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9|回复: 2

[中医理论] 解剖是针刀技术的重要基础

[复制链接]
郭长青 发表于 2016-12-2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针刀医学是近年在临床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新学科,因其卓然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在医学界备受争议,但又因其显著的临床疗效,备受患者和践行针刀医学的医生的推崇。

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使用粗直径的注射针头为一例患者成功分离了手掌肌腱粘连,恢复了掌指关节的屈伸功能。在这个病例的提示下,朱汉章提出了把针灸针和手术刀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设想,并且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新的治疗工具——针刀。从此针刀诞生了,后来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最终形成了一门新学科——针刀医学。正如朱汉章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为学生作演讲时所说:“针刀首先是一个灵感,接着是一个技术,后来发展成一套理论,一个理论体系。”

针刀闭合性手术是针刀医学的一个主要治疗方法。所谓针刀闭合性手术,是指针刀治疗是在盲视下进行的,针刀通过体表针孔大小的创口,沿特定入路使针刀刀刃到达体内的特定治疗部位,进行松解剥离等操作以达到治疗目的。在进行针刀闭合性手术时,施术者看不到刀刃松解剥离的特定治疗部位。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的外科手术英文Operation是打开的意思,即进行手术时必须打开看清楚才行,且外科手术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手术视野要充分暴露,强调手术时视野越清楚越好,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充分完成外科操作。而针刀闭合性手术正好与之相反,是在盲视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施术者不能对实施部位的解剖了然于胸,则针刀治疗的安全性就不能保证,甚至带来医源性损伤。

传统针灸学重视经络和腧穴,对解剖学的重视程度不高,而针刀医学吸收了外科手术技术,十分重视人体解剖学。熟练运用针刀技术,发挥针刀治疗最佳效果,避免医源性伤害,就必须熟练掌握人体解剖,所以解剖学是针刀技术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有骨科手术经历或者疼痛科穿刺经历的医生更容易掌握针刀技术的原因之一。

解剖学是个古老的学科,随着临床需求的增多不断分化出多种解剖学分支,如断层解剖学、口腔解剖学、美容解剖学等。朱汉章所著的奠基性著作《针刀医学原理》也提出了针刀治疗必须掌握系统的体表定位学、精细解剖学、立体解剖学和动态解剖学等内容。但长期以来,没有一部专门为针刀临床应用服务的解剖学著作,从业者不得不从其他解剖学著作中去搜索可以为针刀所用的解剖学知识。

李石良教授是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常年从事针灸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针刀医学也有10多年之久。李石良深知解剖学对于针刀医学的重要性,决心编著第一部专门服务于针刀治疗的解剖学著作。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毅然脱产两年,借助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教研室的专业平台,根据针刀临床的常见病种和部分疑难疾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剖学研究,专心致志地完成了针刀问世以来第一部针刀应用解剖学著作——《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的问世,填补了针刀应用解剖学著作的空白,该书分上下两册,约50万字,解剖图片近1000帧。该书最大的特点是从针刀临床实际出发,以针刀临床病证为主线,通过真实、清晰的尸体解剖标本对针刀治疗中所用到的应用解剖学知识进行了直观展示。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具有如下六个显著特点:

以尸体解剖标本为基础展示针刀临床的应用解剖

李石良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教研室,开展了为期2年多的针刀应用解剖学观察。书中展示的针刀应用解剖学内容均以真实的尸体解剖标本为基础,更加直观和符合临床实际。

详细论述针刀治疗点的治疗入路层次

针刀的治疗方案是由一些具体的治疗点组成。对每一个治疗点的操作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操作步骤。该书不仅介绍了疾病的治疗思路和选点依据,而且对每个治疗点的入路层次进行了详细论述。从体表定位、入路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组织、毗邻组织结构、松解目标组织等一一客观展示,使施术者在不能直视的情况下对于针刀的手术入路层次了然于胸,最大可能地发挥针刀的治疗作用,同时避免医源性伤害。

提出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听力障碍等疾病的病因病理新见解

李石良对于颈源性头痛以及颈源性听力障碍的临床研究一直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基于大量的临床数据以及应用解剖学观察,他对这两种疾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新的见解,并且制定了规范的针刀治疗方案,同时对该方案进行了严格的临床验证,得出了翔实、可靠的临床数据,有力推动了这两种疾病的科学规范治疗。

系统整理蝶腭神经节刺激术应用解剖和技术操作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鼻炎是北京同仁医院李新吾教授的特色技术,对各种类型的鼻炎疗效显著。但是由于蝶腭神经节位置深,局部结构复杂,治疗操作难度大,临床推广困难。即使很多医生知道该治疗技术,但是也因其操作难度大、成功率低、患者痛苦大而却步。基于这种情况,借助真实的尸体解剖学观察和临床三维重建影像学技术,李石良系统整理总结了蝶腭神经节刺激术应用解剖和技术操作,使该技术的入路层次清晰,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力促进了蝶腭神经节刺激术的临床推广。

对疑难和复杂疾病增加“体会与说明”

对于疑难和复杂疾病的处理是临床的难点,这类疾病纵使有规范的治疗方案,但对于具体病例来说,治疗方案的灵活应用仍是取效的关键。因此对于这类疾病,李石良基于自己切身的临床体会,对一些有争议或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说明,对于针刀临床医生开阔临床思路以及消除疑虑大有裨益。

以解剖学和临床为依据处理临床争议

针刀医学重视解剖学研究,但是对于解剖结构的模糊认识容易带来不符合事实的联想,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容易产生危险。例如,有学者认为寰枕间隙狭窄的原因是寰枕后膜挛缩所致,因此认为针刀治疗时,要“在枕骨大孔边缘正中选取一点作为进针点”“当刀锋刺达骨面后小心移动刀锋,下移至枕骨大孔下缘”“横行切寰枕筋膜1~2刀,切割时刀锋应始终不离枕骨大孔边缘”。通过解剖学观察,李石良认为这种操作风险很大,很容易损伤延髓,导致病人死亡,酿成重大医疗事故。从解剖学结构分析,寰枕后膜只是一层十分薄弱的致密结缔组织,不足以造成寰枕间隙的狭窄。临床实践证实,在下项线、枕外隆凸下缘、枢椎棘突、寰椎横突等位置进行有效松解可以达到缓解寰枕间张力、恢复寰枕间隙的目的。对于这种情况,李石良采取以解剖学和临床为依据的方式处理临床争议,客观地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具有鲜明的特色,图片清晰直观、论述详细客观,图文并茂,层次分明,可以作为临床医生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在校学生的教学参考书。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加强针刀医学理论和实践基础,促进针刀学科发展,促进针刀医学的推广应用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3-2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解剖学在针刀医学中的基础性地位》

针刀医学作为融合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外科技术的创新学科,其技术核心在于"以闭代开"的治疗理念。解剖学知识实为针刀施术者不可或缺的基础素养,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立体解剖认知是精准施术的前提。针刀闭合性手术要求术者通过触觉反馈与解剖标记,在非直视状态下准确定位深部组织。如处理腕管综合征时,必须掌握正中神经在屈肌支持带下的走行规律,方能避免神经损伤。朱汉章教授创立的"体表投影定位法",正是建立在系统解剖学基础上的空间定位体系。

其次,动态解剖理解保障治疗安全性。针刀治疗颈椎病时,需考虑患者体位变化对椎动脉走行的影响。尸体解剖的静态认知必须结合活体功能解剖学知识,方能预判针刀路径上血管神经的位移规律。现代影像解剖学的发展,更为针刀治疗提供了动态参照依据。

最后,微观解剖研究推动技术创新。随着筋膜学说的深入研究,针刀治疗已从单纯的肌腱松解发展到筋膜网络调节。2016年国际解剖学大会确认的"筋膜连续体"理论,为针刀治疗慢性疼痛提供了新的解剖学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针刀医学的解剖认知具有鲜明特点:既需掌握西医层次解剖,又要理解中医经筋分布;既要熟悉静态结构,更要把握动态关系。这种多维度的解剖学素养,正是确保针刀治疗"微创高效"的学术根基。建议针刀研习者当以《格氏解剖学》为基础,结合《黄帝内经》经筋理论,构建独特的解剖认知体系。
iceyue 发表于 2025-4-18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剖学:针刀医学的立术之本与精进之阶

针刀医学作为融合传统针灸与西医外科精髓的新兴学科,其技术核心在于"以闭合法行开放术之功",这一独特治疗范式对解剖学知识提出了极高要求。解剖学之于针刀,犹如经络之于针灸,既是技术实施的物质基础,更是安全疗效的理论保障。朱汉章教授创立的"四维解剖学"体系(体表定位学、精细解剖学、立体解剖学、动态解剖学),实为针刀医学对现代解剖学的创造性发展。

针刀闭合性手术的"盲操作"特性,要求术者必须具备"内视"能力。这种能力非凭空可得,而是建立在三维解剖结构的精确掌握之上。正如《医宗金鉴》所言:"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针刀治疗时,刀刃所至之处,神经血管的走行、肌肉韧带的层次、骨关节的立体关系,皆须在术者心中形成精确影像。李石良教授团队编撰的《针刀应用解剖学》之所以成为行业典范,正是因其将传统解剖知识与针刀临床路径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大体解剖"到"手术解剖"的认知跃迁。

比较针刀医学与传统针灸在解剖认知上的差异颇具启示。传统针灸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重视经络的循行联系;而针刀医学则要求"既得其穴,更明其构",在保持经络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局部解剖的精确性。这种差异恰如《黄帝内经》中"上守神,下守形"的辨证关系,针刀医学在形神统一中找到了新的平衡点。临床实践表明,具有骨科或疼痛科背景的医师更易掌握针刀技术,正是因其具备扎实的局部解剖学训练。

针刀医学的解剖学要求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体表定位是入门基础,精细解剖是安全保障,立体构思是技术关键,动态认知则是境界升华。随着超声引导等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当代针刀医学正在经历从"经验解剖"到"实证解剖"的转变。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解剖学作为针刀医学"立术之本"的地位不会改变,反而会随着临床需求的拓展而不断深化。未来针刀解剖学的发展,必将沿着微观化、数字化、个体化的方向继续精进,为这一特色医学提供更为坚实的学术支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