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5|回覆: 0

[古文觀止] 語音版【孟子】賞析(40)民貴君輕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賞析(40)民貴君輕

——第六單元 論政治第一節

各位網友,第五單元『論教與學』,用十節課介紹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其中心內容是『德爲本』,以性善論爲基礎,把涵養善心善性作爲總要求;其教育目標是『明人倫』,也就是講明白人與人相處所應遵守的倫理規範;其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就教師的『教』而言,強調因材施教和環境對教育的影響,就學生的『學』而言,要求爲學必須從源頭入手,掌握根本,循序漸進,專心致志,深鑽細研,自得於心。孟子的教育理念影響深遠,對當代教育仍有寶貴的借鑑價值,當代教育應當以此爲鏡鑒,切實糾正忽視人倫道德教育的偏頗,把立德樹人作爲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合格人才。

從今天開始,我們講【孟子】系列第六單元『論政治』,共八節課。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針對戰國時期的現實問題而發,以民本爲核心,以仁政爲綱領,以王天下,救民於水火之中,使百姓安居樂業爲最終目標,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

現在講第一節,節選自【盡心下】,孟子論述民眾、社稷、君王三者之間的關係,提出民貴君輕的重要觀點。

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爲天子,得乎天子爲諸侯,得乎諸侯爲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音zī)盛(音chéng)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社稷』,指國家。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的帝王和諸侯在建國的時候,都要立壇以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作爲國家的代稱。『丘民』,原意指田野之民,這裡引申爲眾民。『變置』,指更立,改立,這裡特指更立賢君。『犧牲既成』的『犧牲』二字,指牛、羊、豬等祭祀品。『成』字,指飼養之期已足,長得肥碩。『犧牲既成』,就是供祭祀用的牛、羊、豬已經肥大。『粢盛既潔』的『粢』字,讀一聲,指古代供祭祀用的穀物。『盛』字,讀二聲,意爲把東西放進去。『粢盛既潔』,就是放在祭器里的穀物都已潔淨。

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民最貴重,其次是土神和穀神,君王爲輕。因此,得到民眾的擁戴,就可以當天子;得到天子的賞識,就可以當諸侯;得到諸侯的賞識,就可以當大夫。如果諸侯無道,危害到社稷的存在,就可改立賢君。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已經飼養得很肥大,放在祭器里的穀物又都很潔淨,也按時祭祀了,但仍然發生旱災水災,就可廢棄那土神和穀神,重立新的。』

這一節,是孟子民本思想最鮮明、最集中的體現。他認爲,爲了社稷的利益,可以更立賢君;爲了民眾的福祉,可以變置社稷。國君和社稷都不是絕對的,唯有民眾是不可更換的,他們才是組成國家的主體。所以,民眾最爲貴重。

『民貴君輕』思想的要點是:

第一、民心向背決定君王政權的興衰。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分化、大轉變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代,『百家爭鳴』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以民爲本』的民本主義思想獲得了大發展。【尚書】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名言;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爲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子·霸言】);【老子】主張愛民治國,『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爲心』(四十九章);孔子則從心性和社會兩個層面,對民本思想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提出仁者愛人的倫理原則和爲政以德、博施於民的政治主張。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民貴君輕』爲核心內容的『仁政』學說,成爲先秦時期民本主義思潮的高峰。孟子認爲,『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離婁下】),『仁政無敵』的根本原因是可以贏得人心。他用夏、商、周三代的歷史證明,『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進而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規律:『國之所以廢興存亡亦然。』這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興起和衰敗、生存和滅亡,根本原因在於能不能行仁政,得民心。『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離婁上】)

第二、君王實行『仁政』必須以民爲本。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建立了國家以後,如何處理民眾、國家、君王之間的關係,就成爲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先秦眾多思想家中,孟子用『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這句名言,鮮明地提出了關於民眾、國家、君王之間關係的主張,成爲我國民本主義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首先,『民貴君輕』思想突出了『民』的重要性。孔子講『仁』,重視的是人的生命。孟子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他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狀態和權利。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滕文公上】)他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苛政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呼籲統治者要『救民於水火之中』(【孟子·滕文公下】),要求統治者克制私慾,實行『仁政』,慎刑罰,薄賦斂,廣施恩澤以讓人民安居樂業。其次,『民貴君輕』思想要求統治者進行自我道德約束。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孟子·離婁上】)他認爲,具有『仁』的道德修養,是天子、國君必須具備的品質。強調統治者應以『不忍』之『仁』設身處地爲民著想,憂民之憂,樂民之樂。這就把民本思想升華到一個自覺的政治道德境界。其三,『民貴君輕』思想提出了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之間雙向的義務關係。在『君』與『民』的關係上,孟子強調君王要『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要『與民同樂』。他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在『君』與『臣』的關係上,孔子要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孟子則更進一步,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這些含有民主性色彩的觀點,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歷程中迸發出的極爲寶貴的思想火花。痛惜的是,在秦以後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中,君權愈益強化,以至於提出了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民主的思想火花也就被窒息了。

第三、對於失掉民心的天子、諸侯可以『征誅』、『變置』。孟子雖然也認爲君王的地位和威權是『天』授予的,但是,他只講『義理之天』,不講『主宰之天』。所謂『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孟子·萬章上】),就是說,天不說話,它是用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的。孟子說,天子是不能夠拿天下授予人的。因此舜得到天下,不是堯授予的,而是『天』授予的。堯把舜推薦給『天』,『天』不能直接表示它的意見,這就要看民眾是不是擁護他,民眾很滿意,都表示歸順他,這就叫『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下】)就是說,民眾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民眾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換句話說,『民意』就是『天意』,這正是孟子對於『天』的認識的閃光點。在他看來,只有得到民眾擁護的人才能做天子,得到天子賞識的人只能做諸侯,得到諸侯賞識的人只能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要變換他。孟子在回答齊宣王關於『武王伐紂』是不是『臣弒其君』時說: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就是『獨夫』。紂不合乎『爲君之道』,是個『獨夫』,是商朝的暴君,周武王滅了商朝,誅殺了紂,這不能算是以臣弒君,而是『救民於水火之中』。

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關注的不是君王的威嚴,而是民眾的意志;不是統治者的權益,而是民眾的命運。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統治者實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義上肯定了民眾反抗、推翻暴君的正義性,在思想上打破了神權、君權至上的蒙昧迷思,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對後世政治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儘管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中,『民貴君輕』思想不可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貫徹,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對統治者起了制約作用。

附:

【原文】

孟子曰:『民爲貴,社稷①次之,君爲輕。是故得乎丘民②而爲天子,得乎天子爲諸侯,得乎諸侯爲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③。犧牲既成④,粢盛既潔⑤,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盡心下】

【注釋】

①社稷:國家。社,土神。稷,穀神。古代帝王諸侯建國,要立壇以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作爲國家的代稱。

②丘民:田野之民,引申爲眾民。

③變置:更立,改立。此指更立賢君。

④犧牲既成:供祭祀用的牛、羊、豬已經肥大。犧牲,牛、羊、豬等祭祀品。成,飼養之期已足,長得肥碩。

⑤粢盛既潔:放在祭器里的穀物都已潔淨。粢,音zī,古代供祭祀用的穀物。盛,音chéng,.把東西放進去。

【譯文】

孟子說:『人民最貴重,其次是土神和穀神,君王爲輕。因此得到民眾的擁戴,就可以當天子;得到天子的賞識,就可以當諸侯;得到諸侯的賞識,就可以當大夫。如果諸侯無道,危害到社稷的存在,就可改立賢君。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已經飼養得很肥大,放在祭器里的穀物又都很潔淨,也按時祭祀了,但仍然發生旱災水災,就可廢棄那土神和穀神,重立新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