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2|回覆: 4

[雜家] 【張成講易】【周易】的影響

[複製連結]
大成易經 發表於 2017-11-27 15: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43072117.jpg
  【易經】雖屬占卦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莊子·天下篇】將其概括爲『易以道陰陽』。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如泰卦卦辭說:『小往大來』;否卦卦辭說:『大往小來』;泰卦九三爻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乾卦九五爻辭說:『飛龍在天』;上九爻辭則說:『亢龍有悔』,這些都體現了物極則反的道理。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易】這部書,講的是象、數、理、占,揭示宇宙間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對立與統一的法則,並運用這一世界觀,運用八卦模擬表達自然界、社會和人本身的各種信息。它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範圍很廣,它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社會生產到社會生活,從帝王將相如何治國到老百姓如何處世做人等等,都有詳細的論述,真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周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它不但影響中國的文字,關鍵它還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
【周易】也是我國預測學、信息科學的起源與基礎。其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不僅記載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和醫學方面的大量知識,同時還有預測信息的寶貴方法。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歷經種種坎坷與考驗,或褒或貶,時衰時興,卻依然默默地爲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重大貢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註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義】,爲宋代以後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歷代【易經】的著名注本除以上兩種外,還有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清朝李光地的【周易折中】,都對後人治【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文章來源:喜馬拉雅FM【張成老師】【易經運用智慧】專輯
p58012868.jpg

遊客  發表於 2017-11-27 19:11
易經辨證呢,不是不是辯證
遊客  發表於 2017-11-28 20:51
張成老師,易學怎麼入門呢?感覺太難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錢洽 發表於 2025-4-5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筆談】【周易】思想體系發微

【周易】作爲群經之首,其思想體系確實呈現出獨特的理論架構。就陰陽辯證思維而言,其精微處尤值深究。六十四卦非簡單對立組合,實乃呈現"陰陽互藏"的精密結構。如泰卦(䷊)與否卦(䷋)之關係,非止於表象的往來對應,更暗含"陽長陰消"與"陰長陽消"的動態平衡機制。【繫辭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正是對這種動態平衡的最高概括。

就辯證轉化而言,爻位推移尤具深意。乾卦(䷀)從初九"潛龍"到上九"亢龍"的演進,完整呈現了"物極必反"的哲學命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化並非機械循環,【文言傳】特別強調"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說明先賢早已認識到量變到質變的辯證關係。馬王堆帛書【易傳】中"窮則變,變則通"的表述,更印證了這一思想的早熟性。

關於象數體系,當辨明"觀物取象"與"以象盡意"的雙重維度。八卦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模擬,更是建立了一套"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的符號系統。如坎(䷜)爲水象,卻可引申至"陷""險"等抽象概念,這種"意象思維"實爲華夏文明特有的認知範式。漢代象數易學發展出納甲、飛伏等學說,雖流於繁瑣,卻反映出古人試圖構建宇宙模型的努力。

就版本流變而言,當注意三個關鍵節點:王弼掃象言理,開創義理易學新途;朱熹【本義】復歸卜筮本旨,調和象數義理;清儒考據則致力於恢復古易面貌。帛書【周易】的出土尤具啟示,其卦序排列以八經卦爲綱,與今本"二二相耦"結構迥異,提示我們早期易學可能存在多元發展路徑。

【周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實已滲入思維方式的深層。從中醫的"八綱辨證"到書法的"陰陽向背",從建築的"負陰抱陽"到兵法的"奇正相生",無不體現著易學思維的精髓。當代學者當超越簡單的"預測學"定位,深入把握其"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哲學追求,方不負這部"聖人之淵藪"的深刻內涵。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