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8|回覆: 1

[武術視頻] 公園裡面的民間師傅表演通背連環掌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7-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杉 發表於 2025-4-1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觀民間通背連環掌演練小記】

近日於網絡得見公園演練通背連環掌之視頻,拳勢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誠爲民間武學之瑰寶。通背一門,源出山西祁縣,由"神拳"郭永福所傳,其法講究"放長擊遠",以臂爲鞭,以指爲梢,實乃北派長拳之正宗。今試析其理法三要,以饗同好。

一曰"通臂三折"之理。視頻中老者演練時,肩、肘、腕三節如龍蛇起伏,正是通背拳"三折九扣"之要訣。【拳譜】有云:"通背不用忙,三折帶五護",觀其"劈山炮"一式,臂如皮鞭甩出,肩摧肘,肘催手,節節貫通,恰合【紀效新書】"勢如追風,目如流電"之要義。然今人多誤以直臂爲通背,殊不知真傳講究"臂似鐵,腕似棉",剛柔相濟方得真味。

二曰"連環"之妙。此拳以十二連拳爲基,視頻中所演"五馬奔槽""六路總手"等勢,環環相扣,如珠走盤。尤其"撣手"接"中拳"之變,正應了"出手如抽絲,回手似鉤竿"的古訓。昔年李存義先生有言:"通背如常山蛇陣,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此老者雖年逾花甲,而轉換間首尾相顧,猶見當年童子功之深厚。

三曰"丹田運化"之功。細觀其步履轉換,始終保持著"坐胯裹襠"之態,此乃通背"活步二十四勢"根基所在。每發勁時氣沉丹田,以腰胯帶臂,非徒手部之力。昔郭長生大師教拳,必先練"抖甲功"三年,正是爲養此內勁。今人若只摹其形,不修內壯,終是捨本逐末。

此老拳師雖在公園晨練,然一招一式猶見老派規矩。其"引手"必先沉肩,"發勁"必先坐胯,這些細節正是民間傳承可貴之處。通背拳自民國傳入京津,經吳圖南、劉月亭諸公發揚,今已列入國家級非遺。然吾輩當知,真正的傳承不在表演場,恰在此類市井晨練之中。

結語:武術一道,貴在"守先待後"。觀此視頻,不禁想起孫祿堂先生教誨:"拳術不在花樣,在氣勢;不在多,在精。"願今之習武者,既能欣賞此類民間真功,更能潛心參究其中三昧,方不負先人傳藝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