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賞析(41)得道者多助 ——第六單元 論政治第二節 各位網友,今天,我們講【孟子】系列第六單元的第二節,節選自【公孫丑下】,孟子以戰爭中的攻和守為例,闡明以人和而得民心乃是取勝的決定性因素。全文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是總論,孟子開宗明義地提出了論點。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謂『天時』,指陰晴寒暑等適宜於攻戰的氣候與時機。所謂『地利』,指山川險阻,高城深池之類。所謂『人和』,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孟子在這裏使用的,是演繹的方法,意思是說:『時機和氣候有利不如地勢有利,地勢有利不如人心團結和順。』 第二段是申論,孟子首先以一座小城被『環而攻之』為例,他說:『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古代的內城叫『城』,外城叫『郭』。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指內外城比例是三比七的小城。『環而攻之』的『環』字,指圍繞,『環而攻之』,就是包圍起來攻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座三裏內城牆、七裏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卻不能攻破。既然包圍起來攻打,在曠日持久中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啊!』 接着,孟子又以被攻的一方雖然佔盡地利的優勢為例,他說:『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裏的『池』字,指環城之水,也就是護城河。『兵革』,指武器。兵,是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是皮革做的防身用甲冑。『米粟』,也就是穀類,這裏泛指糧草。『委而去之』的『委』字,指放棄。『去』字,指離開。『委而去之』,就是棄城逃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冑不是不鋒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啊!』 第三段是結論,孟子先是力排『人和』以外的因素,以凸顯『人和』的重要,從而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他說:『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的『域』字,指界限,這裏作動詞用,『域民』,就是限制民眾。『封疆』,指疆界。『山溪』,指山間低洼之處。『威天下』的『威』字,在此作動詞用,指威震。『得道』,指符合正義,深得民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以說:要限制民眾,不必依靠疆界邊防的封鎖;要鞏固國防,不必依靠高山深澗的險阻;要威服天下,也不必依靠兵器盔甲的堅利。擁有道義的國君,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國君,得到的幫助就少。』 接下來,孟子把『寡助之至』和『多助之至』的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加以對比,從而告訴人們,『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的根本原因,在於『得道』,也就是得民心。他說:『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畔』字,與背叛的『叛』字同音同義。『有』字,指惟,只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以全天下人都歸順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國君,勝負不言而喻;所以,君子只是不戰罷了,戰則必勝。』 孟子從軍事問題入手,對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關係加以比較論證,鮮明地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強調『人和』是取得戰爭勝利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進而推論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觀點,把問題從軍事引向政治,闡明了施行仁政,爭取人心的重要性。 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在這篇光輝著作中,他引用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觀點,闡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失道寡助;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戰爭,得道多助。他說:『由於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根據這一分析,毛澤東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駁斥了國民黨內一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指出了中國共產黨內一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錯誤傾向,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作戰勝利的戰略策略,為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附: 【原文】 孟子曰:『天時①不如地利②,地利不如人和③。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④,環而攻之⑤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⑥非不深也,兵革⑦非不堅利也,米粟⑧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⑨,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⑩不以封疆⑾之界,固國不以山溪⑿之險,威⒀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⒂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⒃不戰,戰必勝矣。』 ——【公孫丑下】 【注釋】 ①天時:指陰晴寒暑宜於作戰的氣候與時機。 ②地利:指山川險阻,高城深池。 ③人和: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④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內城叫『城』,外城 叫『郭』。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指內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 ⑤環而攻之:包圍起來攻打。環,圍繞。 ⑥池:環城之水,即護城河。 ⑦兵革:指武器。兵,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冑。古代甲冑有皮革做的,也有銅鐵做的。 ⑧米粟:穀類,泛指糧食。 ⑨委而去之:棄城逃離。委,棄。去,離開。 ⑩ 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此作動詞用。 ⑾封疆:疆界。封,聚土。疆,界。 ⑿溪:山間低洼之處。 ⒀威:威震,此作動詞用。 ⒁得道:符合正義,深得民心。 ⒂畔:通『叛』,背叛。 ⒃有:惟,只是。 【譯文】 孟子說:『時機和氣候有利不如地勢有利,地勢有利不如人心團結和順。 『一座三裏內城牆、七裏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卻不能攻破。既然包圍起來攻打,在曠日持久中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啊!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冑不是不鋒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啊! 『所以說:要限制人民,不必依靠封鎖邊境線;要鞏固國防,不必依靠高山深澗的險阻;要威服天下,也不必依靠兵器盔甲的堅利。擁有道義的國君,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國君,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以全天下人都歸順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國君(勝負不言而喻);所以,君子只是不戰罷了,戰則必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