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6|回覆: 3

[中醫理論] 溯源求本內外相濟,臟腑並調尤重脾胃

[複製連結]
崔鵬 發表於 2017-11-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學文倡導『以癰論治』學術思想,將外科消、托、補法引入胃潰瘍治療,臨床運用清熱解毒、消癰生肌治法。

•從脾論治,內清外柔理論的指導下創驗方『血脂絡欣』,健脾祛痰、化瘀通絡治療血脂異常。

•膽汁反流性胃炎病位雖在胃,但肝膽疏泄失常、脾失健運、膽汁不尋常道是關鍵,周學文依此提出『肝脾並調,膽胃同治』的學術觀點。

•慢性肝損傷初為濕熱夾瘀,久則毒損生積,通過清肝解毒、化濕通絡綜合治療通常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周學文教授學醫從醫五十餘載,醫風清廉,醫術精湛,曾先後師承名老中醫徐蔭堂、國醫大師李玉奇等名醫,擅長中醫內科,精於脾胃病、肝膽病等消化系統疾病和內科疑難疾病的治療,逐步建立並完善『溯源求本,內外相濟,臟腑並調,尤重於脾』的源於臨床、應用於臨床的系統學術思想。

『以癰論治』 胃潰瘍

胃潰瘍一般歸屬中醫胃痛範疇,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症的病症。胃潰瘍活動期臨床表現以胃脘灼痛、反酸嘈雜,伴口乾苦、舌紅苔黃(黃厚),脈弦或弦數為特徵。纖維胃鏡可見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瘍,邊緣常有增厚和充血水腫,底部覆蓋灰黃色或灰白色的滲出物,周圍黏膜可見有充血、水腫等表現。邊緣光整,底部覆有灰黃色或灰白色滲出物,周圍黏膜可有充血、水腫、糜爛等,周學文認為本病臨床及病理表現可以用紅、腫、熱、痛四字概括,這與中醫學外癰的臨床特徵很相似,故稱為內癰,臨床上應用『以癰論治』學術思想治療消化性潰瘍。

周學文認為毒熱蘊胃是本病的常見證型,同時提出病由毒起,熱由毒生的毒熱病因學。毒熱導致脾胃升降失調,氣機不利,胃絡瘀阻,進而損傷胃絡,胃黏膜失養,熱盛肉腐而成癰。其病邪的重點在於毒,其性屬熱。周學文運用『以效證因』的方法反證了毒熱確為胃潰瘍活動期的重要病因。

毒熱為多因素的病邪,包括從口而入的毒邪、情志過極氣鬱化熱蘊毒、膽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胃化毒,交互作用而形成。毒熱之邪屬陽,熱邪致病特點是易傷氣血,易生瘡瘍。胃為陽腑,故毒熱之邪易於侵及胃腑,損及胃絡,故有局部胃黏膜紅腫熱痛之變。毒熱病邪侵入胃腑,胃失和降,濁陰不降,影響於脾,脾不升清,則消化、吸收功能異常,胃腸動力障礙。毒熱之邪導致膽氣上逆,膽汁反流,邪在膽,逆在胃,肝膽之火,移入於胃,則毒熱之邪導致膽胃之氣上逆。另外,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常累及膽,膽胃同病,而表現為膽汁反流。毒熱在胃,則可見吞酸嘈雜、口乾口苦之症。熱盛毒侵,氣血凝滯,血肉腐敗,而形成糜爛潰瘍。毒熱之邪也可致氣血津液不足,毒熱之邪久蘊,邪留傷正,勢必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水谷精微生化乏源,氣血津液不足,臟腑肢節失養,消瘦乏力,體質下降, 變生它病。脾氣不旺,正氣虧虛,機體無力驅邪外出,使毒邪加劇蔓延,正氣繼續耗損,病程纏綿難愈。

周學文在『以癰論治』的學術觀點基礎上,將外科消、托、補法引入本病的治療,運用清熱解毒、消癰生肌治法,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審因論治,以效測證,即控制致病因素或採取干預措施以驗證病因,也是病因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可能的致病因素被確定後,可採用干預控制方法驗證病因。臨床診治胃潰瘍活動期以毒熱為病因,以胃毒熱證為基本證候,以癰論治為基本治則,清熱解毒、消癰生肌為基本治法,藥物以黃連、苦參、三七、蒲公英等為主,重用黃連,佐以黃芪,癒合期和瘢痕期重用黃芪,佐用黃連的經驗,並根據患者的伴隨症狀隨證加減,同時規範患者調攝平素生活習慣,可以使致病危險因素消除或減弱,降低發病率,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大量長期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清熱解毒、消癰生肌治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調節胃內PH值,減少膽汁反流,有效促進潰瘍癒合。

基於中醫臨床防治重大、疑難病症的優勢來研究、創新病因理論,審證求因,以效測證,將研究結果回歸於臨床,對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醫病因學理論,指導臨床辨證施治,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周學文研製的『潰得康顆粒劑』已獲得國家中藥新藥證書。

『從脾論治,內清外柔』治療血脂異常

血脂異常是指人體內脂蛋白的代謝異常,主要包括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等。周學文根據臨床大量病例觀察與研究,提出『脾虛是本病的始動因素』和『從脾論治,內清外柔』的治療方法。臨床許多無症狀的血脂異常病人,僅出現化驗指標的異常脂質改變,此時的病機可理解為濁脂充斥於血脈,尚未累積人體臟腑組織而出現功能失調。如果血中濁脂積留過久則變生痰濁、瘀血,日久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狀態。

『內清』的含義有二:一是清除人體內的有害物質,如痰濁、瘀血等;二是通過調整陰陽氣血和臟腑功能,尤以調理脾的運化功能為主,減少濁脂生成。『外柔』其一是柔和血脈,即痰濁瘀血壅塞脈道,脈道受損,柔和血脈,脈道復則血脈暢;其二是通利脈道,因為痰濁瘀血內生積聚,絡脈不暢。通利脈道,祛除內生之邪,則邪去而脈絡通常,濁脂不能瘀積。具體方法可以採用化濕、降濁、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理氣等。

周學文在從脾論治、內清外柔理論的指導下創驗方『血脂絡欣』,該方以黃芪、沙棘、山楂共為君藥,黃芪補氣健脾,沙棘實脾祛痰,山楂祛痰化瘀共奏健脾祛痰、化瘀通絡之效,槐花、丹參為臣助君藥活血通絡,槐花亦可清肝熱可緩絡脈之急,三七、竹茹為佐藥。諸藥同用,從脾論治,內清外柔治療血脂異常通常取得良好療效。

『肝脾並調,膽胃同治』治療膽汁反流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由胃-幽門-十二指腸協調運動失調,即十二指腸逆蠕動增加、幽門關閉功能減弱、胃排空延遲而使膽汁等十二指腸內容物過量反流入胃而導致。

膽汁反流臨床常見且易反覆,周學文經過多年臨床觀察與研究,認為本病病位雖在胃,但肝膽疏泄失常、脾失健運、膽汁不尋常道是本病的關鍵,進而提出『肝脾並調,膽胃同治』的學術觀點。『肝脾並調』是指同時兼顧疏肝與健脾,需根據病情有所側重。『膽胃同治』是指同時考慮利膽清熱除濕與和胃、護胃。

周學文臨證用藥時,疏肝解郁常選柴胡、青皮、白芍、鬱金等;健脾益氣首選黃芪、白朮;利膽清熱除濕用黃芩、金錢草;和胃保護胃粘膜用白及、浙貝母、海螵蛸;痛甚涉及血分者用金鈴子、元胡止痛,加丹參、三七活血;合芍藥甘草湯降逆除滿。

周學文創中藥製劑『膽胃康』。研究結果表明,膽胃康能明顯緩解、消除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症狀,改善幽門功能,抑制反流,且能治療胃粘膜炎症病變,臨床試驗總有效率93.3%,炎症好轉率66.7%,有明顯消炎利膽排石作用。

『毒損生積』,早期防治慢性肝損傷

目前,全世界約有3億多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慢性攜帶者,其中我國約佔1.3億,約1/4的攜帶者將發展為慢性肝病。我國現有慢性肝炎患者約1200萬,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數約30萬人。

慢性肝損傷臨床常見,病程纏綿易生多變。周學文認為慢性肝損傷初為濕熱夾瘀,久則『毒損生積』,依此提出『清肝解毒、化濕通絡』綜合治療的學術思想。重視毒、濕、熱、瘀、積的五毒傳變,步步阻截,經多年反覆臨床驗證以卷柏、苦參、黃芪等為主方治療本病,不僅能改善肝功能、肝血液狀態,同時改善肝纖維化指標,療效顯著。

『卷苦肝泰』是周學文在大量臨床觀察基礎上,用清熱化濕解毒以瀉肝,行氣活血以疏肝,益氣健脾以養肝的治療方法研製出的有效方劑。方中專門選擇了入足厥陰、少陽血分的卷柏和味苦性寒之苦參。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卷柏內含有黃酮酸性成分,少量鞣質,具有減少腸道細菌的作用,臨床上多用來治療腹痛、胃痛等症,並取得很好療效。苦參是治療慢性乙肝的常用藥,內含多種生物鹼,其主要成分是苦參鹼,苦參鹼有明顯的抗病毒、促進肝細胞修復和免疫調節作用。二藥一辛一苦,一溫一寒,以防清熱利濕再傷脾胃之弊。合用清熱除濕、利膽退黃的龍膽草,活血行血之丹參共奏調肝解毒、補脾益氣之功。

『審因求證、因證論治、通古博今』治療內傷雜病

周學文對內科其他疑難疾病也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如喉科急慢性咽炎,其病因除呼吸道自身疾病外反流性食管炎亦可引起。針對本病咳嗽、咽痛、咳痰不爽,治療易反覆且易被忽視的臨床特點,用肺胃同治的理論,擬『清熱降逆利咽法』(以橘絡、淡竹葉、川貝母、大青葉等為主方)。經臨床驗證,療效良好,現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周學文認為口瘡的發生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其病理形態學改變為內癰範疇。周學文根據毒熱內蘊證臨床特點,提出『以癰論治』理論思想,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擬定清熱解毒、消癰生肌為基本治法,針對不同病人不同病症進行加減。

胃癌癌前病變是一個病理學概念,一般認為是指胃黏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不完全性腸化生而言。研究已表明有明顯惡變傾向者可演變成胃癌,但需一個漸進的過程。根據本病的臨床特徵,多數人將其列入胃痞、胃脘痛等範疇。周學文主張以癰論治,且認為本病的發生多與飲食、情志、素體及邪毒等因素有關,多責之於脾胃虛弱、濕熱邪毒、氣滯血瘀,且多呈兼挾之勢,病位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在治療方面脾胃虛弱證予六君子湯加減;肝胃不和證予柴胡疏肝散加減;脾胃濕熱證予藿朴夏苓湯加減;胃陰不足型予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周學文治療痤瘡從『運脾蘊之毒,清解內蘊濕熱』入手,用黃芪、砂仁、白朮益氣健脾,化濕止瀉,同時需防寒涼之品傷及脾胃;黃芩、胡黃連、敗醬草清利濕熱;野菊花、紫花地丁、梔子等祛顏面之熱毒;甘草調和諸藥,固護胃氣。

周學文從『肝脾論治,肝脾同調』的角度入手治療乾眼症,良好療效。

周學文用『眩暈當從肝論治,又不獨責於肝』的思想指導眩暈治療。脾乃後天之本,脾運化有節則氣血生、痰濕祛,平肝風不忘補脾氣,風熄痰祛則眩暈自平。周學文治療本病以【金匱要略】中『通陽泄濁』為法,以恢復臟腑氣化之功能為本,化痰逐瘀通絡脈之邪,邪去正安,臟腑氣機調和,則病自愈。

對於郁證,周學文認為應責之於肝、脾、心,其病機可概括為肝鬱脾虛致陰血虧虛,心失所養則心火亢盛,熱擾心神故見心煩易怒,夜寐難安,夢多善驚,坐臥不定之證。

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種以平滑肌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病變不僅限於大腸,還涉及食管、胃、小腸、膽囊、膀胱、心血管、支氣管等。以胃腸功能紊亂為突出表現的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在胃腸道門診最為多見。中醫將這部分患者歸於泄瀉、腹痛、便秘等範疇論治。近年來,周學文採用中藥『複方石榴皮煎劑』治療以腹瀉為主要表現的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崔鵬)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wbg10 發表於 2025-4-1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學文教授『以癰論治』胃潰瘍的學術思想探微

周學文教授深諳『外科之理可通內科』之旨,將傳統消、托、補三法創造性應用於胃潰瘍治療。其理論依據在於:胃潰瘍活動期見黏膜充血水腫、滲出糜爛,與外科癰瘍『熱盛肉腐』病機相通。故以清熱解毒(如黃連、蒲公英)類比消法祛其腐,消癰生肌(如白及、黃芪)類托補法促其斂,實為『異病同治』理論之拓展。

『肝脾並調,膽胃同治』乃周教授對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獨到見解。肝膽失疏則膽汁逆侮胃腑,脾失健運則中焦樞機不利。方中常以柴胡、鬱金疏利肝膽,佐白朮、茯苓健脾運濕,更配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暗合【內經】『土得木而達』之要義。

至若『內清外柔』法治血脂異常,周氏立足『脾為生痰之源』,以健脾化痰(法半夏、陳皮)絕其本,化瘀通絡(丹參、三七)治其標,驗方『血脂絡欣』實承丹溪『痰瘀同調』之說而有所發揮。

周教授學術體系以『臟腑相關』為綱,尤重脾胃樞紐作用。其治慢性肝損傷,初期清肝解毒(茵陳、垂盆草)以祛邪,後期健脾柔肝(黃芪、鱉甲)以固本,既遵葉天士『肝病傳脾』之誡,復參張錫純『柔肝體、暢肝用』之法。

綜觀其學術脈絡,可見三大特色:
1. 病機互參:善借外科理論詮釋內科頑疾;
2. 臟腑聯動:以脾胃為核心構建調治網絡;
3. 標本緩急:攻補時機把握精準,如治胃潰瘍先清後補,治肝病先攻後調。

周氏之學,既得徐蔭堂先生辨證之精要,又承李玉奇大師重脾胃之衣缽,終成理法方藥貫通的診療體系,堪為當代中醫消化病學的重要範式。
馬奇 發表於 2025-4-3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學文教授『溯源求本,臟腑並調』學術思想發微

周學文教授積五十載臨證心得,構建『溯源求本,內外相濟,臟腑並調,尤重於脾』的學術體系,其特色在於突破臟腑分野,融通內外治法,今擇要闡發其學術精粹。

一、以癰論治胃潰瘍的範式創新
胃潰瘍『紅、腫、熱、痛』之鏡下特徵,實與外科癰瘍機理相通。周教授獨創性提出『毒熱蘊胃』病機三階論:毒熱內蘊→胃絡瘀阻→熱腐成癰。其創新性體現在三方面:首先確立『毒熱』為關鍵病因,通過膽汁逆流、情志化火等多路徑驗證;其次移植外科消(清熱解毒)、托(化瘀通絡)、補(生肌斂瘍)三法;更提出『膽胃同病』的傳變規律,為膽汁反流性胃炎治療奠定理論基礎。臨床以仙方活命飲化裁,取金銀花、連翹消熱毒,白及、三七托瘡生肌,佐柴胡疏利膽腑,構建了內癰治療的完整理法方藥體系。

二、從脾論治代謝病的理論突破
在血脂異常治療中,周教授提出『脾虛痰瘀互結』核心病機,創製『內清外柔』治法:內清者,以蒼朮、澤瀉健脾化濁;外柔者,取丹參、地龍通絡柔脈。其創新點在於揭示脾失健運致脂濁內停、久必入絡的病理鏈條,將傳統化痰祛瘀法升華為『脾-絡』同治模式。血脂絡欣方中白朮、茯苓健運中州,佐以水蛭破血不傷正,體現『治絡當取蟲蟻』的學術思想。

三、肝脾同調治療膽胃病的診療體系
針對膽汁反流性胃炎,周教授發現『肝膽鬱熱-脾虛濕阻-膽逆犯胃』的複合病機,創立疏肝(柴胡、鬱金)、健脾(黨參、白朮)、降膽(旋覆花、代赭石)三步療法。其特色在於:首次明確膽汁反流屬『膽氣上逆』範疇,提出『膽胃不和責之於肝』的傳變觀,臨床驗證調肝實為治膽關鍵。

四、毒損肝絡說的臨床價值
慢性肝損傷治療中,周教授總結『濕熱瘀毒-絡脈損傷-症積形成』三期規律,創清肝(垂盆草、田基黃)、化濕(茵陳、虎杖)、通絡(鱉甲、絲瓜絡)並舉治法。其創新在於提出『毒損肝絡』病機學說,將肝纖維化歸為『絡病』範疇,為抗纖維化治療提供新思路。

周教授學術思想之精髓,在於以脾胃為樞機,構建『臟腑-經絡-毒邪』三維辨證模型。其理論創新既承【內經】『脾胃為後天之本』要旨,又融匯葉天士絡病學說,更結合現代內鏡病理成果,堪稱傳統醫學現代化研究的典範。尤其『以癰論治』思想突破內科外治藩籬,為消化系統炎症性疾病治療開闢新徑,彰顯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智慧。
胡吞 發表於 2025-4-16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學文教授學術思想發微:從"以癰論治"到臟腑調衡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創新

周學文教授積五十載臨證心得所建構的學術體系,實為當代中醫脾胃病研究的重要範式。其"溯源求本,內外相濟,臟腑並調,尤重於脾"的診療思想,既承【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旨,又融匯外科治法於內科實踐,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論-臨床體系。

一、"以癰論治"的範式轉換意義
胃潰瘍"內癰說"的提出,突破了傳統胃痛辨證框架。周教授敏銳觀察到潰瘍活動期"紅、腫、熱、痛"的病機特質,將外科消托補三法創造性轉化為內科治法。其"毒熱病因學"包含三重辨證維度:其一,形質之毒(胃黏膜糜爛滲出);其二,功能之毒(膽汁反流、氣機逆亂);其三,代謝之毒(濕熱蘊結、瘀毒互結)。這種多維度病因認知,使清熱解毒法在胃潰瘍治療中獲得精準定位。臨床實踐表明,以仙方活命飲化裁的消癰方劑,能顯著改善潰瘍周圍充血水腫,驗證了"效因互證"的科學性。

二、臟腑相關理論的動態平衡觀
在膽汁反流性胃炎治療中,周教授提出"肝脾並調,膽胃同治"的調控策略,深刻體現了【素問】"升降相因"的氣化思想。其創新性在於:
1. 建立"肝-膽-脾-胃"四維調節模型,通過疏肝利膽降逆(如柴胡、鬱金)、健脾和胃(如白朮、茯苓)的雙向調節,恢復消化軸生理平衡。
2. 發現膽汁反流存在"因郁致逆-因虛留邪"的惡性循環,治療需解郁與補虛並舉。
3. 創製"血脂絡欣"方證相應,以健脾化痰為本(黃芪、半夏)、化瘀通絡為標(丹參、三七),實現血脂異常的標本同治。

三、慢性病治療的毒損理論拓展
對於慢性肝損傷"濕熱夾瘀-毒損生積"的病理演變,周教授發展出三級干預策略:
初期清肝解毒(茵陳、梔子)、中期化濕通絡(虎杖、澤蘭)、後期扶正消積(鱉甲、黃芪)。這種動態辨證體系,將傳統"久病入絡"理論發展為可操作性治療方案。

周教授學術體系的價值在於:其一,實現外科理論與內科實踐的跨學科融合;其二,建立臟腑相關的系統調節模式;其三,發展出"毒損絡脈"的病理學說。這些創新既根植於【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傳統,又融合現代內鏡病理學認識,堪稱傳統醫學現代轉化的典範。其重視脾胃樞紐作用的治療哲學,對當代代謝性疾病防治尤具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