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5|回覆: 2

[醫藥資訊] 鎮有中醫館、村有中醫閣……

[複製連結]
荔枝網 發表於 2017-1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丨荔枝網

11月22日,江蘇省東台市溱東鎮衛生院中醫館和東台四院中醫館通過鹽城市衛計委驗收。至此,東台市23家鎮衛生院中醫館和328家村(社區)衛生室中醫閣全部通過驗收。東台市在我省率先實現中醫藥服務基層全覆蓋,113萬東台人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中醫藥服務。

11月19日上午,在安豐鎮紅安村衛生室中醫閣,三間寬敞的治療室內,各種中醫治療設備擺放整齊。村民焦再雲在做腰椎牽引治療,因腰椎疼痛已做了兩個療程的治療,『農村人腰腿痛、風濕勞損之類的毛病多,中醫治療比打針吃藥效果好,家門口做治療也方便。』

走進安豐中心衛生院300平方米的中醫館,許多患者在排隊就診。院長何春告訴記者,東台市中醫院下派1名專家掛職副院長,5名醫生坐診常常忙不過來。過去一年中藥飲片銷售三四萬元,現在每月銷售都近10萬元。

東台市衛計委副主任陳張介紹,去年6月,東台市強力推動中醫藥服務基層全覆蓋工作,到去年底,該市23家鎮衛生院都建成中醫館,328家村(社區)衛生室全建成中醫閣。

在東台各地中醫館閣,科室集中設置形成了獨立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裝飾上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營造了濃厚的中醫藥氛圍。在每家中醫館,中醫診室、中醫治療室、中藥房、煎藥室等都成爲標配,都配備電針儀、電磁波治療器等10種以上中醫診療設備和康復設施,中藥飲片不少於300種。每家中醫館至少配備兩名醫師、一名專職護士。

中醫藥服務基層全覆蓋,網底在村(社區)衛生室。東台市通過用好『三舊』(舊村部、舊村衛生室、舊學校),實行統一改造標準、統一服務規範、統一規章制度『三統一』,新建、改造提升了328家村(社區)衛生室,確保每個衛生室中醫閣面積不低於20平方米,配有針灸儀、艾灸儀、頸椎牽引椅等中醫診療器械,打通中醫藥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東台通過舉辦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班,依託東台市中醫院對所有村醫進行輪訓,今年舉辦的培訓班就近40期,培訓2000人次。每個中醫閣至少有一名村醫掌握6項以上中醫技能,每家中醫館醫生掌握10項以上中醫技能。『看身邊的中醫』成爲越來越多東台人的選擇。在東台,中醫診療率超過30%,中醫藥處方率超過25%,中醫非藥物療法占比超過10%。

江蘇省衛計委中醫醫政處處長石健峰說,東台在全省率先實現中醫藥服務基層全覆蓋,具有示範作用。9月6日,省政協專題調研推動中醫藥發展,現場察看了東台四家中醫館和中醫閣,對此予以充分肯定。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爲『荔枝網』,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4-13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基層中醫藥服務全覆蓋的東台實踐及其啟示

江蘇省東台市在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該市通過"鎮有中醫館、村有中醫閣"的布局,在全省率先實現中醫藥服務基層全覆蓋,使113萬城鄉居民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優質中醫藥服務。這一實踐不僅體現了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更彰顯了傳統醫學在現代基層醫療體系中的重要價值。

東台模式的核心在於系統性構建三級中醫藥服務網絡。在鎮級層面,23家衛生院均設立標準化中醫館,面積達300平方米以上,配備10種以上診療設備及300餘種中藥飲片,形成獨立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在村級層面,328家衛生室全部建成中醫閣,面積不低於20平方米,配備基礎中醫診療器械。這種"館閣聯動"的布局,使中醫藥服務真正延伸到基層"最後一公里"。

值得關注的是,東台在推進過程中注重"軟硬兼施"的建設思路。硬體方面,通過"三舊"改造實現資源整合,統一建設標準;軟體方面,依託市中醫院開展大規模技術培訓,今年已舉辦近40期培訓班,確保每名村醫掌握6項以上中醫技能。這種全方位的能力建設,使基層中醫藥服務從"有"向"優"轉變,中醫診療率已達30%以上。

從【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預防理念,到孫思邈"大醫精誠"的服務精神,東台實踐深得傳統醫道精髓。通過將中醫藥融入基層醫療,不僅緩解了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壓力,更以"簡、便、驗、廉"的特色降低了群眾就醫負擔。如報導中村民所言,中醫治療腰腿疼痛等慢性病效果顯著,且就近就醫極爲便利。

東台經驗對全國基層中醫藥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其一,證明了中醫藥在基層醫療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展現了政府主導、系統推進的實施路徑;其三,體現了傳統醫學現代化轉型的可行方向。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中醫藥本就是關乎百姓健康的重要工具。東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使這一傳統"生生之具"煥發新生,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鑑。

未來,期待更多地區能借鑑東台經驗,讓中醫藥這一中華文明瑰寶更好地惠及基層群眾,實現"人人享有中醫藥服務"的美好願景。
流星 發表於 2025-4-17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台市中醫藥基層服務體系建設之典範意義芻議】

江蘇省東台市實現中醫藥服務基層全覆蓋之舉措,實爲當代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之典範。觀其建制規模與實施成效,已形成頗具特色的"三級聯動"服務體系,其經驗值得深入剖析。

一、體系建構之完備性
東台市以"鎮設中醫館、村建中醫閣"爲綱目,構建起覆蓋市鎮村三級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尤值稱道者,在於其嚴格遵循【中醫館建設標準】,每家中醫館均配置中醫診室、治療室等核心功能區,中藥飲片儲備達300種以上,診療設備皆逾10種。此等硬體配置,非但符合【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要求,更超越國家標準,使"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真正落地生根。

二、人才培育之系統性
東台深諳"醫之爲道,非精不能明其理"的古訓,獨創"三軌並行"培養機制:市中醫院專家下沉坐診、村醫輪訓制度、專項技能考核。每名村醫須掌握6項以上中醫技能,館內醫師更需精通10項技藝。今年舉辦40期培訓班,受訓2000人次,此等培訓強度,既承【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之理念,又合現代繼續教育之規範,確爲固本培元之舉。

三、文化傳承之創新性
各中醫館閣在空間設計上"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既保持候診區、治療區的功能分區,又通過楹聯、藥櫃等元素營造文化氛圍。此種"形神兼備"的設計,暗合【周禮】"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的醫政傳統,使民眾在診療過程中自然感受中醫藥文化薰陶。

四、服務效能之顯著性
數據顯示,其中醫診療率逾30%,非藥物療法占比超10%,安豐衛生院中藥飲片月銷售額增長三倍。此成效印證【漢書·藝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的論斷,表明中醫藥在基層常見病、慢性病防治中具有獨特優勢。

五、示範價值之普適性
東台模式破解了基層中醫藥服務"最後一公里"難題,其"三舊改造""三統一"等舉措,爲經濟欠發達地區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正如【孟子】所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案例已獲省政協專題調研肯定,其輻射效應將促進中醫藥服務均等化。

結語:
東台實踐昭示,中醫藥振興不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地方創新。其以體系化建設爲經,以人才培養爲緯,織就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堪稱"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當代範本。建議各地借鑑其"硬體標準化、服務規範化、傳承生活化"經驗,讓岐黃之術真正惠及黎民百姓。

(全文798字)
隨緣 發表於 2025-4-19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台中醫藥基層全覆蓋的範式意義與文化啟示

江蘇省東台市實現中醫藥服務基層全覆蓋的實踐,不僅是一項醫療惠民工程,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復興運動。當23家鎮衛生院中醫館和328家村(社區)衛生室中醫閣全部通過驗收,113萬東台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中醫藥服務時,我們看到的是傳統醫學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鮮活生命力。

這一成就的取得,首先得益於"三舊"改造與"三統一"標準的有機結合。利用舊村部、舊衛生室、舊學校進行改造,既節約了資源,又延續了場所記憶;統一改造標準、服務規範和規章制度,則確保了中醫藥服務的專業性與規範性。這種"舊瓶裝新酒"的做法,恰如【周易】所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守正創新中實現了傳統醫學的現代轉型。

尤爲可貴的是,東台模式注重中醫藥文化的整體性呈現。中醫館閣不僅配備完善的治療設備,更在環境營造上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薰陶。這種"醫文合一"的理念,正是【黃帝內經】"形神合一"思想在當代的生動實踐。當村民焦再雲在中醫閣接受腰椎牽引治療時,他獲得的不僅是身體的康復,更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從人才培養角度看,東台通過舉辦40期培訓班、輪訓2000人次村醫,使每個中醫閣至少有一名掌握6項以上中醫技能的村醫。這種"授人以漁"的做法,既解決了基層人才短缺問題,又傳承了中醫"師徒相授"的傳統。數據顯示,東台中醫診療率超過30%,中醫藥處方率超過25%,說明這種"接地氣"的服務模式真正贏得了群眾信任。

東台實踐啟示我們,中醫藥的振興不能僅停留在殿堂醫院,而應深入民間、紮根基層。正如明代醫家李時珍採藥民間、著書立說一樣,中醫藥的生命力在於服務大眾。江蘇省衛計委對此的肯定,預示著這一模式有望在全省推廣,爲傳統醫學的現代轉型提供可複製的經驗。

中醫藥基層全覆蓋的東台範式,本質上是一場文化自覺的醫療實踐。它告訴我們:傳統醫學的現代化不是西化,而是要讓千年智慧以現代人需要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當中醫館閣成爲村鎮標配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種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