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F 高曉松 <魚羊野史> 第三卷 算 什 麼 文 藝 青 年 不 讀 卡 夫 卡 O R F
在我成長的年代裡,如果一個男生連卡夫卡都沒看過,是沒辦法追到女生的。當時文藝青年最占上風,那時還沒有什麼富二代,也沒有什麼海天盛筵,文藝青年們經常在戶外的草地上聊天、彈琴。聊天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村上春樹有一部長篇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可以說我們是在卡夫卡作品的伴隨下成長的。 卡夫卡的書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讀一遍,中年讀一遍,晚年還應該再讀一遍。不同的階段讀卡夫卡,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年輕的時候讀卡夫卡會覺得非常神奇、詭異、荒誕,而且前衛、先鋒,覺得自己讀卡夫卡好有文化。 那時讀卡夫卡完全是懷著那種我必須看下去的心情去看的,要不然還能算是文藝青年嗎?其實我當時讀卡夫卡並沒有特別深的感受,就像【城堡】這種小說,冗長極了,我記得看的過程中我睡著了七八次,但還是要堅持著看完,因爲是文藝青年就一定要讀卡夫卡。 卡夫卡:??? 卡夫卡有很多短小的作品非常精彩,到現在我還能背誦出來。其中有一部叫【出門】(又譯【起程】),寫主人跟僕人之間的對話: 『遠處傳來了號角聲,我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他不知道,他什麼也沒聽到,什麼也沒聽到。在門口他攔住我說:「你這是要去哪兒啊,我的主人?」我說不知道:「只是離開這兒,離開這兒,離開這兒就是我的目標。」什麼口糧也不能搭救我,這可是一次真正沒有盡頭的旅程。』 這篇短文特別好地表現了卡夫卡作品的風格,即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當時的文學作品有各種各樣的風格,比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等,卡夫卡的表現主義風格奠定了整個西方現代文學的一大流派。我正打算翻譯的一部作品,是【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寫的,就是典型的表現主義風格作品。 卡夫卡的人生也富有表現主義色彩,他訂了好多次婚,但一次也沒有結成。從卡夫卡的作品中,你就能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極爲頹喪,不能入世。表現主義也是基於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從充滿熱情入世的生活態度變成了對這個世界『冷眼嘲觀』。卡夫卡就長了這樣一雙眼睛,他一直都在冷眼旁觀自己,冷眼旁觀這個世界。就是在這樣的頹廢和沮喪中,卡夫卡度過了一生,終年只有四十一歲,還沒有我現在的年齡大。 卡夫卡實際上是捷克人,但是各種介紹都說他是奧地利作家,因爲當時還沒有捷克這個國家,奧匈帝國是當時中東歐地區最大的國家,它包括後來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半個波蘭、半個南斯拉夫,義大利的一部分也屬於奧匈帝國。卡夫卡就出生在捷克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猶太人真的很厲害,我最喜歡的幾個作家,像卡夫卡、茨威格都是猶太人。 我曾經去過卡夫卡的故居,完全不像我們這兒的大作家故居那麼豪華,卡夫卡的故居非常簡陋,是一間特別低矮的小房子,也沒做過什麼特別的裝修,就是原來的樣子。 黃金22號 卡夫卡在布拉格生活了一輩子,一直都在做小職員,一生不得志,臨終前他立的遺囑希望把所有作品都燒掉,還好執行人沒有執行他的遺囑,這才有了後來偉大的波瀾壯闊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 紀念卡夫卡大師。 你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隻手擋開點兒籠罩著你的命運的絕望,同時,用另一隻手記下你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 ——卡夫卡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李輝長達22年的漫長寫作,講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尋訪,包括去布拉格尋訪卡夫卡,於牛津悼念奧威爾,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險人生,到阿姆斯特丹與巴黎體悟梵谷、西奧兩兄弟的永恆情誼……也探知了淹沒于波茨坦的歷史煙雲和消失在香港遠郊的民國往事,點擊原文連結或掃描二維碼即可擁有。 責編:綴可愛的咪咪醬蒙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