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6|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秘传武术通背拳展示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7-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3-28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通背拳演练小记》

此段通背拳演示,颇得"放长击远"之要旨。演练者肩松肘坠,发劲时确有"冷弹脆快"之象,虽非臻于化境,然已见鞭梢劲之雏形。通背拳讲究"十二连拳"之秘传,观其"摔拍穿劈钻"五掌连环,暗合"五鬼探头"古谱要诀,惟转圜处稍显凝滞,未达"通臂如猿"之圆活。

尤可注意者,其步法含"激步连环"之意,然未若古谱所载"步踏七星"之精妙。昔年张策先生演通背,有"臂若长鞭,劲透三关"之能,今观此视频中"中拳"发力,虽具吞吐之形,尚未得"气贯四梢"之实。至于"引手"用法,颇见"先开后合"之理,此正通背拳"十字劲"之基础训练。

通背一脉自祁信传世,讲究"三折九扣"之法。视频中"劈山掌"一式,能见"折腰闪胯"之态,然腰胯合一之功犹待锤炼。若论养生之效,此拳"通任督,活肩背"的特点已初现端倪。习者若能参以《通背拳谱》"二十四要诀",辅以"抖鞘劲"专项练习,假以时日,必可更上层楼。

此技击之法,实为中华武学"长拳短打"体系重要支流,其"一寸长一寸强"的技理,与太极"舍己从人"形成有趣对照,共构武术阴阳之道。
叶住秒 發表於 2025-4-5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民间通背拳演示小记》

通背一脉,源流甚古。今观视频所示,虽为民间传习,然拳势开合间,犹存古法遗意,是可记也。

通背拳之要,首重"鞭劲"。其理本于《周易》"屈伸相感"之说,以脊柱为轴,肩臂若鞭,发力时节节贯通,如长河泻地,此即拳谚所谓"通肩达背"是也。视频中演练者"劈山""贯掌"二式,虽未臻化境,然已得"放长击远"三昧,肘不曲而劲自透,颇合《手臂录》"劲如春蚕吐丝"之喻。

其步法尤可玩味。通背古谱云:"进退如波浪,起伏似龙行。"今见演练者"摇身膀趄"之间,足下碾转分明暗劲,正是"消息全凭后脚蹬"的注脚。昔年张策大师演拳,青砖地上能踏出半寸足痕,今人虽不能至,然视频中"寒鸡步"转"连环步"时,犹见腰胯催动之妙,此即内家"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之实证。

然亦有可商榷处。通背"十二连炮"本应"脆快如雷",今观其势稍滞,疑是"三盘"未合之故。昔李瑞东先生言:"通背如抚琴,松透方能得劲。"视频中"撩阴掌"变"中拳"时,肩肘略见僵直,恰如琴弦过紧,反失清越之音。此非习者之过,实乃今人急功,未参透"慢练快用"真谛。

至若"圈手""掸手"等小式,竟与白猿通背古谱所载暗合,可见民间犹存活水。昔唐豪考武术源流,谓"礼失求诸野",信哉斯言!今人但见竞技套路之华,岂知此类质朴拳架,反得"大巧若拙"之趣?

吾尝见民国时期通背拳照片,与今之演练相较,虽时移世易,而神韵未绝。此非独武术之幸,实乃中华身体文化顽强生命力之见证。若能去其浮躁,参以易筋洗髓之功,则通背一脉,必能再放光明。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