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期】奴役讀者的歐洲文明史教科書(四) 文/王睿 來源:【兩岸犇報】【第121期】 根據孟德斯鳩的說法,雅典城邦對抗波斯、攻城掠地的時代,「擁有兩萬公民」。以不成國度的兩萬城邦公民,能驅動希臘半島的古人手持青銅武器去征服亞非世界 沒有曆法文明的古代「信史」? 就生產條件而言,許多農作物生長的北界位置到不了西北歐:巴格達位於33°N,雅典位於37°N,羅馬位於41°N,巴黎位於48°N,倫敦位於51°N,柏林和阿姆斯特丹位於52°N──世上最早的鐵器和農業成就於中近東地區,而非成就於高了20個緯度的西北歐。那麼,在農業文明引領全球發展的時代,高緯度的歐洲就沒有主導或領先全球文明的條件。希臘半島作為歐洲的支脈,它是上古西亞文明覆蓋的地區,而非相反;這也就是那麼多偽托希臘人的古代名人,其實是小亞細亞人的原因。 再以歐亞大陸農業中心東移後的中國作為參照,我們現在使用的中文定式於秦漢之際,嚴格的曆法成就於漢武帝的「太初曆」;而歐洲在基督教會的漫長研製後,於文藝復興時期形成西歐各民族國家的文字,並在公元1582年才由基督教會統一規定曆法,此時中國已進入明代萬曆年間。兩相比較下,歐洲各國文字和曆法的成熟晚於中國1600年以上。至於書寫載體,德國和英國的造紙術應用也發生在文藝復興時代,直到十八世紀末在法國發明機器造紙後,領先17個世紀的中國造紙技術才被趕上。 事實表明:文字、曆法、造紙等著史工具,以及著史相應需要的社會資本、制度、生產方式等條件,在在制約西方古代的「信史」。那麼,在十九世紀以前的歐洲歷史著作,例如著名的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就難說是用考古實證的方式來完成。至於那些中世紀結束前的泥板、草紙和羊皮書,如何能保存數千年之久如何能通過千年以上神學專政對「異端」文物迫害的傳統來作為修史文獻我們的教科書講「羅馬人的時代」一節,毫不顧及上述歷史實際,從王政、共和到帝國,分期有序,斷代明確,曆年意識和時間秩序比羅馬人還有過之,顯然是另一種不加考究「歐洲中心主義神話」的「層累說」。 條條大路通羅馬? 根據教科書的說法,公元前753年,黑髮褐膚的地中海人種在台伯河畔建立羅馬城,開啟古羅馬的王政時代,還齊聚了公民大會和元老院等制衡機關,時當中國東周初期。然後羅馬城沒來由地在公元前509年進入「共和時期」,據說有公民大會,有平民大會,有選舉制度,有十二表法,有元老院,有着共和體制的「制衡」特色云云──完全是按照西方現代資本主義民主體制來描繪:有上議院,有下議院,有選舉權,有一套「制衡」法則,有個藏頭露尾的共濟會──這不是後世反照的歷史圖景而由於體制完備造成的公民向心力,加上新銳的武力發展,「所以對外擴張相當順利」:先是征服意大利半島,再則落腳北非,然後插手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使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海」。 這正如教科書說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城邦民主全盛期,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幾乎所有公民都有機會負責不同行政部門的工作」。於是我們被教育一套歷史循環論:希臘因為民主,所以成為征服歐亞非的大帝國;羅馬因為共和,所以成為征服歐亞非的大帝國──民主共和成為西方征服舊大陸的「文明」理由。於是亞非兩地的國家民族合該成為「歐洲民主共和」的殖民地,於是近代以來所有侵華的行為都能被「文明」合理化──兩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換成「美國」,「民主共和」換成「美國兩黨」,繼續這套征服世界的帝國主義歷史循環論。 為了征服世界,替歐美資本主義開道,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五百多年,古希羅文明的傳說和神話深植全球人心,蠻族後裔僭稱歐美近代文明是古希羅民主共和的傳承與發展。但就社會史的角度看,所謂「古希羅民主共和」,不超過當時各地皆然的原始氏族民主;孔子形容「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大同之世,正是人類物資生產力處於原始階段的實況。用工業革命以來後發的民主共和概念去比附「古希羅民主共和」,只是平添民主共和的「層累說」,製造古希臘文明──古羅馬帝國──基督教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和民主政治這樣的世界文明譜系,從而排斥和否認亞非大陸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因此,勝利者書寫歷史的一面固然廣為人知,但是讀者更需意識到書寫歐洲文明史的主從雙方,他們不僅僅是像日本政府那樣否認或竄改某件單一的歷史事實,而是根本杜撰、偽托和嫁接成一整部人類文明史,以便在精神上奴役讀者,為殖民主義說服全球而編造一套文明話語體系。 台人無祖國? 正由於這套殖民主義文明史觀,我們的高中歷史課綱開篇單元「早期台灣」,其內容就以「大航海時代」、「荷西治台」來銜接「史前台灣」,以塑造台灣歷史是由歐人入台為起點的印象。殊不知,這種嫁接台灣歷史起點的方式,是從屬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偽史觀,是把台灣置入歐洲千年野蠻的歷史尾巴,或把台灣當成西方殖民歷史的口欲期玩物而已;如何能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與責任心」的教學目標 至於「清治台灣」與「日治台灣」單元,輿論多放在「日治」還是「日據」的正名之爭;其實加上第四單元「中華民國統治下的台灣」來整體看,便知執事者意在製造「清、日、中輪番『治』台」的歷史路徑。仿佛台灣改朝換代的表象,全都是外來政權使然。這固然意在激化讀者的自治自主意識,卻因為自外於亞非文明古國的歷史脈絡,反而造成無主意識的負面後果──「維持現狀」正說明任誰都可入主台灣的虛無意識和流浪意識。政治操作走到政治目的的反面去,可說是另一種自愚的歷史背反。 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版的文革,其內容是歐洲蠻邦冒認和僭稱古希臘羅馬為其文明宗祖,再以這套文明話語殖民全球;我們的教科書文革倒是效仿歐洲偽史的孝子賢孫,否認中國為文明宗祖那麼,這島上的蠻族除了冒認日本為祖國,寧有他途(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