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民间通背连环掌演练小记》
近日于网络得见公园演练通背连环掌之视频,拳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诚为民间武学之瑰宝。通背一门,源出山西祁县,由"神拳"郭永福所传,其法讲究"放长击远",以臂为鞭,以指为梢,实乃北派长拳之正宗。今试析其理法三要,以飨同好。
一曰"通臂三折"之理。视频中老者演练时,肩、肘、腕三节如龙蛇起伏,正是通背拳"三折九扣"之要诀。《拳谱》有云:"通背不用忙,三折带五护",观其"劈山炮"一式,臂如皮鞭甩出,肩摧肘,肘催手,节节贯通,恰合《纪效新书》"势如追风,目如流电"之要义。然今人多误以直臂为通背,殊不知真传讲究"臂似铁,腕似棉",刚柔相济方得真味。
二曰"连环"之妙。此拳以十二连拳为基,视频中所演"五马奔槽""六路总手"等势,环环相扣,如珠走盘。尤其"掸手"接"中拳"之变,正应了"出手如抽丝,回手似钩竿"的古训。昔年李存义先生有言:"通背如常山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此老者虽年逾花甲,而转换间首尾相顾,犹见当年童子功之深厚。
三曰"丹田运化"之功。细观其步履转换,始终保持着"坐胯裹裆"之态,此乃通背"活步二十四势"根基所在。每发劲时气沉丹田,以腰胯带臂,非徒手部之力。昔郭长生大师教拳,必先练"抖甲功"三年,正是为养此内劲。今人若只摹其形,不修内壮,终是舍本逐末。
此老拳师虽在公园晨练,然一招一式犹见老派规矩。其"引手"必先沉肩,"发劲"必先坐胯,这些细节正是民间传承可贵之处。通背拳自民国传入京津,经吴图南、刘月亭诸公发扬,今已列入国家级非遗。然吾辈当知,真正的传承不在表演场,恰在此类市井晨练之中。
结语:武术一道,贵在"守先待后"。观此视频,不禁想起孙禄堂先生教诲:"拳术不在花样,在气势;不在多,在精。"愿今之习武者,既能欣赏此类民间真功,更能潜心参究其中三昧,方不负先人传艺之苦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