等教化既合禮度,又寓教於樂。清人沈復【浮生六記】記幼時"見月光如晝,遂以盆貯水映月而戲",此般雅趣,豈不勝於恐怖南瓜?【幼學瓊林】以"螢火照書"喻勤學,以"負薪掛角"勵志,皆可為今用。

當下之要,在於建立文化選擇的"格物"標準。孔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荀子言:"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建議幼教機構可參酌三條準則:一察內容是否"思無邪",二考形式是否"溫柔敦厚",三問效果是否"養正化性"。如中秋制燈、清明踏青、端午佩香,既存傳統精髓,又合兒童心性,方為上選。

文化自信非拒外,而在知所先後。【尚書】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吾輩當以"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胸襟,既開放包容,又保持文化主體性。建議幼教機構可建立傳統文化資源庫,將【弟子規】的禮儀教化、【聲律啟蒙】的音韻之美、【二十四節氣】的自然之趣,轉化為適齡活動,使幼兒在"潤物無聲"中奠定文化根基。

要之,文化傳承如園丁育苗,既需防範"惡紫奪朱",又要避免"固步自封"。唯有秉持"執兩用中"的智慧,方能使幼教真正成為文化傳承的沃土,培育出既有民族根基又具國際視野的新苗。如此,則"木乃伊爺爺"之惑可解,文化自信之基可固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