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說神機妙算,諸葛亮必居其中。【三國演義】中周瑜曾慨然長嘆: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靈巧的心思,奇妙的謀劃,常常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而神機妙算就用來形容計謀高明有預見,善於估計複雜的形勢而做出決策。 【說文解字】言:『算,數也。從竹從具。讀若筭。』從竹,則是因為算必然要用到算籌,算籌就是用竹或木製作。從具,表示具備、齊備。算的字形就像是用算籌來進行運算,本義就是計算。筭與算在古文之中常常通用,但就本義來說,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算是動詞,指計算;筭是名詞,指用於計算的工具,也就是算籌。 【清明上河圖】趙太丞家 算離不開算籌。我們小時候學打算盤,三下五除二,四去六進一,默念着口訣,手指撥動算珠,不斷響起噼噼啪啪的聲音。長方形的大算盤拿起來略微有點重,上面的木質算珠被摸得發亮,一如它所經歷的歲月。算盤,是一種傳統的計算工具。早在宋代就已經出現,【清明上河圖】中的趙太丞家藥鋪,依稀可見門裡櫃檯上放着一個長方形的物體,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算盤。其實對於中國古人而言,算盤已然是『進化』之後的計算工具了。 最初,中國古代以算籌為主要記數工具和計算工具,其功能大致與算盤珠相似,不過出現的時間已然不可考。有人認為,甲骨文字中的一到五等數字,其實就是一到五根算籌的象形。通過運用記數的算籌加減乘除,古人就完成了數字的計算工作。 算籌用竹或木製成,長短各個朝代不同,但逐漸變得短小,以便於運用。用這些簡單的竹木棍,縱橫布置,便能表示任何自然數。古代的數學家運用起算籌來相當迅速且準確,『運籌如飛,人眼不能逐』。 中國古代數學是以算為主的,所以我們常常稱之為算數(即算術)。諸多的數學經典,也都命名為算,如【九章算術】【孫子算經】等等。而算籌這種計算工具,以及很早就發明的十進制記數制度,就使得聰慧的中國古代數學家們在算數上發出了獨特的光彩。 以計算為本義出發,算引申出了籌劃,計謀、謀略,推測、估計等等意思。與算有關的詞彙,比如打算、合算、成算,也都有了這些含義。這些算,通常是基於某一目的或需要達成某一目標,內心的考量和思索之下的謀劃打算。古人常常用算無遺策來形容策劃的精密與準確,從不失誤。這個評價常常用於謀士,比如三國時期,經常提到的荀彧、荀攸、賈詡、郭嘉,都常被後人稱為算無遺策,其中【魏書】中就評價荀攸、賈詡說:『庶乎算無遺策』。 人生有些事情、有些東西可以通過謀劃成事,但很多時候,光靠算計是沒有用的。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算計這個算計那個,最終卻有可能什麼都沒有算計成功。【紅樓夢》裡,寶玉夢遊太虛,聽得【紅樓夢】十二支,其中有【聰明累】一支,開頭一句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這一支暗示的是王熙鳳的命運,意指其費盡心機,不斷地籌划算計,到頭來皆成空。 古詩詞中的算,顯得更為柔軟。王建的【塞上逢故人】,思鄉望家,期待着故鄉的來信,每天都計算着歸程:『何時得鄉信,每日算歸程。』劉禹錫的【再贈樂天】顯然是看淡世事,對功名利祿不屑一顧,『身外名何足算,別來詩且同吟。』姜夔的【揚州慢】,撫今追昔,見揚州今時今景,推測就算是杜牧重遊,也會驚嘆這山河的變化:『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這些『算』,包含着作者內心的情感,在理性之外充滿一種感性的情懷。
幾根算籌,擺出數字的天地;一把算盤,打出人生的悲歡。算,不是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