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5|回覆: 1

[中醫理論] 風氣內動六因分析

[複製連結]
雷輝 發表於 2017-8-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肝爲風木之髒,與風氣相通,風屬陽,陽主動,故【素問】病機十九條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氣內動之因不過虛實兩端耳,然實能轉虛,虛可挾實。風氣內動之病,諸如眩暈、柔痙、顫振、小兒急慢驚風、發搐、癇證等。

  現以方仁淵整理的【王旭高臨證醫案·肝風痰火門】爲主,參考【臨證指南醫案】、劉河間、湖北省黃梅縣名中醫張行柏之論而言之。

  一、熱(火)極生風 羅國綱論火:『有實火、虛火、濕火、風火、鬱火、陰火、五臟火、六腑火、遊行不歸火。』其諸火皆可生風,亦包括『風火』。河間云:『火本不燔,遇風冽乃焰。』論熱極生風之理,一者木本生火生風,二者風能助火。【臨證指南醫案·肝火】述:『鄭氏,巔脹神迷,經脈抽痛,脹悶不欲納食,一月經期四至,此郁傷氣血成病。』本案『經脈抽痛』即鬱火(熱)動風之症。

  二、肝陽化風 情志鬱勃,木氣太過而兼火化,故風陽弛張。【王旭高臨證醫案·肝風痰火門】何案述:『肝風陽氣上冒,頭左偏痛,連及左目難開。』徐案述:『喪弟悲哀太過,肝陽升動無制。初起病發如狂……』即是此證,然其久則化熱或耗陰而轉虛。

  三、血虛生風 肝藏血,血虛木失濡養,則燥而生風,故【婦人大全良方·卷三·婦人賊風偏枯方論】言:『醫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是也。』

  【王旭高臨證醫案·肝風痰火門】顧案述:『血不養筋,筋脈牽掣,晝日則安,暮夜則發,不能安臥,病在陰經。宜養血以和經脈。』宋案述:『營血內虧,不能涵木,加以惱怒,肝風暗動,不時頭昏腳軟,防其跌扑。今宜養血熄風。』是其證也。

  四、陰虛動風 【王旭高臨證醫案·肝風痰火門】方仁淵按云:『肝之所以生風,由腎水不足灌溉,致木燥火生,火生風氣。』如其載施案述:『久遺下虛,腎水不足,肝風暗動,上升則頭痛眩暈……法以上熄風陽,下滋腎水……』蘇案述:『肝陰久虧,風陽上擾不熄,頭頂目珠皆痛……自宜育陰熄風,鎮逆寧神。』即是指此。血虛生風與陰虛動風俱指肝腎不足(肝腎同源、精血互生),但血虛側重在肝,陰虛側重在腎。

  五、陽虛風動 張行柏在喻嘉言『陽虛邪害空竅爲本』論的基礎上,力倡陽虛風動。他言:『陽虛風動者,多由腎陽虛衰,水寒無火,木不得養而風動,或由陽衰痰濁不化,阻滯經脈,與外風相攜,引動內風,或因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而致虛風內動。』【湖北當代名醫傳】認爲,該風之來,漸而且緩,如冬風颳地而行,陰慘凜冽,其去艱而且難。此說可補孫一奎『陰血不足,少水不能滅盛火』(【醫旨緒餘·顫振】)之論。

  六、土薄風動 肝爲脾之制髒,脾爲肺之承髒,肺爲肝之制髒。土薄,一則肝木乘之,二則肺金失養,弱土病金,金不制木,強木(肝)不柔而風動。【臨證指南醫案·肝風】述:『孫氏,胃虛,肝風內震,嘔痰咳逆,頭痛眩暈,肢麻,汗出寒熱。胃虛痰滯,二陳湯加天麻鉤藤。』中虛水濕不化,易生痰濕,故多風挾痰爲患。

  此外,【丹溪心法】有『熱痰挾風』之論,然痰非風生之因,乃引風爾,故不論。亦有外風引動內風之說,可參考。

  總而言之,風生之因全賴木病,宜治肝,故方仁淵云:『木之生也,栽培在土,滋溉賴水。』土薄則遭強木乘之,風易動於四肢(脾主四肢);水虧則肝木無以生養,或水寒木亦不養,陰不潛陽,虛亢之陽動風。此二者風勢有異耳,不可不鑒。

唐侏 發表於 2025-4-18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風氣內動六因闡微】

風氣內動乃肝系病機之樞要,其理法淵源可溯至【內經】"東方生風,風生木"之論。今就六因機理條分縷析,以明辨證綱要。

一、熱極生風機理有三重
1. 五行相生:木火相生形成病理循環,如【素問玄機原病式】所言"木郁則火燔"
2. 風火相煽:風助火勢形成"焰借風威"之勢
3. 氣機逆亂:鬱火阻滯經脈,致氣血逆亂而動風。臨證當辨實熱與鬱熱之別,實熱多見舌絳苔黃,鬱熱常見脈弦數而舌暗紅。

二、肝陽化風分三期演變
初期:情志鬱勃致肝氣橫逆,如王旭高所載徐案"悲哀太過"之證
中期:陽亢化風出現頭痛目赤等症
後期:陰液耗傷轉爲虛實夾雜。此證脈象多弦勁有力,左關尤顯。

三、血虛生風辨證要點
1. 晝夜辨證:夜甚晝輕如顧案所示
2. 肝系特徵:筋脈牽掣伴面色萎黃
3. 脈象特點:細弦而弱。治當遵"治風先治血"之旨,四物湯爲底方。

四、陰虛動風分三型
1. 水不涵木型:施案所示頭痛眩暈
2. 風陽上擾型:蘇案所見頭目俱痛
3. 龍雷火升型:兼見顴赤盜汗。其脈細數,舌紅少津,與血虛生風之舌淡脈細可辨。

五、陽虛風動三途
1. 命門火衰:張行柏所謂"水寒無火"
2. 痰濁阻絡:陽虛失運生痰
3. 陰陽兩虛:久病及腎之候。其脈沉遲弱,舌淡胖有齒痕,如【湖北當代名醫傳】所述"冬風颳地"之象。

六、痰瘀生風爲第六因
此未明言而實存於諸案,如肝風痰火門諸證多見痰瘀交結之候。其機有三:
1. 痰阻絡道致風動
2. 瘀血生風
3. 痰瘀互結。當見舌暗紫苔膩,脈弦滑或澀。

結語:風氣內動六因,實則不外陰陽失調、氣血失和兩端。臨證當把握"動靜之機、虛實之辨",細察脈證變化。王旭高治肝卅法、葉天士熄風諸方,皆可隨證選用。然總以調和陰陽爲要,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此乃治風之根本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