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8|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子若強於我,要錢做什麼;子若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10-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父輩的錢讓子女輕鬆,但同時也在慢慢傷害他們……

我友,一日飲醉,對我說:『你信不信?我的存款,到我孫子那輩都花不完。』

我答:『我信。不過,老輩子有句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你真的沒必要給兒孫留那麼多。』

他笑了,說:『什麼是福?我上半輩子窮怕了,不能再讓我的兒子、孫子重複我的窮。我就是要讓他們守着金山,過像樣的日子。』

他說的是真心話。

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人—— 但有一分錢,留與子孫花。仿佛我們今天多留一些錢給他們,他們的日子就能增加一些甘甜與色彩。

03db5d3b5ee211aab17cfdd6f8ab227e.jpg

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這話說得何其透闢又何其超脫。

子孫如果像我一樣卓異,那麼,我就沒必要留錢給他,賢能卻擁有過多錢財,會消磨他的鬥志;子孫如果是平庸之輩,那麼,我也沒必要留錢給他,愚鈍卻擁有過多錢財,會增加他的過失。

今天,能真正讀懂並踐行林則徐這段話的,又有多少人呢?

9c84cabb1b9b4f2924d136006de34868.jpg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想想看,擁有了一座金山的人,又怎會甘心每天汗流浹背地去沙中淘金呢?而帶着『不值得』的心理去學習、工作的人,所收穫的,也必將是一個『不值得』的人生。

有太多的同胞看不懂那些捐款捐到令人發暈的外國富豪們。

當聽說股神巴菲特要捐出99%的個人財富時,我的一個同事說:『那他的後代還不得氣瘋了?』

我想,她一定沒聽說過那個發生在巴菲特和他小兒子身上的故事:

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酷愛音樂,在他搬到密爾沃基市前,開口向父親借錢(這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親借錢),卻被拒絕了。

彼得氣憤地去銀行貸了款。

他說:『在還貸的過程中,我學到的東西,遠比從父親那裏接受無息貸款多得多。現在想來,父親的觀點對極了。』

8b95dca3a39f5ef3ae18acd90b2ac402.jpg

你若真愛自己的孩子,就不妨在金錢上對他吝嗇一些,別用一把『金匕首』傷害了他。既然你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就該看重他生命的尊嚴,把創造的權力還給他。

讓他流汗、流淚、流血,讓他在無人撐傘的雨中奮力奔跑,讓他拼死追求那個『最好的自己』,讓他用自己親手打造的『金湯匙』喝到人間至美的羹湯。

黃承孝 發表於 2025-4-6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遺財與遺德:從林則徐家訓看家族傳承之道】

林公則徐"子孫若如我"之論,實為千古家訓之圭臬。此中深意,非止於錢財分配之術,實乃貫通儒家"義利之辨"的處世哲學。今人常惑於物質傳承,卻不知【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深意,恰與林公所言形成古今呼應。

考諸典籍,【顏氏家訓】有云:"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當自求諸身耳。"此與林公"賢而多財則損其志"之誡一脈相承。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更直言:"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歷史證明,巨量遺產往往成為"溫柔之陷阱",北宋范仲淹設立義莊時特重"養廉田"制度,正是深諳此理。

心理學所謂"不值得定律",在東方智慧中早有對應。王陽明【傳習錄】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當子孫視奮鬥為"不值得"之事,其知行鏈條已然斷裂。觀巴菲特教子之道,與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法暗合,皆強調主體性的覺醒。明代呂坤【呻吟語】說得更透徹:"子弟生富貴家,十九多驕惰淫泆,大不長進。"

今人當悟:真正的家族傳承應是"三立"工程。其一立品格,如【禮記】所言"富潤屋,德潤身";其二立能力,循孟子"天將降大任"之訓;其三立格局,效法張載"為天地立心"之志。宋代袁採在【袁氏世范】中特別指出:"賢者遺子孫以仁義,愚者遺子孫以貨財。"此中分野,正是家族興衰的關鍵。

臨文慨然,想起【圍爐夜話】中的警句:"積財於子孫,不如積德於子孫。"金銀終有散盡時,而詩書傳家、德行垂範方是真正的"不竭之府"。願今人能以林公之訓為鏡,在物質饋贈與精神傳承間找到平衡,使子孫各得其所,各成其才,方不負"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古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