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7|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逼孩子學習和放任孩子,哪個更殘酷?看完家長沉默了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小別離》裡面有這樣一句經典台詞:

『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完了』『我知道學這些沒用,但對不起,它就考這些沒用的』。

或許點中了大部分學生家長內心的痛點。【小別離】熱播後,引發了不少討論:父母到底是該逼孩子學習,還是該放任孩子、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呢?

最近有家長反饋說孩子不想學習,但是又不想孩子因爲不學習而落後於其他孩子,今天和大家來讀一讀下面這篇文章的故事,相信能給很多家長一些啟示!

說到這個話題,讓人不由想到著名鋼琴家郎朗的成長之路。

郎朗的父親郎國任曾在【我和郎朗30年】這本書中講述了郎朗成功背後鮮爲人知的故事及其奮鬥中的坎坷經歷。郎朗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曾說:『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天賦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努力去獲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

『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然而也有很多人認爲:郎朗是被逼出來的『匠人』,其父親的教育方法畢竟只對少數人有效,對這種犧牲童年幸福的成長方式不敢苟同,孩子在童年時期應該『放任』一下。

d92b7faba6fd499a633c35f8787d2596.jpg

逼的是一種父母對孩子未來的一種堅持。

樂壇天王周杰倫做客【魯豫有約】,曾坦言,自己學琴是被逼的。一開始他學的是畫畫,但玩性大,水平久未長進,很快便放棄了。後來他改學鋼琴。

爲了防止兒子重蹈覆轍,每當他練琴時,媽媽就拿著棍子站在後面,爲此,一站就是五六年……節目中,周杰倫說,要是沒有媽媽當年的逼,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身爲父母的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喜新厭舊』的典型。一個玩具,到了孩子手上,喜歡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天。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小孩好奇心強,求知慾也大,一旦熟悉了一件東西,熱度很快會消失。

但學習一項技能,除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而父母的逼,就在於引導孩子懂得堅持。

有這樣一道考題: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覆嘗試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會是多少?備選答案有:10%、23%、38%、63%。結果,大多人選了10%,少數人選23%,極個別選38%,63%幾乎無人問津。

然而,正確答案恰是: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著失敗率是99%,按反覆嘗試100次計算,失敗率就是99%的100次方,約等於37%,最後成功率應是100%減去37%,即63%。

一件事,反覆嘗試與堅持,它的成功率竟能由1%上升到63%。可見,孩子在學藝過程中,遇到犯懶等一些力不從心的困難時,引導孩子不拋棄、不放棄,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父母這種『逼』,是幫助孩子讓夢想照進現實的必修課。

2764ec258a297407d4c62360e208ae6e.jpg

孩子,人生前期不嫌麻煩,後來才不會錯過讓你心動的風景。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蔡康永【康永,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簡訊】

蔡康永的這段話在年輕人聽來,會有一種自己曾經可以做卻沒有盡全力去做的後悔感。在做父母的聽來,卻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

在孩子想放棄游泳的時候,應該對他說一聲:孩子,你再堅持一下;在孩子覺得英文困難之時,應該幫助他愛上英文,給他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太任性。不要讓未來的孩子埋怨你現在沒有逼他堅持,折騰未來的你。

f85f3b5b7c0abf1d2f59553b0abf8f19.jpg

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

父母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飛多遠。好的父母應給孩子這兩樣:一是健康的生命;二是『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的能力!

有個朋友是一所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年紀輕輕已是正高職稱,在業內很有名氣。她的孩子比起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即使孩子沒那麼努力,相信依靠她的社會地位與收入,孩子將來也會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然而這個朋友並不滿足於孩子的『衣食無憂』,她深知,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比拼的不僅是孩子本身,也是孩子家長自身的教育水平、眼界閱歷、對政策的了解,以及物質條件、軟性資源、教育參與度、對孩子投入的時間精力等等。於是從孩子兩三歲起,她就開始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愛好,陪孩子讀國學經典、帶孩子聽音樂會等。

然而有些家長,在孩子該學各種技能的時候卻放任孩子玩遊戲、看電視、玩手機,完全忽視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舉個例子,李小璐和賈乃亮的女兒、國民閨女小甜馨因其好性格受到網友的喜愛,依靠其知名度以及父母爲其打下的基礎,相信將來也不會過的太差。然而李小璐、賈乃亮還是沒有放鬆對小甜馨的教育,雖然才四歲,芭蕾已經跳的像模像樣了!

孩子被『逼』學習的過程可能是『殘酷』的,但在殘酷的背後,可以看出父母培養孩子各項特長的遠見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心。我們不一定都要學習郎國任似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須讓孩子懂得學習和堅持的意義,決不能讓放任害了孩子。

最後,附上一段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學習的年齡被『逼』出無限潛能,每個父母都可以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能量。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7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之道的兩難抉擇:論"逼"與"放"的辯證智慧

【論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語道破教育之真諦。然觀今日教育之困境,實爲"逼"與"放"的二元對立所致。細究之,二者非絕對矛盾,實乃教育之一體兩面。

"逼"者,非蠻力強求,實爲引導堅持。【禮記】言"玉不琢,不成器",正道出適度規訓之必要。郎朗之父的"逼",實爲在發現天賦後的刻意培養,其本質是幫助孩子突破舒適區的教育智慧。觀歷代大家成長軌跡,從王獻之"墨池"苦練到歐陽修"畫荻"勤學,皆見適度督促之功。

"放"者,亦非縱容懈怠,實爲尊重天性。陶行知先生倡"生活即教育",正謂教育須順應兒童自然發展規律。然放任絕非不教,【顏氏家訓】早有警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中庸之道最爲可貴。程頤言"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道出興趣培養之關鍵。教育當如春雨潤物,既需規範引導,更需激發內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恰可解此困局:在尊重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培養真知。

今之父母當思:教育非"逼"與"放"的簡單選擇,而是把握時度的藝術。孔子"因材施教"四字,仍是解決此難題的不二法門。真正的教育智慧,在於讀懂孩子,在關鍵處施力,在必要時放手,最終達致"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4-10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逼"與"放":從郎朗、周杰倫案例看堅持的辯證法】

在教育學的永恆命題中,"逼"與"放"的辯證關係猶如陰陽兩極。郎國任的戒尺與周杰倫母親的藤條,表面看是強制手段,實則暗合【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爲裘"的漸進之理。考諸典籍,【顏氏家訓】有云:"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此中智慧,恰爲當代教育困局提供解方。

心理學中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揭示:兒童潛能需在成人引導下方能突破現有水平。郎朗每日八小時琴鍵苦修,周杰倫六年棍棒下的黑白鍵跳躍,正是維果茨基理論的最佳註腳。數據表明,世界級音樂家平均需經歷6000小時刻意練習方能嶄露頭角,這印證了【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的古老訓誡。教育之"逼",實則是以外部驅動力彌補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不足。

然【論語】有言"過猶不及",王陽明在【訓蒙大意】中特別強調"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當代腦科學研究顯示,長期高壓會導致杏仁核持續激活,反損認知功能。芬蘭教育案例證明,遊戲化學習可使知識留存率提升至75%。故真正的教育智慧,當如孔子"循循然善誘人",在設定明確邊界(禮)的同時保留自主探索空間(樂)。

概率論中的"獨立事件疊加效應"與【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智慧異曲同工。那個63%的成功率公式,恰似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數學表達。但需要辨明的是:堅持的對象應是符合"最近發展區"的合理目標。如朱熹所言"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在鋼琴前放置沙漏而非棍棒,將百次練習分解爲十個"十日計劃",此乃"逼"的藝術化境。

教育本質上是"引發主體自覺"的過程。程頤所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道破天機:真正的堅持終須轉化爲內在驅動力。觀郎朗成年後對父親的感恩,周杰倫【聽媽媽的話】的創作,可見外力之逼唯有內化爲自律,方達教育圓滿。今日父母之責,不在二選其一的粗暴抉擇,而在把握"逼之有度,放之有法"的中道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