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云:『吟詩作賦北窗里。』杜甫詩云:『新詩改罷自長吟。』吟詩,是古代文人的一項基本技能,是人人都會的事情。詩詞文賦,從來就不是朗誦的,而是吟誦的。所謂吟詠詩詞,誦讀文賦,吟誦,就是『吟詠』和『誦讀』的合稱。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按照詩文內在的格律或節奏來吟誦,而這一點,正是西方傳來的朗誦法(通過話劇電影等形式傳入)所忽略的。吟詠和誦讀的區別,在於吟詠多有曲調,而誦讀多無曲調。現在我們已經按照有沒有音階和曲調,來區分『吟』(吟詠)和『誦』(誦讀)。 唱、吟、誦、念是四大語音表現形式。 『念』很簡單,就是口語的方式。 『誦』更脫離口語,更藝術化,更有突出強調,也更準確清晰。 『念』和『誦』的共同點是都沒有音階曲調。 『唱』和『吟』都有曲調,如何區別呢?『唱』有曲譜,『吟』沒有曲譜;『唱』法固定,『吟』法即興;『唱』音樂性強,『吟』音樂性弱;『唱』爲感人,『吟』爲悅己等等。 吟誦的規則: 吟誦是有規則可循的,下面是吟誦的基本規則,可以說符合這些規則,即使後面兩個層次的規則不符合,也可以認爲是屬於吟誦了,而不符合這些規則,就不能說是吟誦。 1、平長仄短。 這是指吟誦格律體詩文的時候,在二、四、六等節奏點上,平聲長而仄聲短,加上平聲的韻腳也長,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變化豐富而又錯落有致的長短規律。比如: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多調迴環。 平長仄短是格律體詩文的一個吟誦規則,那麼非格律體(古體)詩文的吟誦有什麼規則呢?這就是多調迴環。這是我們考察現有的吟誦資料時總結出來的一個規則。 古體詩、散體賦、古文的吟誦,基本上都不遵循平長仄短的規則。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幾個高低不同的曲調,循環往復來使用。 3、依字行腔。 但凡漢族的聲樂,都號稱依字行腔。民歌、戲曲、說唱、琴歌……,都說是依字行腔。戲曲、曲藝音樂的行腔基本規律之一。指各種戲曲、曲藝唱腔的曲調須與唱詞的聲調相吻合。 古漢語的聲調是四種:平、上(shǎng)、去、入,現代漢語也是四聲:陰、陽、上、去。舊人在詞作曲時,除了要求旋律的動聽外,也必須保證音韻美,因此,在作曲時,歌詞中每個字的聲調都必須考慮到,某個字是平聲,那唱出來也必須是平聲,是上聲,唱出來也必須是上聲,去聲、入聲也是如此。所謂字正腔圓的『字正』就是這個意思。在舊時中國,不管是根據韻書創製的戲曲,還是一般的歌曲和用方言演唱的民歌,都必須遵循這條原則。 而西洋作曲方法呢,因爲西方語言沒有聲調,因此在作曲時,只要考慮到旋律的動聽,演唱時將歌詞填進去就行了。所以民國初年,中國人剛剛接觸到這種歌曲,許多人,尤其是精通音律者就感到很不適應。比如李叔同那首送別的歌,曲子就是根據西洋技法,『以字就腔』譜出來的,『長亭外,古道邊』演唱時在很多初次接觸到這種作曲法的人耳中,根本就是四聲錯亂,成了『昌挺歪,古刀扁』;還有【松花江上】,其中的『九一八』在唱的時候成了『糾尾(這個字北方讀yǐ)巴』。 4、文讀系統 平水韻出現以後,文人寫詩文基本上就都是使用這個音韻系統了。吟誦也是這樣。儘管吟誦的物件有上古的、中古的、近古的,但是都使用平水韻系統吟誦。 文讀系統是一種介於古音與當地口語之間的語音系統,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話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產生的語音系統。 真正傳統的吟誦是使用當地文讀系統的讀音。 吟誦的文讀,只是在重要的方面要求按平水韻讀。最主要的有兩個。一個是韻。按照現代漢語普通話,很多詩詞文賦的韻腳都不押韻,其實原來都是押韻的,按照平水韻就是押韻的,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原讀xiá,普通話讀xié,就不押韻。這種時候,要文讀,要按平水韻讀。 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入聲字。入聲是短音,而且是喉塞音結尾的短音,音感上有很獨特的感受。普通話沒有了短音,所有的字音都一樣長,就讀不出古詩的長短交錯之美了。古人對入聲的使用也是很講究的,不是順著意思來,該哪個字就哪個字的。入聲在整個句子中會顯得很突出。在此只舉一例,比如兩個入聲連用的情況,一定是極爲憤激或極爲慷慨的時候,像『白日依山盡』、『月落烏啼霜滿天』、『颯颯東風細雨來』、『壯懷激烈』、『淒悽慘慘戚戚』等等。這些古詩美妙之處,只有吟誦才能顯現出來,因爲吟誦是按照格律,按照平水韻,按照詩人當時的創作方法來讀的。 吟誦的注意事項:1、注意詩詞句式,節奏點與尾字處爲平聲時,可引聲伊唔。2、注意發音: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3、若能哂酶鞣窖災x書音更佳。4、若能掌握平仄吟詠時的基本原則,「吟」無所謂對錯,但有高下之分。融入詩情詞意中,每個人都可以有特色。 吟誦是學習古典文化的方法,在私塾中代代相傳了三千多年。因爲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不同,學習者需要掌握大量的經史子集知識,要大量地背誦,才會有所習得。吟誦不僅是記憶的高效方法,而且吟誦本身就是對作品的反覆揣摩,所以它也是理解作品的自學方法。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道:那就是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先生在吟誦。魯迅、胡適、朱自清這些老一代的白話文大師們,之所以能寫出那麼好的白話文,也是因爲他們從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這其中,吟誦功不可沒。朱自清、葉聖陶等許多文化大師們都曾經撰文,大力提倡在中小學恢復和發展吟誦傳統。今天,吟誦已經瀕臨失傳的邊緣,我們是不是應該抓住這最後的機會,做點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