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1|回覆: 0

[中醫理論] 脊柱輪廓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的臨床意義

[複製鏈接]
田新宇 發表於 2017-9-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17年6月5日,筆者在本報4版撰文闡述了韋以宗教授發現的脊柱圓運動規律及其對防治脊柱勞損病的重要意義,受到學術界的關注。現將韋以宗創立的脊柱輪廓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的內涵及其對防治脊柱傷病的重要臨床價值進行總結,請同道批評指正。

脊柱輪廓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創立的學術背景和過程

一直以來,西方醫學界認為脊柱是三維空間,有六個自由度,研究脊柱力學都圍繞着一個如何維持脊柱穩定性的問題。三柱理論、三維空間理論以及四根繩塔和旗杆論,均是脊柱、椎體局部的力學理論,忽略了地球引力。我國中醫界在不少著作中引用了這些理論,有的還冠以『運動力學』之名,誤導了讀者。

韋以宗對中醫學整脊理論和技術進行了較系統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他發現中醫對脊柱的認識是整體的、系統的、動態的,中醫的原創思維是天人合一的生化觀。

韋以宗業餘生活里喜歡養狗,他發現狗在行走時,首先出前右腳,其次出後左腳,再次出前左腳,最後出後右腳,這就像人行走時總是向前跨出一側的腳而同時向前擺出另一側的手,也就是說手腳左右交替運動。由此,韋以宗想起了達爾文的進化論,該理論認為人類是從四足動物進化而來,人體的結構形態有四足動物遺傳的影子。於是,帶着對人體脊柱問題的深刻思索,韋以宗藉助四足動物脊柱輪廓應力圖來分析人體的脊柱輪廓應力。

四足動物脊柱在矢狀面呈稍向上彎曲,整個輪廓呈長方形,依靠垂直軸的四足站立與運動。從運動力學角度來看,四足動物脊柱長方形輪廓應力在運動中按平行四邊形的合力、分解的三角形法則運動。四足動物行走(勻速直線運動),左前足向前,右後足必須也跟着向前,如此維持動態穩定平衡,因此矢狀面垂直運動的合力也是重心力。當人體站立後,長方形矢狀面的重心力靠雙足支持冠狀面的二個合力,在靜態下可維持平衡;但當人體雙足直線運動時,則是矢狀面的矢狀軸向運動,伴隨着起步的一足站立、另一足懸空的瞬時運動,其長方形冠狀面的二個合力的重心將發生改變——合力分解,如此保持軀體的平衡協調。

韋以宗在研究脊柱圓筒樞紐學說時,描繪了脊柱矢狀面力的方向線,發現頸1~5椎是向前的方向,頸6、7椎至胸7、8椎向後,胸8、9椎至腰2、3椎向前,腰3至骶尾椎向後。由於人體的胸廓上小下大,因此頸1~5椎向前的方向線正好連接前胸骨,而胸骨劍突下是腹直肌與腹內外斜肌,組成的第一槓桿與腰大肌形成的合力線,構成了軀體菱形四邊形,此菱形四邊形是脊柱為軸心,背有動態的項韌帶、頭頸夾肌、頸長肌和背闊肌、豎脊肌,前有胸鎖乳突肌、前中後斜角肌和腹直肌、腹內外斜肌及胸腹筋膜,從而構成動態的平行四邊形。人體步行時,軀體的重心點隨着平行四邊形幾何形態的變化而不斷地變換,如此維持中軸平衡,也即脊柱輪廓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

脊柱輪廓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揭示了人類脊柱椎體曲度形成的數學法則

根據伍爾夫定律,骨的每種功能改變,都有與數學定律一致的確定的內部結構和外部形態的變化,這就解釋了為何人類脊柱會產生生理曲度。人類在出生後1周歲左右開始站立行走時,椎曲力的作用線與其反作用線適應平行四邊形的數學規則而形成,最終造就了脊柱的生理曲度。

為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思想提供數理依據

脊柱輪廓應力是呈平行四邊形平衡的,平行四邊形的數學法則是對邊相等、對角相等。中醫整脊學認為腰椎是脊柱結構力學、運動力學的基礎,腰椎椎曲紊亂、側凸,即可繼發腰椎、頸椎的椎曲紊亂、側凸。腰椎是脊柱運動力學的基礎,腰大肌對腰椎不僅有支撐載荷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提供腰椎運動和維持腰曲的主要肌力,這已得到X線片動態觀察、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的證實。因此,臨床上對於頸曲變直、反弓的頸椎管狹窄症患者,應先調其胸椎和腰椎;對於頸椎管狹窄症為主與腰椎管狹窄症同見的患者,也要從腰椎開始治療,這種療法已取得成功,避免了過去局部正骨引起的誤傷,為中醫治療頸曲變小類頸椎病和頸椎管狹窄症開闢了一條新路。此外,根據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的數學法則,韋以宗發現重度寰樞關節脫位可繼發於腰骶角紊亂,採取調腰骶角為主的上病下治法,可以解決寰樞關節不穩的臨床難題。

為腰病治腹、腹病治脊提供理論支持

依據脊柱輪廓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腰椎的穩定,後緣要靠腰背的豎脊肌,前緣要靠緊貼後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內壓。而腹內壓是穩定腰椎的主要內動力,若腹肌鬆弛,腰椎不穩,多患慢性腰痛,所以臨床上可用腹針療法治療腰痛。事實上,腹部內環境與腰椎內環境是相互影響的,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濕熱下注證候,而晚期有二便無力或小便頻繁的虛寒證候,所以臨床上可以通過治腹達到治腰的目的,也可以通過仰臥起坐等鍛練腹肌的方法,預防或緩解腰病。

根據脊柱輪廓應力平行四邊形圖形,胸8~12椎的方向線對應腹直肌的方向線,而腹部的神經均發自胸8~12椎,這也為腹病治脊提供了依據,例如臨床上調整胸椎的錯位可治療胃腸功能紊亂等多種胃腸疾病。

為青少年冠狀面脊柱側凸以中醫整脊治腰為主提供依據

韋以宗認為,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的根源是腰椎,且主要歸因於椎旁肌肉特別是椎旁四維肌肉(以腰椎體前部左右各一的腰大肌為前二維,以腰椎體後部左右各一的豎脊肌為後二維)的病理改變。腰椎旁四維肌肉中一維或幾維肌肉出現病理改變,腰椎受力不平衡,即可出現椎體旋轉、腰椎生理曲度變直、腰椎側凸,此時,為了維持中軸平衡,胸椎必然反向旋轉側凸,頸椎也與胸椎反向旋轉側凸而致頸曲紊亂;整個脊柱的椎曲紊亂又反過來加重了椎旁肌的病理改變,因此,椎旁肌的病理改變既是脊柱側凸的病理基礎,又是病理改變的結果。綜上,韋以宗認為,整個脊柱側凸的根本在腰椎,這一點已經得到X線片動態觀察、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的證實。

因此,韋以宗首創以調整腰大肌為主治療青少年冠狀面脊柱側凸的治療方法。他通過磁共振成像觀察腰大肌的變化,將其作為診斷和評價療效的一個指標,並通過調動腰大肌的肌力來調整腰曲和矯正腰椎側凸。韋以宗認為,對以胸椎側凸為主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症,應根據維繫腰椎運動功能的前後左右的四維肌力,來加以矯正,在此基礎上他研究發明了獲得國家專利的『以宗四維整脊儀』,採取俯臥過伸懸吊牽引和四維牽引胸腰椎每天一次、每次30分鐘的治療方法。此方法不僅可以調整腰椎的側凸,也可調整胸椎的側凸。(田新宇 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