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0|回覆: 1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希臘偽史·休昔底德說希臘半島並無『希臘』國存在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希臘偽史:

休昔底德說希臘半島並無『希臘』國存在

(2012年7月27日刊於何新網易博客)

9816b7a6d8080912a86625c0a0522fe9.jpg

休昔底德雕像

【關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偽史】

  據近代西方史學的說法,在公元前431—404年,在希臘半島上,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為了爭奪霸權,斷斷續續打了二十七年惡仗,這便是所謂的『伯羅奔尼撒戰爭』。

  但是,關於這場戰爭的事跡,於史無證。這場戰爭所以被人知道主要是通過一位叫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軍人的記載而流傳下來的。據說修昔底德當年親身參與了戰爭,在戰爭之初的而立之年開始搜集資料寫戰史,傾其畢生精力寫成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西方史學稱修昔底德的史學代表希臘古典史學的最高水平。

  但是這部書現在流傳下來的版本並非原著,而是在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的百年譯經運動中,同其他希臘古書一樣,由意大利商人從阿拉伯人手裏發現的。據說是小亞細亞地區的穆斯林學者保存了這些希臘古文獻。

  [附註:1423年,據說有一位威尼斯的猶太(共濟會員?)商人從中東地區帶回包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在內的238份古代手稿。1485年,這部著作首次被翻譯成意大利語,而後又被譯成德語、英語等得到廣泛的流傳。]

  其實,上述說法頗為可疑。在希臘歷史上究竟有沒有休昔底德這麼個?以及歷史上是否真發生過伯羅奔尼撒戰爭?——由於沒有當時流傳有自的可信史料,傳說的事件也年代不清,僅是出自1000多年後人們的推測,所以並無可信性。

  休昔底德此書的中譯本我年輕時代就讀過——那時幼稚的我很崇拜希臘。

  但有趣的是,近日重新翻閱此書,竟然發現,這位傳說的希臘歷史學家休昔底德本尊,並不認為歷史上的希臘半島曾經存在過一個叫希臘的國!

  以下是該書的原文摘錄。

  【休昔底德稱希臘半島本無希臘】:

  『現在被稱為希臘的地區,在古時候顯然沒有定居的人民。相反地,移民運動頻頻發生,各部落在受到那些比他們更為強大的部落的壓迫時,他們總是準備放棄自己的家園。當時沒有商業;無論在陸地上或海上,都沒有安全的交通;他們利用領土,僅以攫取生活必需品為限;他們缺乏資金,從未耕種其土地(因為他們知道侵略者隨時會出現,劫走他們的一切,而當侵略者到來時,他們又沒有城牆用以抵禦),認為在一個地方可以獲得日常必需品,在其他地方也一樣。這樣,他們對於變換居住地點並不在意。因此,他們既沒有建築大的城市,也沒有取得任何重要的資源。

  (按:就是說上古未曾存在什麼希臘雅典的古城)

  凡是土地最肥沃的地方,如現在的色薩利、波奧提亞和除阿卡狄亞以外的伯羅奔尼撒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希臘其他最富饒的地區,其主人的更換都是最頻繁的。土地的肥沃有助於特殊的個人擴大其權勢,由此引發紛爭,紛爭導致公社瓦解,還會引發外族入侵。因此,阿提卡因土地貧瘠,自古以來就沒有內部紛爭,這裏的居民也從未發生改變。我認為民族遷徙是其他地區沒有相應增長的原因,阿提卡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希臘其他地方因戰爭或內訌而被驅逐的那些最有勢力的人,求助於雅典人,把阿提卡作為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在早期時代,他們歸化入籍,使原本眾多的城邦人口迅速膨脹,後來以致阿提卡面積太小,容納不下這麼多人,最終不得不派遣移民到伊奧尼亞(即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地區)去了。照我看來,還有一種情況可視為古代的一個弱點。

  在特洛伊戰爭以前,沒有跡象表明在希臘有過任何共同的行動,這一地區也確實沒有被通稱為『希臘』,甚至在丟開利翁的兒子希倫的時代以前,連『希臘』這個名稱都不存在。』(下略)

謝謝閱讀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4-4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希臘文明之虛實與修昔底德文本的史學價值】

何新先生質疑古希臘歷史真實性的論點,在學界並非新說,然其論證方式與結論頗值得商榷。今就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所涉"希臘"概念問題,試作學理辨析。

一、古希臘政治實體的特殊形態
修昔底德所述"希臘地區無定居人民"之語,當置於古代城邦文明語境中理解。古希臘文明以polis(城邦)為基本政治單元,雅典、斯巴達、科林斯等皆為獨立主權實體,恰如【戰爭史】開篇所言:"這些城邦在實力達到頂峯時,共同遠征特洛伊。"此與何謂"無希臘國"實為不同層次的概念。亞裏士多德【政治學】將城邦定義為"為達成善生活而組成的共同體",這種分散而統一的文明形態,正是古希臘特色。

二、文獻傳承的學術考證
關於阿拉伯中轉說的質疑,需注意三點:其一,拜占庭學者普萊松(Plethon)1439年赴佛羅倫薩時攜帶的希臘抄本,包含大量古典文獻;其二,威尼斯總督圖書館現存10世紀拜占庭抄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Marcianus Graecus 407);其三,奧克西林庫斯紙草文獻(Oxyrhynchus Papyri)中已發現公元前3世紀相關文本殘片。文獻流傳之鏈,實較何說更為複雜可信。

三、修昔底德史學的雙重證據
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可相互印證:雅典衛城出土的公元前5世紀"貢金表"碑銘,記載提洛同盟各邦貢金額度;斯巴達遺址發現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誓約"銅板,時間測定為公元前6世紀末。這些實物證據與【戰爭史】所述政治架構高度吻合。

四、概念辨析:"希臘"作為文化共同體
希羅多德【歷史】記載,公元前480年希臘人於德爾斐集會共抗波斯時,即以"Hellenes"自稱。修昔底德強調的正是這種文化認同:"在特洛伊遠征前,整個希臘地區尚未以'Hellas'為名。"此非否定希臘文明存在,而是描述其文明認同的形成過程。

結語:
質疑精神固為史學要義,然當建立在全面掌握原始文獻與考古證據基礎上。古希臘文明的特殊性在於其城邦分立而文化統一的辯證存在,恰如先秦諸夏"天下"觀念。修昔底德文本的價值,正在於忠實記錄了這種獨特文明形態的運作實態。今人若以現代民族國家概念逆推古代,恐有削足適履之嫌。學術求真,當以實證為本,概念辨析為用,方得歷史真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