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心目中的中醫到底是什麼樣子?中醫,原本是水平中等的醫者。清末民初,西化浪潮席捲中國,在這個大背景之下,許多中國文化都要添加一個定語了。比如國畫、古琴、古箏、古裝、古玩、古文等。那麼,中醫也不例外,加上『中』字,以顯示與西方或者現代醫學予以區分。 近代化的過程是令人振奮也是令人無奈的。許多中國基礎性的文化被打上『落後的根源』被冷落,或者歪曲,或者拋棄。中醫,在一部分人的操作之下,乾脆就打算進行廢除處理,以便掃清現代醫學發展障礙。與中醫同命運的還有漢字和文言文。出於更為直接與方便的表達以及文化的普及,如今漢字保留下來了,文言文卻從書面語的位置上消失了。 駛之當代,中醫在經歷了險些被廢除到『西學中』的運動之後,又開始有復甦的勢頭。但是,由於西化浪潮事實上的優勢發展,我們對包括中醫在內的中國基礎性文化的理解和學習逐漸被套進西學解釋的範疇。事實上,我們中國所有的本源性文化都在話語權旁落,我們不自覺都在用西方或者現代思維理解自己的文化。但是,西學解釋中醫就如同用英文翻譯唐詩宋詩一樣,具有天然的缺陷。然而,這種缺陷常常被我們忽略。 中醫在中國命運如此,在東亞其他地區又是如何呢?我們提一下日本韓國,日本比較敬佩中國文化,中醫也不例外,明治維新時期,民間有人把中醫冠上皇漢民族的名字,叫做皇漢醫學,後來叫漢方醫學。韓國,同樣愛慕華夏文化,但是總有一種『我本有』的幻想。這種幻想讓他們在保護和繼承中華文化的行動上更加積極,讓我們中國人自己都感覺我們做得不夠。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當時的醫界稱要與現代化改革同步要除舊迎新,加上民族主義思維,把中醫稱呼學為『支那醫學』予以廢除。而民間仍有有識之士積極傳承中國古老的醫學智慧,並延續使用對發明漢方醫學的漢民族的尊稱『皇漢』。在此潮流影響之下自覺或不自覺的,在醫學上冠以『皇』字,把傳統的『漢方』、『漢醫』、『東洋醫學』改稱『皇漢醫學』。在當時的名醫(古方派帶頭人)湯本求真先生以【皇漢醫學】而成書名,湯本把中國醫學學術研究成果傾注於此書,書的內容很珍貴。日本戰敗之後,被迫肅清軍國主義的文化印記,『皇漢醫學』因帶有『皇』字,而改為『漢方醫學『。 至於韓國,他們可能出於民族獨立的思考,極力尋求文化的話語權,創造歷史,培養國民愛國意識。但是,歷史上,韓國的確在保存中華文化的行動上值得寫上一筆。明清時期,朝鮮朝天使者或者燕行商隊,把大量的天朝書籍運到朝鮮半島。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醫學書籍,有很多事我們已經散失的珍貴書籍。所以韓國的中醫相對還是很發達的。下面是韓國影片裡的』韓醫『,有興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小知識:【東醫寶鑑】】 【東醫寶鑑】(동의보감)是韓國李氏朝鮮時代集撰中國醫學著作寫成的醫學書籍,作者為許浚,1610年寫成,1613年正式刊行。本書主要纂輯自中國古代醫書如【素問】、【靈樞】、【傷寒論】、【證類本草】、【聖濟總錄】、【直指方】、【世醫得效方】等80多種,『纂輯』的另一說法其實也可以說是抄錄,換言之,【東醫寶鑑】就是轉抄引述80餘種中醫典籍的圖書,而此書另外所引述的兩本朝鮮人的著作【醫方類聚】與【鄉藥集成方】也均是介紹中醫的書籍,其中【醫方類聚】是仿中國醫學古籍【聖惠方】編寫的,其中參考了中國醫典100多部,【鄉藥集成方】則是仿照當時中國本草的體例,對朝鮮的本地藥材進行的介紹,除名稱標註本地名稱外,其餘所載藥性均依照中醫觀點。此書可謂的應用價值實際上很高的,摘錄了歷代中醫古籍,而韓國也為此書申請了世界遺產名錄。 韓國和日本在經歷了舊邦新命的改革之後,中醫也很快與現代化的科學相結合,由於對自己文化的優越性的覺醒,傳統醫學在日韓還是有一定的尊崇地位的。 那麼,在中國,中醫處境如何呢?你心目中的中醫到底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如下圖一樣?一位年邁的老者,衣着打扮古樸而與眾不同,隱藏在民間,看起病來還要隨緣?或者宣稱包治百病,藥到病除? 據調查顯示,大部分信中醫的老百姓對中醫存在以下印象。 對於老中醫思維,本人有切身經歷。曾在醫院的時候,前來看病的患者,若是看中醫,一般都是尋找上了年紀的,並且還心存試探醫生的心理,打心眼裡認為中醫具有神乎其神的特性。有甚者不告訴大夫實際病情,僅僅想讓大夫通過辨脈診來全面了解病情,因為在一部分人心裡,中醫就等於診脈。這是一種巨大的誤區,會給醫生正確把握病情帶來困難,在缺乏全面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誤診。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中醫包治百病。這也存在認識錯誤,誠然,中醫大夫出於醫者仁心,對患者來者不拒,但是並不能保證都能治好,尤其是許多隱性疾病和世界公認無法消除的疾病。現在市面上出現的包治百病、藥到病除事實上是對中醫的形象的歪曲。大家應該能夠辨別。 話說回來,我們學習中醫,要能頂得住這麼多的誤解,還真是要做好心理準備,尤其是面對要氣勢洶洶廢除中醫,否定中醫的科學信徒。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從中國哲學基礎入手,正確把握中醫,不走邪路,給人留下把柄。即便是不做醫生,為自己身體着想學習養生,也需要能夠做到求真的境界。因為,這是關係到切身之利害的事情,差之毫厘則謬以千里,悔之不及。 那麼,我們需要看哪些書?本人的建議是,先從思維模式的改變上入手。於是中國哲學基礎當然是必須了解的。何止是中醫,所有的中國基礎性文化都是如此。那麼,哪些書可以奠定基礎?古人云,存大道者,在乎三墳。三墳,傳說是伏羲、黃帝、神農之書。通俗講,就是先王時期集大成的經典。如果您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給大家推薦的是【周易】【黃帝內經】【道德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如果精力足夠,建議大家同時研讀一下【四書】【禮記】,深入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如果能夠如此,中醫入門便不難。 假如知識基礎不夠,可以先了解一些名詞,比如陰陽五行,太極無極,氣血津液、虛實寒熱,四氣五味等,由淺入深。 如今中醫走向世界,最為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屠呦呦教授榮獲諾獎。我們為之歡呼雀躍的同時也應該靜下心來多思考,西方人是怎麼理解中醫的?此次諾獎與中醫的關係有多大?我們是否走進了思維偏差的誤區?具體問題需要大家自己推敲。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那就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下面這段話是教科書里對中醫概念的描述。 對於理論基礎,之前說過,中國哲學是基礎。下面這些摘句就是來自周易、道德經、黃帝內經。 從這幾句話,我們大概可以領略一個東西,那就是形、道、氣以及器的特點與相互關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麼,中醫,實際上傾向於形而上的道醫層次。象,可以說是中國文明的來源,制器者尚其象。古人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觀人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類萬物之情。這裡的所觀即是象。脫離形之上下,以至於大象無形。那麼,氣和器呢?器可以說是個恆動的機體,有形而載道,並在氣的升降出入之下,展現出機動性的特點。 這裡,還需要着重解釋一下氣。有三種寫法,分別表達了不同的意思。即先天之炁,後天之氣,另有日本的兩者結合的具有交合意義的綜合性的気,類似於簡化字的氣。氣,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從無到有,從有復歸於無。這種變動不居,推動生命乃至於一切恆動機體的變化的力量,我們稱之為氣,更確切說是陽氣。氣的消失,意味着器的機動性停止,一個生命的結束。 氣一元論在宋明理學時期最為受寵愛,下面幾句從黃帝內經找出來的話可以窺見氣的基礎性作用。氣,有天地,氣,有升降出入。人,由天地之氣交合而生,並依靠天地四時之氣而長。所以,我們學了中醫,要更加的懂得報恩。除了報父母之恩,還要懂得大報返本,感恩天地。因為,天覆地載,道德並存,是你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礎。 從孔子到莊子再到宋明理學、心學、實學等都在器與氣的哲學上下了功夫。單單從氣一元論的角度,莊子認為氣流行於宇宙,人與萬物為一體,到了宋代更是提出『民胞物與』『天地一氣』的觀點。可見,氣,這個哲學名詞是深含中國哲學大義的。要仔細推敲。 剛我們講過,氣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迴環往復。這就牽涉到無極與太極的問題。 無極與太極,在中國史書上的解釋也很多。那麼,簡單地說,就是從無有到最有,從字面上講,無與太就是這個意思,一個小到不知其小,一個大道不知其大。 那麼,當這個太極達到一定程度,一切有機的東西就要呼之欲出了。於是一個叫盤古的人,躍躍欲試,急不可耐,想要從這個太極中出來。盤古是誰?中國傳說的創始者。那麼,從哲學意義上說,盤古就是氣,就是道。盤者,圓也,太極也,亦猶元也;古者,始也,初也,若無極。所以,我們的祖先在給神話起名字時候也是深思熟慮的。比如,刑天,什麼意思?,頭象天啊,頭被砍了,不就是刑天嘛。 下面這個圖文分別引用了【幼學瓊林】和【西遊記】的一些話。我們着重提一個字,那就是仁。為什麼要提這個字。因為跟我們要講的氣之生生之大德有關。那麼,何謂仁?從字的結構上看,左一而右二,奇偶合一,陰陽也。從物象上說,仁,就是中心。我們不妨舉個例子,比如核仁、桃仁、花生仁等等。我們把種子種到地里,就會生根發芽,這就是仁。所以說,儒家不厭其煩的講仁。克己復禮以為仁。並非饒舌,因為隱含大道。接下來,這個仁,就要發芽了,於是蹦出來個石猴子。 盤古的斧頭,開闢了天地。這個最大的陰陽。 有陰陽,而後萬物生。 陰陽分而四象。 看這個大漢通寶錢。如果簡單的看孔方兄本身,並沒與出奇之處。或許覺得,它的特別之出就在於大漢民族在辛亥革命之後終於從滿清奴役之下解放了。我們深入挖掘我國古錢幣的特點,你會發現,深藏大道。圓代表太極,即是天時。方代表四象,同時也代表地之四方。那麼,天圓地方的理念就呼之欲出了。 何為天圓地方?天時如環無端,往古今來,不知其所來亦不知其所往,大地四方上下,有氣周流六虛。實際上這裡引出了宇與宙的概念,那就是往古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謂之宇。在這裡,錢幣的大義就有了。我們用錢就要外圓內方,符合天地之大德,謙虛而有原則,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四象再分,就是八卦。我們看下面的圖像。陽一陰二。陰陽再分,便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了。 再分,一個太極就可以分出二十四分,乃至於三百六十分。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和一年之數。看下面的圖和文字,氣的概念回想一下。我們不妨把天地作為一個器,或者把人作為一個器。而此時陽氣的升降浮沉就賦予了機體恆動的生命力和變化。陽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呢?當然也一樣。一年如此,一天也如此。我們以後要講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法和一日子午流注養生法就引出來了。 太極的循環運動是很複雜的,這其中就包括五行運動。下面是簡單的五行圖,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象宇宙萬物之生克制化,那麼,中醫的五行理論當然也是在這個理論當中發展出來的。 本次中醫推送,主要是引出一個思維模式,那就是中國哲學所重視的類比邏輯之思維。其中的細節,我們還要分章節細講。如果你已經進入了這種思維境界,不妨學着古人的樣子,面南而坐,在日月星辰左升右降的運動之下,吟誦一下這段天書。看看太始天元四個大字,這可是比黃帝內經更早的天地秘籍哦。
國學社每周的活動會發通知,有意參加的同學,可以提前預約。聯繫輔仁君微信furenhanfu. 需要深入解釋的,或者有自己獨到想法的,請大家留言,我們共學共勉。
四海青年國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