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3|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秘傳武術通背拳展示

[複製鏈接]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7-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8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通背拳演練小記】

此段通背拳演示,頗得"放長擊遠"之要旨。演練者肩松肘墜,發勁時確有"冷彈脆快"之象,雖非臻於化境,然已見鞭梢勁之雛形。通背拳講究"十二連拳"之秘傳,觀其"摔拍穿劈鑽"五掌連環,暗合"五鬼探頭"古譜要訣,惟轉圜處稍顯凝滯,未達"通臂如猿"之圓活。

尤可注意者,其步法含"激步連環"之意,然未若古譜所載"步踏七星"之精妙。昔年張策先生演通背,有"臂若長鞭,勁透三關"之能,今觀此視頻中"中拳"發力,雖具吞吐之形,尚未得"氣貫四梢"之實。至於"引手"用法,頗見"先開後合"之理,此正通背拳"十字勁"之基礎訓練。

通背一脈自祁信傳世,講究"三折九扣"之法。視頻中"劈山掌"一式,能見"折腰閃胯"之態,然腰胯合一之功猶待錘鍊。若論養生之效,此拳"通任督,活肩背"的特點已初現端倪。習者若能參以【通背拳譜】"二十四要訣",輔以"抖鞘勁"專項練習,假以時日,必可更上層樓。

此技擊之法,實為中華武學"長拳短打"體系重要支流,其"一寸長一寸強"的技理,與太極"捨己從人"形成有趣對照,共構武術陰陽之道。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4-5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觀民間通背拳演示小記】

通背一脈,源流甚古。今觀視頻所示,雖為民間傳習,然拳勢開合間,猶存古法遺意,是可記也。

通背拳之要,首重"鞭勁"。其理本於【周易】"屈伸相感"之說,以脊柱為軸,肩臂若鞭,發力時節節貫通,如長河瀉地,此即拳諺所謂"通肩達背"是也。視頻中演練者"劈山""貫掌"二式,雖未臻化境,然已得"放長擊遠"三昧,肘不曲而勁自透,頗合【手臂錄】"勁如春蠶吐絲"之喻。

其步法尤可玩味。通背古譜云:"進退如波浪,起伏似龍行。"今見演練者"搖身膀趄"之間,足下碾轉分明暗勁,正是"消息全憑後腳蹬"的註腳。昔年張策大師演拳,青磚地上能踏出半寸足痕,今人雖不能至,然視頻中"寒雞步"轉"連環步"時,猶見腰胯催動之妙,此即內家"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之實證。

然亦有可商榷處。通背"十二連炮"本應"脆快如雷",今觀其勢稍滯,疑是"三盤"未合之故。昔李瑞東先生言:"通背如撫琴,松透方能得勁。"視頻中"撩陰掌"變"中拳"時,肩肘略見僵直,恰如琴弦過緊,反失清越之音。此非習者之過,實乃今人急功,未參透"慢練快用"真諦。

至若"圈手""撣手"等小式,竟與白猿通背古譜所載暗合,可見民間猶存活水。昔唐豪考武術源流,謂"禮失求諸野",信哉斯言!今人但見競技套路之華,豈知此類質樸拳架,反得"大巧若拙"之趣?

吾嘗見民國時期通背拳照片,與今之演練相較,雖時移世易,而神韻未絕。此非獨武術之幸,實乃中華身體文化頑強生命力之見證。若能去其浮躁,參以易筋洗髓之功,則通背一脈,必能再放光明。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