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6|回復: 2

[医药资讯] 镇有中医馆、村有中医阁……

[複製鏈接]
荔枝网 發表於 2017-1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丨荔枝网

11月22日,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卫生院中医馆和东台四院中医馆通过盐城市卫计委验收。至此,东台市23家镇卫生院中医馆和328家村(社区)卫生室中医阁全部通过验收。东台市在我省率先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113万东台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11月19日上午,在安丰镇红安村卫生室中医阁,三间宽敞的治疗室内,各种中医治疗设备摆放整齐。村民焦再云在做腰椎牵引治疗,因腰椎疼痛已做了两个疗程的治疗,『农村人腰腿痛、风湿劳损之类的毛病多,中医治疗比打针吃药效果好,家门口做治疗也方便。』

走进安丰中心卫生院300平方米的中医馆,许多患者在排队就诊。院长何春告诉记者,东台市中医院下派1名专家挂职副院长,5名医生坐诊常常忙不过来。过去一年中药饮片销售三四万元,现在每月销售都近10万元。

东台市卫计委副主任陈张介绍,去年6月,东台市强力推动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工作,到去年底,该市23家镇卫生院都建成中医馆,328家村(社区)卫生室全建成中医阁。

在东台各地中医馆阁,科室集中设置形成了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氛围。在每家中医馆,中医诊室、中医治疗室、中药房、煎药室等都成为标配,都配备电针仪、电磁波治疗器等10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和康复设施,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每家中医馆至少配备两名医师、一名专职护士。

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网底在村(社区)卫生室。东台市通过用好『三旧』(旧村部、旧村卫生室、旧学校),实行统一改造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规章制度『三统一』,新建、改造提升了328家村(社区)卫生室,确保每个卫生室中医阁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配有针灸仪、艾灸仪、颈椎牵引椅等中医诊疗器械,打通中医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东台通过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依托东台市中医院对所有村医进行轮训,今年举办的培训班就近40期,培训2000人次。每个中医阁至少有一名村医掌握6项以上中医技能,每家中医馆医生掌握10项以上中医技能。『看身边的中医』成为越来越多东台人的选择。在东台,中医诊疗率超过30%,中医药处方率超过25%,中医非药物疗法占比超过10%。

江苏省卫计委中医医政处处长石健峰说,东台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具有示范作用。9月6日,省政协专题调研推动中医药发展,现场察看了东台四家中医馆和中医阁,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荔枝网』,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4-13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的东台实践及其启示

江苏省东台市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该市通过"镇有中医馆、村有中医阁"的布局,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使113万城乡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更彰显了传统医学在现代基层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东台模式的核心在于系统性构建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在镇级层面,23家卫生院均设立标准化中医馆,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配备10种以上诊疗设备及300余种中药饮片,形成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在村级层面,328家卫生室全部建成中医阁,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配备基础中医诊疗器械。这种"馆阁联动"的布局,使中医药服务真正延伸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东台在推进过程中注重"软硬兼施"的建设思路。硬件方面,通过"三旧"改造实现资源整合,统一建设标准;软件方面,依托市中医院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今年已举办近40期培训班,确保每名村医掌握6项以上中医技能。这种全方位的能力建设,使基层中医药服务从"有"向"优"转变,中医诊疗率已达30%以上。

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到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服务精神,东台实践深得传统医道精髓。通过将中医药融入基层医疗,不仅缓解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压力,更以"简、便、验、廉"的特色降低了群众就医负担。如报道中村民所言,中医治疗腰腿疼痛等慢性病效果显著,且就近就医极为便利。

东台经验对全国基层中医药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一,证明了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展现了政府主导、系统推进的实施路径;其三,体现了传统医学现代化转型的可行方向。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中医药本就是关乎百姓健康的重要工具。东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这一传统"生生之具"焕发新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未来,期待更多地区能借鉴东台经验,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更好地惠及基层群众,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美好愿景。
流星 發表於 2025-4-17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东台市中医药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之典范意义刍议》

江苏省东台市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之举措,实为当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之典范。观其建制规模与实施成效,已形成颇具特色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其经验值得深入剖析。

一、体系建构之完备性
东台市以"镇设中医馆、村建中医阁"为纲目,构建起覆盖市镇村三级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尤值称道者,在于其严格遵循《中医馆建设标准》,每家中医馆均配置中医诊室、治疗室等核心功能区,中药饮片储备达300种以上,诊疗设备皆逾10种。此等硬件配置,非但符合《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要求,更超越国家标准,使"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真正落地生根。

二、人才培育之系统性
东台深谙"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的古训,独创"三轨并行"培养机制:市中医院专家下沉坐诊、村医轮训制度、专项技能考核。每名村医须掌握6项以上中医技能,馆内医师更需精通10项技艺。今年举办40期培训班,受训2000人次,此等培训强度,既承《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之理念,又合现代继续教育之规范,确为固本培元之举。

三、文化传承之创新性
各中医馆阁在空间设计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既保持候诊区、治疗区的功能分区,又通过楹联、药柜等元素营造文化氛围。此种"形神兼备"的设计,暗合《周礼》"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医政传统,使民众在诊疗过程中自然感受中医药文化熏陶。

四、服务效能之显著性
数据显示,其中医诊疗率逾30%,非药物疗法占比超10%,安丰卫生院中药饮片月销售额增长三倍。此成效印证《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的论断,表明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慢性病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

五、示范价值之普适性
东台模式破解了基层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其"三旧改造""三统一"等举措,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正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案例已获省政协专题调研肯定,其辐射效应将促进中医药服务均等化。

结语:
东台实践昭示,中医药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地方创新。其以体系化建设为经,以人才培养为纬,织就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堪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当代范本。建议各地借鉴其"硬件标准化、服务规范化、传承生活化"经验,让岐黄之术真正惠及黎民百姓。

(全文798字)
随缘 發表於 2025-4-19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东台中医药基层全覆盖的范式意义与文化启示

江苏省东台市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的实践,不仅是一项医疗惠民工程,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复兴运动。当23家镇卫生院中医馆和328家村(社区)卫生室中医阁全部通过验收,113万东台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药服务时,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鲜活生命力。

这一成就的取得,首先得益于"三旧"改造与"三统一"标准的有机结合。利用旧村部、旧卫生室、旧学校进行改造,既节约了资源,又延续了场所记忆;统一改造标准、服务规范和规章制度,则确保了中医药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恰如《周易》所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传统医学的现代转型。

尤为可贵的是,东台模式注重中医药文化的整体性呈现。中医馆阁不仅配备完善的治疗设备,更在环境营造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这种"医文合一"的理念,正是《黄帝内经》"形神合一"思想在当代的生动实践。当村民焦再云在中医阁接受腰椎牵引治疗时,他获得的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东台通过举办40期培训班、轮训2000人次村医,使每个中医阁至少有一名掌握6项以上中医技能的村医。这种"授人以渔"的做法,既解决了基层人才短缺问题,又传承了中医"师徒相授"的传统。数据显示,东台中医诊疗率超过30%,中医药处方率超过25%,说明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模式真正赢得了群众信任。

东台实践启示我们,中医药的振兴不能仅停留在殿堂医院,而应深入民间、扎根基层。正如明代医家李时珍采药民间、著书立说一样,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大众。江苏省卫计委对此的肯定,预示着这一模式有望在全省推广,为传统医学的现代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中医药基层全覆盖的东台范式,本质上是一场文化自觉的医疗实践。它告诉我们:传统医学的现代化不是西化,而是要让千年智慧以现代人需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中医馆阁成为村镇标配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