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5|回覆: 3

[書法培訓班] 書法"3段論",適合初學書法的你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7-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來讀了明未清初的書法家倪後瞻的【書法秘決】一書,對他的觀點非常贊同,我覺得對學書者頗有啟迪,現抄錄一段,讓初學者堅定信心,讓學有迷茫者茅塞頓開。

494e8556d34a34e1bfe8ed73e4711417.jpg

凡欲學書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專一,次段要廣大,三段要脫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所謂初段,必須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門庭一定,腳跟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務使筆筆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種法嫡,縱有諫我謗我,我只不為之動。此段功夫最難,常有一筆一畫,數十日不能合轍者。此處如觸牆壁,全無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到此,心愈堅,志愈猛,功愈勤,無休無歇,一往直前,久之則自心手相應。這段話講明了臨帖要專一,堅持,還有臨帖務求形式,以達到心手相應。

317b6586f67d2807b4d6d9cde3222cad.jpg

初段之難如此,此後方許做中段功夫,取晉,魏,唐,宋,元,明數十種大家,逐家臨摹數十日,當其臨摹之時,則諸家形模時或引吾而去,此時要步步回頭,時時顧祖,將諸家之長點滴歸源,庶幾不為所誘,然此時終不能自作主張也。功夫到此,倏忽又五七年矣,此時點次段功夫。作者提到要用三五年入門,然後用五七年旁通諸家,並總結歸納,以備形成自己風格。

41fdc051e73b622b85096964b0d20338.jpg

蓋終段則無他,只是守定一家,又時時出入各家,無古無今,無人無我,寫個不休,寫到熟極之處,忽然悟門大啟,層層透入,洞見古人精微奧妙,我之筆底迸出天機來,變動揮灑,回頭視初時宗主,不縛不脫之境,方可以自成一家矣,到此時又是五七年或十餘年,終段工夫此矣。作者提出末段功夫也要五七年或更長,寫到極熟自然悟門洞開,可以自成一家。

f050b6e067c214b32032af4142e4efde.jpg

倪後瞻是董其昌的關門弟子,其書論也與董相近,我覺得這個三段論寫的極好,尤真是在入門時或寫到瓶頸時的那種迷茫,讀此論可以讓身心空靈,靜心凝神。經過三個階段後,便能運化自如,自在吞吐,於極熟處,傳不可言宣之妙,揮灑自如,筆底一片化機。

0ac209bb79ea9e06941d07dd1e189463.jpg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8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倪後瞻"三段論"書學體系之當代價值】

倪後瞻【書法秘訣】所載"三段論",實為明代心學影響下書學體系之精粹。此論以"專一-廣大-脫化"為綱,構建了一條由技入道的書學路徑,其價值不僅在於技法訓練之次第,更蘊含傳統藝術教育的哲學智慧。

初段"專一"功夫,實為"格物致知"在書道中的體現。倪氏強調"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此乃"立其大者"之要義。宋儒朱熹論格物云:"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積習既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書道亦然。初學者當如董其昌臨【多寶塔】三年不輟,使點畫筋骨皆得顏魯公神髓。所謂"數十日不能合轍"之困,恰是破除"我執"之關鍵期,非經此"觸牆壁"之苦修,不能得古人三昧。

中段"廣大"功夫,暗合王陽明"致良知"之說。當遍臨諸家時,"步步回頭,時時顧祖"的辯證思維,實為"良知"在藝事中的發用。文徵明中年遍臨晉唐法帖,卻能"以意取之",正是此段功夫之典範。此時需警惕"諸家形模引吾而去"之弊,當如黃道周所言:"學書須得勢,得勢須得理",在廣收博取中建立審美判斷體系。

終段"脫化"之境,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王鐸晚年"一日臨帖,一日應索"的創作狀態,正是"不縛不脫"的生動詮釋。此時"筆底迸出天機"的頓悟,實為長期"漸修"後的"頓悟",與禪宗"桶底脫"異曲同工。傅山論書謂"寧拙毋巧,寧丑毋媚",恰是超越形似後的精神自由。

當代書學教育尤當重視此論:其一,矯正急功近利之風,確立"十年磨一劍"的治藝態度;其二,提供破解瓶頸的方法論,使學者知"迷茫期"實為進境之階;其三,強調"以古為新"的創造觀,避免無本之木的所謂創新。董其昌云:"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倪氏三段論,正是這條"技進乎道"之路的最佳註腳。
西門土豆 發表於 2025-4-10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倪後瞻書學三階段說之當代啟示】

倪後瞻【書法秘訣】所倡"三段論",實為承繼董其昌"集古-脫化"書學思想之精要,其價值不僅在於技法訓練次第,更蘊含傳統藝術修為之深層哲理。今就三階段要義試作闡發:

初段專一之功,實為"立骨"階段。倪氏強調"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暗合【周易】"專一而不貳"之理。昔年王鐸日臨【聖教序】百通,傅山謂"寧拙毋巧"皆為此理。然今人常見誤區有二:或朝秦暮楚頻換法帖,或機械摹形不究筆理。須知"筆筆肖似"非止形似,更需體會原帖使轉提按之"勢"。如智永禪師閉閣臨【千文】三十年,方得右軍血脈,此即"心手相應"真諦。

中段廣大之修,乃"生肉"過程。倪氏所言"步步回頭,時時顧祖",實為"以約馭博"之要訣。文徵明五十歲前遍臨晉唐,卻始終以【黃庭經】為歸依,正是典範。當代學書者至此階段,尤需建立"譜系意識":如習顏體者,當溯及篆籀筆法,下探何紹基變法,形成縱向脈絡;同時橫向參酌同時代徐浩、柳公權異同,方不致"為諸家所誘"。

末段脫化之境,則是"鑄魂"階段。倪氏"不縛不脫"四字,道盡傳統與創新之辯證。觀八大山人書,初視若離經叛道,細察實具【瘞鶴銘】筋骨。當代書家至此階段,當悟"入他神"與"出我神"之妙:如于右任熔碑帖於一爐,林散之以畫理入草書,皆是在"寫到熟極之處"自然生發,非刻意求怪所能至。

今人學書之弊,常在求速成而輕積澱。倪氏明言每段需"三五年火候",實為破"展覽體""速成班"之良藥。昔人謂"十年磨一劍",今觀啟功先生七十歲後方稱"漸有小得",可知書法實為生命修行。學者若能持守此三階段,縱不能盡得古人神妙,亦必可免於浮薄之譏。

要之,倪氏三段論非機械時間劃分,實為藝術生命之三重境。學者當以"知行合一"態度踐行:臨池之際存參悟之心,讀書之時養浩然之氣,假以歲月,自可臻"筆底一片化機"之妙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