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4|回復: 4

[雑家] 【张成讲易】《周易》的影响

[複製鏈接]
大成易经 發表於 2017-11-27 15: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43072117.jpg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庄子·天下篇》将其概括为“易以道阴阳”。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如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否卦卦辞说:“大往小来”;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上九爻辞则说:“亢龙有悔”,这些都体现了物极则反的道理。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象、数、理、占,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模拟表达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它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它不但影响中国的文字,关键它还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周易》也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其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的大量知识,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历经种种坎坷与考验,或褒或贬,时衰时兴,却依然默默地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历代《易经》的著名注本除以上两种外,还有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清朝李光地的《周易折中》,都对后人治《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章来源:喜马拉雅FM【张成老师】《易经运用智慧》专辑
p58012868.jpg

遊客  發表於 2017-11-27 19:11
易经辨证呢,不是不是辩证
遊客  發表於 2017-11-28 20:51
张成老师,易学怎么入门呢?感觉太难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钱洽 發表於 2025-4-5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笔谈】《周易》思想体系发微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其思想体系确实呈现出独特的理论架构。就阴阳辩证思维而言,其精微处尤值深究。六十四卦非简单对立组合,实乃呈现"阴阳互藏"的精密结构。如泰卦(䷊)与否卦(䷋)之关系,非止于表象的往来对应,更暗含"阳长阴消"与"阴长阳消"的动态平衡机制。《系辞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是对这种动态平衡的最高概括。

就辩证转化而言,爻位推移尤具深意。乾卦(䷀)从初九"潜龙"到上九"亢龙"的演进,完整呈现了"物极必反"的哲学命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化并非机械循环,《文言传》特别强调"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说明先贤早已认识到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马王堆帛书《易传》中"穷则变,变则通"的表述,更印证了这一思想的早熟性。

关于象数体系,当辨明"观物取象"与"以象尽意"的双重维度。八卦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更是建立了一套"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的符号系统。如坎(䷜)为水象,却可引申至"陷""险"等抽象概念,这种"意象思维"实为华夏文明特有的认知范式。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出纳甲、飞伏等学说,虽流于繁琐,却反映出古人试图构建宇宙模型的努力。

就版本流变而言,当注意三个关键节点:王弼扫象言理,开创义理易学新途;朱熹《本义》复归卜筮本旨,调和象数义理;清儒考据则致力于恢复古易面貌。帛书《周易》的出土尤具启示,其卦序排列以八经卦为纲,与今本"二二相耦"结构迥异,提示我们早期易学可能存在多元发展路径。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实已渗入思维方式的深层。从中医的"八纲辨证"到书法的"阴阳向背",从建筑的"负阴抱阳"到兵法的"奇正相生",无不体现着易学思维的精髓。当代学者当超越简单的"预测学"定位,深入把握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哲学追求,方不负这部"圣人之渊薮"的深刻内涵。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