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4|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教育不好孩子,是因爲你沒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8-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舊式教育和一些較爲人知的教育方式中,孩子並未被視爲真正的人。在他們生命的最初幾年,孩子往往被迫去適應大人的社會,因而完全背離了孩子的天性。

快樂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一個人應該通過教育獲得能力和性格上的獨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這也是兒童在童年時代的發展所帶給我們的啟示。

efa76c7bbfa31d52e91f737c5468355f.jpg

當成人放棄對兒童的壓制,試著去研究和了解兒童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現時,就能夠清楚地體會到,兒童的內心世界遠比成人認定的要豐富而成熟得多。

如果兒童還不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他們得到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兒童做事沒有規律,是因爲曾有人隨意地強迫他們去有規律地做事情;如果兒童懶惰,是因爲他們曾被強迫去工作;如果兒童不聽話,是因爲曾有人強迫他們去聽話。

bb48282df035ad421a4953c28bc49536.jpg

在一個真正屬於兒童的地方,兒童會儘量好好表現,注意自己的舉止,控制自己的行爲。在這種情況下,兒童不需要外在激勵就能夠不斷地自我完善。我們能從兒童的臉上看到全新的喜悅和驕傲,偶爾還會看到一種無法形容的得體禮儀,這些都說明了兒童天生就能夠改進自己的行爲,而且他們也喜歡如此。

d2efffdcb824e620ac82e2094e837d94.jpg

在舊式教育和一些較爲人知的教育方式中,孩子並未被視爲真正的人。在他們生命的最初幾年,孩子往往被迫去適應大人的社會,因而完全背離了孩子的天性。在這些教育形式里,孩子只是一個『未來式』而非『正在進行式』。

31dfb1e5466221b1f43e61361fb54815.jpg

源自於兒童神奇內心世界並自然流露出來的自發性,長期以來都被成人的強勢和不合時宜的干預死死地壓制住了。成人認爲每一件事情自己都能夠做的比孩子好,想當然地把成人的那一套行爲模式強加在兒童身上,強迫兒童放棄他們自己的願望和行動、順從成人的意志、服從成人的控制。

bd54fef3be502e64f5517fdf97c5250e.jpg

下面是一些爲孩子布置環境的原則:

  • 家具要輕巧,擺放在方便孩子移動的位置上。

  • 照片要貼在他們視線所及的高度上,讓孩子能夠不費力的看到。

  • 家裡面的東西要讓孩子都能夠使用,還要讓孩子多參與一些家庭的日常事務,比如穿衣服、梳頭洗臉,甚至掃地、清理地毯等。

  • 兒童周圍的物品應該堅固而具有吸引力。

54abcb61fe11247a2e2577e7d594cca5.jpg

孩子自身有一種能控制自己內心生活的東西:這就是他自我發展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引導他去觸摸某種東西,去熟悉它。而我們卻對他說:『別碰。』他到處跑動是爲了能夠走得穩當,我們卻叫道:『別跑。』他問我們問題是爲了獲得知識,但我們卻回答:『別煩人。』

1f72e629c064626bd76bca1ac6afa4c6.jpg

如果我們對兒童進行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總是想擴大自己的獨立範圍,總是希望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想自己拿東西,想自己穿衣服脫衣服。這些都不是我們要求兒童做的。他們的願望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我們常常本能地想去阻止他們。但我們要知道,我們阻止的不是兒童的行動而是自然的法則,兒童的行爲是由自然法則引導的,兒童是在遵循自然的法則行事。

5aa5c4e16c4c9a648b8c1dc7f5906b18.jpg

與兒童最親近的人——母親或是老師,反而成爲在兒童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對他們造成危害的人。

正是成人,讓孩子變得疑惑、叛逆,什麼都不會做;是成人剝奪了孩子旺盛的精力,壓抑了孩子獨特的個性。成人急切地糾正孩子的錯誤、彌補孩子的心理缺失、完善孩子的性格缺陷,卻不知道孩子的這一切問題都是由成人造成的。

6c80a09d91fbc765eb6049ff334b3d2f.jpg

母親必須要回歸自然。母愛也是一種偉大的自然力量,應當爲科學家所重視,致力於這種研究,並協助母親重新恢復她們失去已久的本能。我們應該教育母親學習這種知識,讓她們能夠從孩子一出生就給予他們心靈的保護,而不是把孩子交給受過訓練的護士,儘管那種護理非常講究衛生,但那只是在表面上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實際上,孩子在這種照顧下,很可能因爲精神困頓或心靈匱乏而死去。

6a787eb1f055ff48cfb5138e4da65e3d.jpg

當爲孩子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條件後,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盲目幫助孩子的衝動,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總是去干涉他們,當然也不能漠不關心。當孩子專心地去做他麼眼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時,他們會非常安靜,樂在其中地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樂。這時,我們什麼也不需要去做,只需要站在孩子的旁邊默默觀察他們。

ec6d644789b42961ff39047a9fc625d0.jpg

孩子的恐懼和說謊一樣,也是由被迫順從引發的。這種情緒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其他情緒反應更爲嚴重,因爲它會使孩子的想像與感覺發生混亂。這種情緒上的混亂常常發生在缺失內在發展機會的孩子身上。

33ebec77d691656d2ddad3fee33c87cc.jpg

爲成長加優!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4-10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道:以童爲本的啟蒙哲學】

中國傳統教育智慧中,孟子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恰恰揭示了現代教育困境的核心。兒童不是待填充的容器,而是具有完整人格的獨立個體,這一認知在【禮記·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的古訓中早有印證。

兒童教育存在三重異化:其一爲時空錯位,將"未來公民"的期待強加於當下;其二爲角色倒置,以成人標準規訓自然天性;其三爲互動失衡,用單向灌輸取代雙向對話。王陽明【訓蒙大意】批評"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這種教育暴力至今仍在延續。兒童表現出的所謂"不當行爲",實則是其生命力對壓迫環境的創造性反抗。

真正的教育應建立在對兒童認知規律的深刻理解上。宋代朱熹提出"循序漸進"的原則,與現代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不謀而合。兒童的學習呈現三個特徵:首先是具身性認知,需通過肢體接觸建構世界圖式;其次是情境化學習,在真實生活場景中自然習得;再次是螺旋式發展,呈現"嘗試-修正-完善"的演進軌跡。明代呂坤【呻吟語】所言"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正是對這種發展特性的準確把握。

創設適宜環境需遵循"四適原則":適形(符合兒童體型的器物)、適位(便於兒童取用的陳設)、適度(符合認知能力的任務)、適時(順應發展節奏的要求)。【顏氏家訓】記載的"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說明環境互動的重要性。具體實施可參考:設置90厘米高度的展示區,提供1.5公斤以內的清潔工具,設計30分鐘爲單位的活動模塊,這些數字背後是對兒童生物力學特徵的尊重。

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應是"腳手架"而非"雕塑家"。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智慧,與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遙相呼應。成人需要完成三個轉變:從指令者退位爲觀察者,從評判者轉型爲記錄者,從主導者蛻變爲協作者。如程頤所言"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真正的教育發生在兒童主動探索的每個瞬間。

當代教育需要重建"童心哲學",這不僅是方法論的革新,更是教育倫理的重構。當我們學會用兒童的耳朵傾聽,用兒童的眼睛觀察,用兒童的心靈感受,方能如張載所言"爲天地立心",在守護童真的過程中,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讓每個生命按照其本性茁壯成長。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4-14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兒童教育之本在於通心達性】

教育之道,當以通心達性爲要。今觀時下教育之弊,其根本在於成人世界以己度人,強令兒童就範於既定規範,此實爲削足適履之舉。【禮記·學記】有云:"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此語道破教育真諦。兒童非縮微之成人,實乃具獨立精神之完整個體,其心靈世界自有其運行法則。

一、兒童天性之遮蔽
今之教育,常犯"揠苗助長"之忌。兒童舉手投足間,皆被冠以"不當"之名。老子曰:"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嬰兒本具天然之德,而成人以"別碰""別跑""別煩"諸語,層層設限。此非教育,實爲禁錮。蒙台梭利所見兒童"神奇內心世界",正與【孟子】"赤子之心"說相印證。兒童之懶惰、無序、逆反,實爲被扭曲天性之反彈,猶如屈曲之木必求伸張。

二、環境創設之道
【三字經】云:"性相近,習相遠",環境塑造之功大矣。家具輕巧可移、圖畫垂手可及、器物堅固美觀,此非簡單陳設,實爲"隨方設教"之實踐。王陽明【訓蒙大意】主張"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今之環境布置,亦當循此理。兒童參與家務,非爲勞務,實乃"灑掃應對"之古訓現代表達,使其在具體事務中體認生命與萬物的聯結。

三、自主發展之要義
【周易】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此中深意,今人多未領會。兒童觸摸、奔跑、發問,皆爲其"格物致知"之本能。程頤言"學者須要自得",兒童教育尤當如此。成人當如園丁,提供沃土而非塑造枝幹。兒童臉上自然流露的"得體禮儀",恰是【中庸】"率性之謂道"的最佳註腳,證明道德本可自然生發,不必全賴外鑠。

四、古今對話之啟示
孔子教學"各因其材",朱熹強調"循序漸進",此等智慧與現代兒童教育理念若合符契。成人當戒除"好爲人師"之弊,轉存"童蒙養正"之心。如陸九淵所言"宇宙即是吾心",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本自具足,成人干預當如"時雨化之",過猶不及。

結語:
教育之真諦,在於以敬畏之心觀照兒童精神世界。如張載【正蒙】所示"民胞物與"之境,成人當視兒童如天地間獨立生命,而非實現自我期待之工具。唯有回歸"天人合一"之傳統智慧,方能在現代教育中實現"尊德性而道問學"的理想境界。兒童教育,終究是成人的自我修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